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大熊貓喜提「輪休」,動物也值得有個「法定假期」 | 新京報專欄

2023-12-25動物

對生命權益的關照,一定是人性裏最閃光的部份。

▲大熊貓資料圖。圖/「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微信公號

文 | 宋金波

從12月25日起,大熊貓也能「輪休」了!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釋出公告稱,將於2023年12月25日(含)起,對常年遊客量較大的幼年大熊貓別墅區域暫試行每周一閉館管理。並提醒遊客,在閉館期間,該區域暫停對遊客開放,請大家合理規劃遊覽行程。

值得註意的是,該公告言稱「每周一閉館」的理由是:為進一步保障動物福利,以探索試行動物輪休制度。

印象中,這還是包括動物繁育研究基地、野生動物園等在內的有觀賞性計畫的公園,第一次以「動物福利」的緣由調理園區的營運制度,而不再只是因為「園區管理的需要」。

動物福利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18 世紀初的英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掀起了一場道德改良運動,認為應當禁止殘忍地對待動物,這是一種違背憐憫原則的行為。到今天,不少國家都已經建立了一整套關於動物保護的法律體系。

以德國為例,該國在1987年和1998年先後頒布的【動物保護法】和【動物福利法】,分別從飼養標準、動物宰殺、動物手術、動物實驗、動物繁殖買賣等方面做了較為詳盡的規定。這兩部法律,也被認為是現代動物福利法律的集大成者,對此後的動物福利立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中國,公眾對動物福利的概念依然較為模糊,甚至「動物福利」「動物權益」等類似的詞語高頻出現,也往往是在「虐待動物」或「狗咬人」等「惡性事件」發生之後,且同時伴隨著意見撕裂與情緒對立。

在這樣的撕裂與對立中,很多時候,「會怎樣對待動物、就會怎樣對待人」「人重要,還是動物重要」「傳統習俗與文化差異」等說辭,紛紛成為投向對方的攻擊武器。


▲大熊貓資料圖。 圖/「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微信公號

雖然中國早就出台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但該法第一條即明確: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制定本法。 」這也就是說,非野生動物並不適用該法。

在此現實背景下,即便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的寵物,在與人發生沖突時,可依據的也只有【民法典】。而在【民法典】中,動物只是作為寵物主的物權而存在,其本身並無權益。

處理善待動物問題,相關法律是社會評判與個人衡量最重要的準繩。當這個標準與準繩不存在的時候,不同立場與站位之間所產生的沖突與爭議便無法避免,除了重復「罵戰」,往往也不會有什麽結果。

與以往關於善待動物很容易成為爭議話題不同,這次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輪休」公告釋出後,網友們的留言是清一色的點贊。對這一「輪休」舉措,幾乎沒有人提出質疑,即便有人會因「輪休」閉館而無法一睹熊貓寶寶真顏或影響旅遊行程。

這一方面是大熊貓從未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過沖突,具備良好的「美譽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大熊貓作為「國寶」,一直為中國的熊貓外交與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做著貢獻,人們或許認為它們理應享有相應的「福利」。

但理論上,其他動物,包括作為生產資料的牛馬,給人類陪伴的貓狗,作為食物的豬羊,甚至那些流浪中的動物們,作為與人類相處於同一個地球的生命,其「福利」也理該得到相應的重視。

對生命權益的關照,一定是人性裏最閃光的部份。限於經濟社會和公眾文明觀念發展的限制,這些福利的實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人們開始承認、接受動物福利保障是值得追求的目標,生態文明的厚度終將日積月累,不斷增添。

就此而言,此次大熊貓「輪休」得到公眾的善意回應,或許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良好起點。

撰稿 / 宋金波(專欄作家)

編輯 / 劉天紅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