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動物界全系列】蟬下目—蟬總科(三):蚱蟬

2024-08-25動物

蟬下目—蟬總科(三):蚱蟬

(10)蚱蟬

蚱蟬(學名:Cryptotympana atrata),蟬科蚱蟬屬半翅昆蟲。

①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0-45公釐,頭頂到翅端長67-72公釐。體黑色、密被金黃色細短毛,但前胸和中胸背板中央部份毛少光滑。頭小,復眼大,頭頂有3個黃褐色單眼,排列成三角形,觸角剛毛狀,中胸發達,背部隆起。卵棱形稍彎,長約2.5公釐,頭端比尾端稍尖,乳白色。雌雄個體形狀大小相似,只雄蟲腹部第1節有發音器。中胸背面後部有「X」形突起,突起部份黃褐色,翅脈基半部黃褐色,往翅端逐漸到黑褐色。翅基部約1/4部份的脈間黑色。足黃褐色,有黑斑,前足腿節內側的2根刺黑色。

卵:長橢圓形,長5公釐左右,乳白色,有光澤。

幼蟲:體黃白色,頭棕色,腹部較大,腹部密生細刺突。幼齡若蟲身體多為白色或黃色,很柔軟,額顯著膨大。老齡若蟲體長約35公釐,身體較堅硬、黃褐色,翅芽非常發達,前足為開掘足,自頭頂至後胸背中央有一道蛻皮線,為羽化成蟲時的開裂線。

蛹:長30公釐,乳白色。

②生活習性

蚱蟬主要棲息在闊葉樹上,例如楊樹、桐樹、榆樹和各種果樹等。春天,越冬若(幼)蟲的活動受地溫和寄主植物樹液的影響。當溫度高於10-15℃時,樹體汁液開始流動加速,越冬若蟲隨之向上移動,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繼而,隨著齡期增長,營造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土室,棲居其中。土室壁的一部份附著在植物根上,以便取食。秋去冬來時,則又深入土中,以避寒冷。若蟲在土中生活若幹年,共蛻皮5次(北美洲東岸森林中的若蟲可在地下生活17年之久)。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蟲數量最多。成熟若蟲於5-8月從土中鉆出來,憑著生存的本能爬行到灌木枝條、雜草莖幹等處,用爪及前足的刺固著於樹皮枝葉上,多在夜間20:00-22:00時和早晨4:00-6:00時段,在激素控制下開始蛻變羽化,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蛻皮時身體必須垂直面對樹身,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6月為成蟲出現盛期,10月為末期。雌蟲不能鳴,稱為啞巴蟬,成蟲羽化後20天左右,透過刺破樹皮吸食樹汁進行營養補充後,即可開始交尾產卵,如此周而復始。

③繁殖方式

每年7-8月,雌雄成蟲交尾(大約持續40-60分鐘),1只雄蟬可交配5-8只雌蟬。每只雌蟬可產卵800-1000個。8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10月為末期,卵多產在4-5厘米粗的嫩枝梢上。雌蟬產卵時,先用產卵器刺破樹皮插入枝條組織中,造成爪狀卵孔,然後產卵於木質部內,每個產卵孔產6-8粒卵。接著飛到另一樹枝上產卵,直到將卵產完,完成使命為止。產卵部位以上的枝條很快枯幹死亡。越冬卵由枝上落於地面,於次年5-6月份在潮濕的地方孵化為蟬蟻,並隨即鉆入土中。

④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和南韓。在中國分布於河北(邢台、石家莊、保定、衡水、廊坊、滄州、邯鄲、唐山)、福建、廣東、江西、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陜西、山東、河南、北京、台灣、廣西、安徽、上海、湖南、內蒙古。

(11)蛁蟟

蛁蟟(學名:Oncotym pana maculicollis)屬蟬科,又稱鳴梅米、知了。危害蘋果、梹沙果、梨、山楂、桃、李、柑橘等。

①外形特征

成蟲:體長33~38公釐,翅展110~120公釐,體粗壯,暗綠色,有黑斑紋,局部具白蠟粉。復眼大暗褐色,單眼3個紅色,排列於頭頂呈三角形。前胸背板近梯形,後側角擴張成葉狀,寬於頭部和中胸基部,背板上有5個長形瘤狀隆起,橫烈。中胸背板前半部中央,具1「W」形凹紋。翅透明,翅脈黃褐色;前翅橫脈上有暗褐色斑點。喙長超過後足基節,端達第1腹節。

卵:長1.8~1.9公釐,寬0.35公釐,梭形,上端尖,下端較鈍,初乳白漸變淡黃色。

若蟲:體長30~35公釐,黃褐色。額膨大明顯,觸角和喙發達,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均較大,翅芽伸達第3腹節。

②棲息環境

常棲在山坡、田野、河岸、園林、庭院、路邊的樹木上,常從一棵樹爬行或作短距離飛行到另一棵樹上,常棲息在大樹的4~5公尺高處鳴叫。

③生活習性

缺少系統觀察,因數年發生1代,以若蟲和卵越冬。若蟲老熟後出土上樹脫皮羽化,成蟲7~8月大量出現,壽命50~60天,成蟲白天活動,雄蟲善鳴以引雌蟲前來交配,產卵於當年生枝條中下部木質部內,每雌可產卵400~500粒。越冬卵翌年5、6月間孵化,若蟲落地入土至根部為害,秋後轉入深土層內越冬。

④繁殖方式

成蟲刺吸枝條汁液,產卵於1年生枝梢木質部內。致產卵部以上枝梢多枯死;若蟲生活在土中,刺吸根部汁液,削弱樹勢。

⑤族群分布

蛁蟟分布較廣,在中國除最寒冷的地區外都有分布,其中以山東、河北等各地更多。

(12)薄翅蟬

薄翅蟬(學名:Chremistica ochracea),正式中文名為安蟬,是一種薄翅蟬屬的蟬,體長20~23mm, 頭部的寬長於胸長寬,頭部略呈三角形狀,兩眼間有三顆紅色寶石般的單眼,頭部前緣有一條明顯的黑色邊線,分布於低海拔地區。

①外觀特征

體色單純,有翠綠色與橙褐色兩種形態;翅膀有完全透明感,體色、翅脈呈綠色,夜間有趨光性。成蟲翅透明,翅脈綠色,口器為刺吸式吸食植物汁液。雄蟲腹部具發音器,利用發音筋收縮引發鼓膜振動,經音箱之共鳴產生鳴叫吸引雌蟲進行交尾。雌蟲通常產卵於樹皮縫中,孵化後之若蟲會掉落土中,以吸食根部為生。老熟若蟲在夏季黃昏從土中爬出,並於夜晚在樹幹上羽化為成蟲,其蟬蛻可作中藥材,成蟲具趨光性。

②生態習性

蟬的幼蟲生活在土中,有一對強壯的開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樹勢,使枝梢枯死,影響樹木生長。通常會在土中待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如3年、5年,還會有17年,這些數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質數。這是因為質數的因數很少,在鉆出泥土時可以防止和別的蟬類一起鉆出,爭奪領土、食物。將要羽化時,於黃昏及夜間鉆出土表,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皮,蛻皮羽化。當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的裂縫時,蛻皮的過程就開始了,頭先出來,緊接著露出綠色的身體和褶皺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變硬,顏色變深,便開始起飛。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6月末,幼蟲開始羽化為成蟲,剛羽化的蟬呈綠色,最長壽命長約60~70天。7月下旬,雌成蟲開始產卵,8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卵多產在4~5公釐粗的枝梢上。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用針刺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樹木有害。

蛻皮是由一種激素控制的。蟬蛹的前腿呈勾狀,這樣,當成蟲從空殼中出來時,它就可以牢牢地掛在樹上。蟬蛹必須垂直面對樹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蟬將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像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當蟬的上半身獲得自由以後,它又倒掛著使其雙翼展開。在這個階段,蟬的雙翼很軟,它們透過其中的體液管使之展開。體液管由液體壓力而使雙翼伸開。當液體被抽回蟬體內時,展開的雙翼就已經變硬了。

如果在一只蟬雙翼展開的過程中受到了幹擾,這只蟬將終生殘廢,也許根本無法飛行,並且無法發聲。

每當蟬口渴,饑餓之際,總會用自己堅硬的口器插入樹幹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營養與水分吸入自己的身體中,用來延長自己的壽命。蟬在未成熟之前在土裏成長,後慢慢掏洞爬於樹幹上,如發現有稀泥的盜土洞裏必有幼蟬,蟬是在夜間趴在樹幹上脫殼,脫完殼就有了翅膀了。

雄蟬會鳴叫,它的發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由於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並且能輪流利用各種不同的聲調激昂高歌。雄蟬每天唱個不停,是為了引誘雌蟬來交配,它們並不能聽見自己的「歌聲」。每個種的雄蟬發出3種不同的鳴聲:集合聲,受每日天氣變動和其他雄蟬鳴聲的調節;交配前的求偶聲;被捉住或受驚飛走時的粗厲鳴聲。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所以它是「啞巴蟬」。有些種從鳴聲、行為和形態上較易鑒別。

③族群分布

本種分布於低海拔山區。

④經濟價值

蟬其皮曰蟬蛻,富含甲殼素、異黃質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音啞。咽喉腫痛。風疹瘙癢、目赤目翳、破傷風、小兒驚癇、夜哭不止等癥,據【中國藥材學】記載,還有益精壯陽、止咳生津、保肺益腎、抗菌降壓、治禿抑病等作用。

蚱蟬老熟若蟲變化為成蟲時,羽化蛻除的外殼稱蟬蛻,又稱「蟬蛻」或「蟬皮」,其主要成分含甲殼素及蛋白質,味甘、鹹、寒,入肺、肝經,是重要的辛涼解表中藥。

蟬體含營養物質豐富,幹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約7%,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均高於一般肉類食品,可稱其為當今食品中蛋白王。

(13)熊蟬

熊蟬(學名:Cryptotympana fascialis),體色黑色,剛羽化的個體身體布滿金黃色細毛;上翅透明,前半部翅脈為綠色;雄蟬在腹部腹瓣下有鼓膜、鏡膜、共鳴箱等構造組成的發音組織,當腹部內肌肉來回收縮時,鼓膜會發生振動,經其他部位共鳴以後,發出蟬鳴聲,雌蟬無腹瓣;中後腳呈黃色。生活在平地、低海拔地區的喬木上。

本種生活在平地、低海拔地區的喬木上。成蟲出現於5-9月,鳴聲響亮,為全台各地夏季常見的大型蟬。成蟲及若蟲皆為植食性昆蟲。

(14)阿裏山姬春蟬

阿裏山姬春蟬(學名:Euterpnosia arisana)為蟬科姬春蟬屬下的一個種。

①形態特征

體長雄蟲約24mm,雌蟲約19mm。外觀近似青面姬春蟬,但本種顏面中央具黑色縱紋,體背黑斑較發達,腹部背面各節後緣具黑色橫帶;上翅前2橫脈黑褐色斑較小;腹部末端具較明顯白粉。

②生活習性

成蟲出現於5~6月,成蟲於白晝活動,但夜晚仍會趨光。

③族群分布

主要生活在中海拔山區。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 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