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自然生命的傳奇,橙頭地鶇

2024-08-26動物

橙頭地鶇(英文名:Orange-headed Thrush,學名: Geokichla citrina ),是雀形目鶇科少斑地鶇屬的鳥類。羽色鮮艷的地棲性鳥類。頭部、胸部和腹部亮橙色,極具辨識度。常見於印度次大陸及東南亞的多蔭森林地帶,偏好濕潤環境,如水溝和峽谷林地。在一些亞種中,臉頰兩側可見兩條寬黑紋。其鳴唱優美,各段落間隔清晰,由顫音和哨聲組成

體型介於20至23厘米,體重47至67克。雄鳥指名亞種的上半身呈暗淡灰褐色,有光澤和無光澤部份交替,翅膀和尾巴上有白色中翼覆羽和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喙黑色,基部較淺,腿肉色。雌鳥相似,但上半身和背部為暗淡的綠褐色,翅膀和尾巴也是棕色。幼鳥從頭部到背部呈暗橙棕色,帶有模糊的斑點,臉部有深色條紋,翅膀上有雙翼條紋,下部暗棕色帶淡黃色斑點,尤其是胸部最為明顯,下巴和喉嚨為純色;下部很快變成成年橙色,胸部顏色更深,喉嚨顏色更黃。不同亞種間存在顏色和大小差異。鳴唱響亮、豐富、旋律優美,由一系列短小連貫的樂句組成,涉及滑音和豐富的顫音,有時模仿多種鳥類的聲音,包括 普通鷹鵑 。叫聲包括尖銳的‘tzzeet’、低沈的‘tjuck’以及在警戒時發出的尖銳尖叫‘kreeee’或‘teer-teer-teerrr’。與同屬其他物種相比,橙頭地鶇的頭部和下體橙色鮮明,上體灰色或橄欖色,具有獨特的色彩組合。不同亞種在顏色和面部條紋上有所不同,例如cyanota亞種臉部有寬闊的橄欖棕色垂直眼線下條紋和並列的寬闊耳後條紋,窄橙色頰紋,白色下巴至上胸部。偏好濕潤的落葉林和常綠森林,以及混交的次生林和竹林,經常在靠近流水和低海拔峽谷的地區活動。在泰國,活動高度可達1500公尺。在中國的族群大多會遷徙,但具體模式尚不清楚。以昆蟲(包括白蟻)、蚯蚓、蛞蝓、蝸牛、漿果、果實和草籽為主食,尤其在馬來西亞半島冬季偏好無花果。在濃密植被下的落葉層中安靜地尋找食物,主要從地面拾取,積極翻動葉子;也會在土壤和石縫間的苔蘚中探查。偶爾從高樹上摘取果實。繁殖期在印度喜馬拉雅山脈為4月至6月,其他地方可能延續至9月。築巢於灌木、竹子或樹木邊緣1至5公尺高的位置,巢為淺而厚的杯狀,由莖、軟皮、根和綠色苔蘚混合泥巴構成,內襯苔蘚、蕨類根和纖維。每窩產卵3至4枚,極少數2或5枚,卵殼呈藍白色、綠白色或鮮奶油色,帶淡紅色斑點。孵化期13至14天,雛鳥期12天。偶爾受到 斑翅鳳頭鵑 的寄生。廣泛分布於東洋界,包括印度次大陸(如孟加拉國、印度、斯裏蘭卡)、東南亞至爪哇和中國南部。在喜馬拉雅山脈,活動高度可達2300公尺。在中國,包括海南島,族群稀少。在泰國和馬來西亞半島,既是居民鳥也是冬候鳥。在北婆羅洲,數量稀少。在爪哇,由於籠鳥貿易的捕獲,數量大幅下降。橙頭地鶇在印尼西部的鳥類歌唱比賽中價格高昂,市場需求自1990年代以來導致大量幼鳥被捕獲,特別是在峇里島,2008至2009年繁殖季節期間,約有16萬只幼鳥被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