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早報記者隨青島市觀鳥協會登陸大公島,為尋找「北方小企鵝」

2023-12-07動物

大公島的懸崖峭壁上雜草叢生,幾乎無處落足,青島市觀鳥協會會長薛琳和同事們小心翼翼地將紅外相機安裝在巖壁上。12月3日,為了調查被稱為「北方小企鵝」的扁嘴海雀在青島這個傳統繁殖地的數量以及生活習性,市觀鳥協會在大公島展開調查。

觀鳥協會調查隊在觀察海島上的鳥類。觀海新聞/青島早報首席記者 魏鈮邦 攝

峭壁上安裝紅外相機

12月3日早上7點,青島市觀鳥協會的會員們在碼頭集合,乘船前往大公島及周邊海域。薛琳介紹,受大公島省級自然保育區委托,青島市觀鳥協會定期進行大公島鳥類資源監測活動,此次出海一是要在大公島省級自然保育區確定扁嘴海雀最早抵達青島的時間,二是要了解冬季海鳥在大公島附近海域的分布情況。

船在海上顛簸一個多小時後抵達大公島,眾人登上碼頭。沿著陡峭的山路走到大公島背陰的一側,大家開始安裝紅外相機。

扁嘴海雀在海上覓食。薛琳 攝

「大公島一直是扁嘴海雀的傳統繁殖地,2000年前後,因為各種原因扁嘴海雀數量下降,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到它們的蹤影,直到2005年才重新露面。」薛琳介紹,當時在大公島附近發現了六七只扁嘴海雀,後來保護區加強管理,將人類活動對大公島的影響減到最小,扁嘴海雀的數量這才逐漸增多,近些年最多時觀察到22對。

為了躲避其它動物的攻擊,扁嘴海雀的巢都築在陡峭的巖壁上。要想找到它們的蹤跡,相機也必須架設在巖壁上。調查隊分為兩組,薛琳和觀鳥協會副會長徐克陽各帶一組,分頭在懸崖峭壁上安裝紅外相機。峭壁上沒有路,薛琳和隊員們踩著枯草和凸起的石頭,試探著一步一步往下移動。「這片草很滑,註意!」「這塊石頭是松的,不要踩!」大家不時相互提醒,但還是有兩位隊員摔了跤,好在都有所防備,及時站起穩住身體,沒有滾落下去。

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的忙碌,8部紅外相機全部安裝到位。「安裝的時候,我們得選擇洞口附近隱蔽的地方,不能對扁嘴海雀熟悉的生活環境造成破壞,也不能給它們進出洞口造成障礙。」觀鳥協會副會長徐克陽告訴記者,幾部相機在安裝前已經設定好,有的是晚上自動啟動,有的是全天拍攝,這樣可以更多地記錄到扁嘴海雀的日常生活。

扁嘴海雀 薛琳 攝

扁嘴海雀長得像企鵝

薛琳告訴記者,大公島是扁嘴海雀在青島唯一的繁殖地,「這種海雀因為和生活在南半球的企鵝具有相近的生態席位,面對相似的選擇壓力,它們在形態上與企鵝驚人的相似,只不過企鵝不會飛行。」他說,扁嘴海雀從水裏上岸後,呈直立式行走,因此又被稱為「北方小企鵝」,「它們在12月抵達青島海域,次年4月底離開青島,是典型的海鳥,來青島就是為了繁殖。」

中國境內已知記錄有5種海雀科的鳥類,其中崖海鴉、冠海雀、角嘴海雀被認為是迷鳥,已知記錄非常少,斑海雀則是遷徙季過境的旅鳥,僅扁嘴海雀在近海島嶼上有繁殖,記錄相對穩定。

1920年4月15日,日本學者在中國遼寧旅順雙島灣采集到扁嘴海雀的標本,可能是該種鳥類在國內的首次記錄。20世紀20年代末,德國學者在中國東北地區北部進行了標本采集,也獲得了扁嘴海雀標本。1937年4月6日,中國靜生生物調查所的唐善康等人在青島采集到了該種鳥類標本;當年4月底,唐善康一行登臨青島近海的大公島,並在島上發現了扁嘴海雀的巢。這應該是扁嘴海雀在國內的首次繁殖記錄。

海上尋找「天空的翅膀」

在島上安裝紅外相機的任務完成後,調查隊又轉戰海上。船在大公島和小嶼之間漂浮著,大家各自端著相機,準備記錄海上的鳥類。

當天風雖然小,但是浪湧很大,船只晃動振幅非常大。雖然很多隊員感到身體不適,但因為都在聚精會神地觀察海面和空中的鳥類,沒有人出現暈船嘔吐現象。

暗綠背鸕鶿 薛琳 攝

「遊隼!」薛琳眼尖,遠遠地看到小嶼的峭壁上有一只遊隼。望遠鏡裏,它站在樹上,一動不動地盯著海面,大家舉起相機紛紛記錄。在大公島的巖石上站著幾只暗綠背鸕鶿,不久後,一只飛走了,還有一只跳入海中。它們不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人們遠遠地看在眼裏。隨後,一群飛過海面的紅胸秋沙鴨也被大家收入鏡頭中,接下來是西伯利亞銀鷗……

記者了解到,青島大公島省級自然保育區位於青島市南部海域,範圍包括大公島、大公南島和小嶼3個無居民海島及其周邊海域,面積為16.03平方公裏,其中海島面積約0.17平方公裏,海域面積約15.86平方公裏。保護區成立後,對海島上的非法網鳥現象進行了嚴厲打擊,並組織科研機構長期對管轄區域各種生物資源的變化進行監測,提升了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大公島海島動植物種類多樣,鳥類資源十分豐富,有「候鳥驛站」的美稱,是國內觀鳥勝地之一。

「今天出海雖然沒有拍到扁嘴海雀,但它們的數量從開始觀察到的四五只增加到現在的20多對,整體數量是增加的。」薛琳說,由於繁殖地的局限,來到青島的扁嘴海雀數量還是不多,協會正在努力了解它們的習性,以便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讓扁嘴海雀的族群持續擴大,「想一想,到時海上經常能看到這種可愛又勇敢的海鳥,該有多棒!」

/ 新聞延伸 /

最「勇敢」雛鳥 在夜色中入海

「扁嘴海雀是一種非常有特點的鳥類。」薛琳介紹,首先雌鳥產的卵很大,約占自身體重的五分之一,這在鳥類中非常少見。其次,它們的雛鳥是典型的早成鳥,在孵出後1—3天內就會趁著夜色離巢,跟隨親鳥進入海中活動,而其它海鳥都是在巢內育雛。

扁嘴海雀在薛琳眼裏是一種非常「勇敢」的鳥類,因為雛鳥在孵出後體重不過30克,稚嫩的翅膀還沒有發育出飛羽,就會在黑夜中跟著父母到海上活動。位於陡峭山崖上的鳥巢距離海面幾十米甚至近百米。看上去弱不禁風的雛鳥,要冒著致命的危險,到海裏去迎接驚濤駭浪的洗禮,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感嘆生命的偉大。

/ 相關連結 /

今年已記錄下 眾多「青島首次」

徐克陽告訴記者,市觀鳥協會的會員們今年在青島各處發現了好多新的鳥種。今年1月18日,會員楊雲峰在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崮上村附近小溪中發現一只孤沙錐;2月7日,會員徐靜波在羅家營拍到一只草地鷚,都是青島首次記錄。5月3日,會員邵蕊和馬士勝在嶗山調查時遇到一只淡尾鹟鶯,邵蕊記錄下了完整的聲音,是青島首次,也是山東省首筆可以確認的記錄。5月10日,會員黃國超在中山公園小水溝中拍到一只褐胸鹟,是青島市首次記錄。5月18日,一名會員晨練時在延安路撿到一只受傷的橙頭地鶇雄鳥,是青島首次記錄。5月26日,會員劉粟在黃島動物園拍攝到北短翅鶯,是青島首次記錄。6月14日,會員黃謙在嶗山調查時拍到一只方尾鹟,是青島首次記錄。9月23日,薛琳在嶗山海島拍到一只歐柳鶯,是山東省首次記錄。9月24日,會員邵蕊在大管島拍到一只紅背伯勞,是山東省首次記錄。

來源|青島早報首席記者 魏鈮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