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石墻石屋石板路,古井古樹古院落,這兒用「藝術改造實驗」賦予石頭古村新生命

2024-05-05三農

「現在慕名來我們村的遊客越來越多了!」4月12日,當說起村莊這一年多來的變化,汶上縣軍屯鄉梅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桂芹難掩興奮。

梅山村位於汶上縣最北部,緊挨泰安寧陽,三面環山,遍地石頭,曾是一個「土貨不出、外客不入」的窮山村。如今,這個沈寂已久的村子正因一場藝術改造,探索出一條集藝術、生態、旅遊等一體的發展路子。

村口處的石碑。

石墻、石屋、石板路,古井、古樹、古院落,這是坐落在汶水南岸的梅山村給人的第一印象。據村民梅海青講,村裏有50多座石頭房,主要是明清期間建成,最古老的已經400多年了。由於石頭很堅固,因此古村的格局和建築保存極好。

「梅山村共有334口人,村民都姓梅,其始祖梅文帶領族人在明代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兗州後,其中一支又從兗州遷到此地,至今已有400余年。」張桂芹告訴記者,仍在古村中居住的還有3戶,大部份都已搬到了東邊的新村居住。「相對於老村高高低低的石頭巷子,連個三輪車都不能走,新村生活要方便多了。」

梅山村裏的石頭巷。

新村有新村的便捷,古村有古村的價值。走到古村口,第一件古物就是一座已經倒在地上的石碑,石碑上鐫刻著「瘦竹長青」四個大字。梅海青指著石碑說,這是清代光緒皇帝表山東提督學政梅殿莪的夫人張氏恪守婦道,守節不改嫁,禦賜碑。「雖然碑體在上世紀70年代被毀了,但仍對研究當地歷史及文化發展具有一定價值。」張桂芹說。

沿著倒地石碑前的路向上走,兩邊全是用石頭修砌的房屋。房屋的空地上不時發現石碾。路的盡頭左拐,遠遠地看見一座高高的老井,據村裏老人說,該井是乾隆年間所挖,村裏人一直是吃這裏的泉水。

村裏隨處可見的石碾。

石井一度成了枯井,近幾年來,隨著軍屯鄉實施生態修復整治,今年古井又冒出了泉水。

梅山村石頭房的古典美,成為齊魯大地上一處頗受歡迎的影視基地。【探秘汶上聖物】、【河灣村的喜事】等央視劇目在這裏取景拍攝。

為何選擇在梅山村拍攝?「因為俺村留住了鄉愁!」一位村民笑呵呵地說。

梅山村最不缺的就是石頭,但這也成了制約梅山古村落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難題。用一些村民的話說,「看著滿地石頭就來氣」「窮得只剩石頭了」。

村民梅海青說,他就是在這個石頭房子裏長大的。

為了保護好「石頭村」,2022年,軍屯鄉依托【汶上縣鄉村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在保持梅山古村風貌和建築風格的基礎上,重點挖掘歷史文化、石頭文化和民俗文化。透過招商引資的形式,恢復古村肌理,完善產品體系,全力打造一處文化氛圍濃厚的山鄉古村。

如今的梅山村正在經歷一場「鳳凰涅槃」。去年1月,梅山村與濟寧梅山莊鳳凰山旅遊發展公司開展合作,在村裏的鳳凰山上,開始一場古村的藝術改造實驗。

開發修建的民宿。

據民宿藝術村計畫投資人、總設計師王源介紹,民宿藝術村以梅山村為中心,在鳳凰山建設茶園梯田、星空民宿、音樂山谷等文化娛樂場所。目前,部份民宿已開門納客,配套設施已經完善。遊客可在此賞朗月星空,聽鳥叫蟲鳴。

藝術村建設也給村民帶來就業機會,村民梅長文看護著新建的茶園,他說:「一個月2800元,看著老村逐漸恢復生機,我心裏美滋滋的。」

村裏建設的茶園。

梅山村,這個藏在大山深處的古村老標本,正一步步向現代文明展現它悠久綿長的韻味,並從中汲取新的發展動力。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張超 通訊員 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