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我和候鳥有個約會 | 先行故事匯

2023-12-25動物

綠樹蔥蘢,植被繁茂,黑臉琵鷺姿態優雅、黑翅長腳鷸嬉戲打鬧、大彈塗魚活蹦亂跳……在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深圳,一片濕地維系著城市與自然的平衡。

深圳福田區紅樹林保護區是唯一地處城市腹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總面積367.64公頃。在這條長達6公裏的「綠色飄帶」中,每年有近十萬只候鳥 停歇、覓食和越冬 。

一邊是車水馬龍,一邊是鳥語花香,在深圳,這不是沖突,是共生或共融

深圳紅樹林守護者們,如何用腳步丈量紅樹林?如何守護「深」物多樣性?本期深圳衛視【先行】,一起走進他們與「飛天精靈」候鳥的故事。

視訊載入中...

開啟深圳「最佳觀鳥季」

共赴一場山海之約

冬日已至,12月的深圳灣,熱鬧非凡。

海上,候鳥翻飛,翩翩起舞。岸上,「長槍短炮」,摩肩接踵。

茫茫的觀鳥大軍中,有人喜愛萬鳥翔集的大場面,有人則鐘情於尋覓「寶藏」。如約而至的黑臉琵鷺,為這場盛宴增添了更多的稀缺性。

黑臉琵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鳥類大熊貓」之稱。每年10月前後,包括黑臉琵鷺在內,近十萬只候鳥飛越千山萬水,會聚深圳,在這座人口近兩千萬的超大城市之中,共赴一場山海之約。

候鳥的遷徙,是一場生命的長征。天敵的威脅、人類的捕殺、乃至暴雨暴雪,都為漫長的旅途增加許多未知。

這個冬天,沿著深圳灣綿延6公裏的紅樹林,便是這些遠道而來的候鳥們溫暖的家

「每年候鳥回來的時候,就好像老朋友又回來了。」宋昌華說。

候鳥們愜意的生活,離不開一群「守護者」的默默付出,他們用腳步丈量著紅樹林,用心維護著這裏的生物多樣性。

老宋,就是其中一員。作為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育區的巡護員,隨著候鳥季的到來,他肩上的責任,又多了一分。

守護紅樹林的寧靜

打造一方「鳥類樂園」

「我現在去巡邏海面,看裏面有沒有非法捕撈人員放的魚籠,還有紅樹有沒有異常。」宋昌華表示, 巡邏灘塗是一門實打實的體力活,不僅要清理外來入侵物種,還要留意人為投放的捕撈工具。 同時,他們還要時刻關註灘塗和紅樹林裏是否有異常。每一個細節,看似不起眼,重要性卻非同一般。

隨著巡察工作的常態化進行,以及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如今,灘塗上的垃圾雜物已經明顯減少,還給鳥兒一片安全、舒適的活動空間。

「今天溫度還好,像夏天就很熱,冬天有點冷,怕鳥到魚籠裏面去。」老宋說。

正午分時,潮水退去,陽光蒸散著海水,灘塗裏的「原住民」們,迫不及待出來呼吸新鮮空氣。

對旅途勞頓的候鳥來說,這些「行走的美食」實在太有吸重力,它們呼朋引伴,大快朵頤。此刻,這片廣闊的灘塗成了它們的「自助餐廳」。

隨著潮水持續上漲,灘塗逐漸被淹沒,捕食難度大大增加。

「你看那裏有三只黑臉琵鷺,有一只小白鷺。」跟隨老宋的目光,我們看到不遠處,黑臉琵鷺和白鷺在魚塘裏爭相覓食。

為了不讓候鳥「餓肚子」,保護區內,精心建有5個基圍魚塘,累計面積約累計面積約66.67公頃,當深圳灣的水位上升,鳥兒們就會紛紛來到這裏歇腳、覓食。

「以前這裏是那些村民用來養魚養蝦的,但是全部都挖成了深水區,鳥就找不到吃的。」宋昌華回憶道。

2016年,保護區開展魚塘生境修復工作,將原本分割破碎的魚塘集中連片,形成深水水域、淺水水域和湖心島鑲嵌分布的格局。營造適宜涉禽、遊禽及鴴鷸類等多種鳥類棲息的生境。在候鳥眼裏,這是不可多得的「鳥類樂園」。

深入調查 完善數據

引導城市與鳥類和諧共處

良好的生態環境,離不開精心的管理。

「餵,楊博,我在3號魚塘的水閘口,我看到魚塘的水漲高了……可能有十來公分左右,你馬上調十公分哈。」

電話的另一頭,是保護區的高級工程師楊瓊博士,她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維持保護區內生態格局的穩定。南來北往的候鳥們,也讓楊瓊心生牽掛。

三分修復七分管理。楊瓊表示,在候鳥季,魚塘要確保低水位,等候鳥走了以後水位就要升高,養底棲生物、養魚,把塘裏面食物保證充足。

近年來,保護區註重智慧化建設,堅持科技賦能。 為了更好地調查鳥類族群數量變化和生活狀況,2020年,這裏建成了全域式分布的攝像系統,實作24小時全天候的AI監測

「像一些人看不到的死角,這個區域就可以透過網路攝影機把它辨識出來。」楊瓊介紹,「加上人工的數據互相地去驗證,我們調查數據會更準確些。」

福田紅樹林是全國唯一處在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保護區,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歷程中,最具挑戰、同時也更具價值的生態文明實踐場。

基於豐富的調查數據,以及多年來鳥類保護的研究與實踐, 目前,保護區管理局正在編制【鳥類友好的城市規劃與設計指引】地方標準,為城市推進生態友好的開發建設提供指引和保障

「像城市燈光、噪音隔斷、玻璃幕墻......這些標準雖然不是強制性的,但能夠提升公眾的保護意識,比如前段時間騰訊大樓貼膜,那也是在保護水鳥。」楊瓊說。

新老朋友齊相聚

與候鳥許下新的約定

候鳥紛飛,折射出城市生態之美。

今年9月6日,全球第一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

在這裏,紅樹林濕地就像一把綠色的鑰匙,嵌入城市腹地,開啟與自然互聯互通的視窗,與每年準時光顧的大批候鳥,共享這片土地的繁榮。

這天,老宋的收獲不小,他觀測到有近30只黑臉琵鷺光臨基圍魚塘,是這輪遷徙開始以來,單日觀測數量最多的一天。

「你看,這個黑臉琵鷺多漂亮,就像小精靈一樣。」宋昌華分享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黑臉琵鷺,如果每年它們數量多,說明紅樹林保護得好。」

在魚塘中間的淺灘上,楊瓊博士發現了更多驚喜。

楊瓊介紹,這是首次在保護區發現黑翅長腳鷸的繁殖現象,透過網路攝影機發現,它們成活率很高。

城市與候鳥的故事不止發生在紅樹林,在深圳更「深」處的石巖湖,兩只黑臉琵鷺首次「光臨」,這是深圳內陸濕地公園的首次記錄,讓觀鳥愛好者欣喜不已。

石巖濕地公園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導師石金澤告訴記者,候鳥對環境有著苛刻的選擇,好的環境,宜居的棲息地,會比較容易吸引候鳥。「雖然我自己觀鳥十幾年了,但是永遠都會有驚喜。」

傍晚,海岸被夕陽染上金黃,紅樹林下,候鳥們盡情享用美妙的晚餐。也許今夜,它們就要作別,奔赴下一站遷徙地。

生命的旅途遙遠而漫長,來年,有些候鳥會歸來赴約,有些也許不會再相見,同時,也會有新的候鳥光臨,許下新的約定。

這是人與自然的約定,也是一座城市的堅守

記者 / 邱琦深 鄭溫儀 向仕雙 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