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燕都新趣|北京城如何保護北京雨燕

2024-05-05動物

沒有一種動物比北京雨燕更能代表北京這座城市了。它不僅把「北京」兩個字嵌入學名(正式叫法是「普通雨燕北京亞種」,拉丁名Apus apus pekinensis),還鐘愛把巢建在城門、城樓、廟宇、宮殿等傳統高大建築的卯榫縫隙中。晴空麗日,琉璃飛甍,漫天迅疾掠過的鐮刀形燕翅,構成了許多北京人記憶深處的標誌性城市風景。

陽春時節,又是一年燕歸來。從正陽門到頤和園,從國家圖書館到天寧寺橋,晨熹中,暮光裏,處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它們與這座城市相生相伴。

有心的人們或許會可喜地發現,比起十多年前,現在看到北京雨燕好像變多了。從觀測數據上看,的確有明顯的增加,從本世紀初的兩三千只,到近幾年穩定在一萬只上下。這背後,和人們在多方面的努力及保護分不開。

如何救助落地的雨燕

杜梨在北京一處市屬公園工作,同時也是一位作家和博物愛好者。2021年6月,她意外邂逅了一只北京雨燕雛鳥。這只小雨燕出生才十多天,只有半個手掌大,從一處建築上掉下來,被遊客及時發現,送到工作人員這裏。杜梨檢查發現,它還沒有睜眼,受傷很嚴重,左腿拉傷,整個撇到身子後面。她打電話咨詢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以下簡稱「救護中心」),對方了解具體情況後,建議她試著放在僻靜處,看雨燕成鳥會不會來餵它。杜梨照做了,但由於雨燕「不落地」的特殊習性和野生動物怕人的本性,並沒有成功。無奈之下,她把這只小雨燕帶回了家,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黑麥」。

雨燕生來是飛翔的,正常情況下,一生除了孵蛋和育雛外很少落在地面,覓食、飲水、繁殖都在空中,如何人工救助、養護雨燕尚是個難題。杜梨緊急咨詢醫生、尋找資料,了解到雨燕精細的食性,想方設法為它覓食,同時對它的傷腿進行了比較專業的藥物處理。在精心照護下,黑麥逐漸好轉。杜梨總結,黑麥作為野生小鳥,之所以能接受人,也許是因為最初撿到時還沒有睜眼,而它睜眼後首先看到的便是杜梨和家人,因此它對人工飼養的接受度會高一些,也有乞食行為。這可以說是萬幸了。

盡管黑麥一出生就被人工養護起來,半個多月後,杜梨還是發現,它在箱子裏做起了「伏地挺身」,並逐漸絕食來減輕體重——它在準備著出發去非洲了。雖然不舍,但杜梨知道,這是刻在北京雨燕基因裏的東西,它正在召喚著黑麥。為了讓黑麥能跟上七月出發的雨燕遷徙大部隊,杜梨又去研究如何放飛。雨燕的腳與別的鳥不同,它四趾向前,無法站立,在平地上只能笨拙地趴著挪移,更無法從平地上騰起,因此要有一定高度差,借助向下滑翔的力量方能飛起。杜梨嘗試了幾次,都沒能成功,最後再次求助於救護中心,由中心統一放飛。小黑麥就這樣回到了大自然。

一年之後,又有一只北京雨燕掉落在公園裏,被杜梨和同事遇到了。這一次她有了經驗。檢查小雨燕沒受傷後,他們把它帶到了一棟二層小樓上,男同事用手托著它準備放飛,托了十幾分鐘,手都酸了,正當他們來看雨燕會不會有動靜時,小雨燕突然從掌心振翅,向下俯沖而去。杜梨看到,它滑翔的角度很低,在幾乎快要落地的時候,靈巧地盤旋了兩圈,又向遠處飛走了。

如今正是燕歸來,過不久,又是新雨燕寶寶出巢的時候。由於雨燕飛行速度非常快,轉向能力有所不足,有時會不慎跌落在地,且由於它們喜食水上的昆蟲,在掠過水面喝水或捕食時,也會偶發掉到水裏的情況。遊人看到後,也想幫助這些可憐的小家夥,卻往往不知道該怎麽做。杜梨曾經見過一張照片,有人在落地的北京雨燕身旁撒下一把大米。她理解這份好心,但也感到科普任重道遠:一方面,雨燕落地後無法靠自己的力量飛起來,另一方面,雨燕是食蟲鳥類,完全不吃大米。如果人工餵養雨燕,最適合的是蟋蟀、蠟螟幼蟲(俗稱葡萄蜜蟲)、蠅類幼蟲、蠶蛹等,這些可以從網上買到,千萬不要餵麵包蟲、黃粉蟲、蚯蚓、谷物,這些不合適的食物會引起雨燕畸形甚至死亡。

在此,我們也提醒,當你遇到一只落地的雨燕,可根據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建議,先對它進行觀察、檢查,如果沒什麽問題的話,嘗試去一個適合的、有高度差的地方再次放飛即可。千萬不要向天空拋擲,而要托在掌心,耐心待它飛走。救護中心高級工程師史洋特別提到,如果是落水的雨燕,可先聯系公園工作人員進行打撈,迅速擦幹它身上的水分,等雨燕羽毛晾幹後,如果感覺它的腳爪很有力量,可嘗試將它放飛。而如果檢查雨燕有受傷、無力或其他問題,可直接給救護中心打電話(010-89496118),尋求專業救助。

雨燕數量統計越來越精確

頤和園廓如亭(八方亭)是每年北京雨燕鳥類標誌法追蹤研究的固定地點。這項工作從2014年開始,透過在北京雨燕腳上佩戴裝有超輕光敏定位儀的腳環,持續多年追蹤收集,這幾年才終於揭開了北京雨燕神秘的遷徙路線、規律之謎。

去年六月,杜梨也有幸參與過廓如亭鳥類標誌法的誌願工作。她回憶,那天淩晨兩點就進入廓如亭架網,坐等雨燕來。雨燕上網之後,派專業的誌願者去捕捉、拆網,之後帶這些雨燕體檢、測量、佩戴腳環、放飛。被捕捉的野生雨燕由於害怕和應激反應,鋒利的爪子常常把誌願者的手抓破皮甚至流血,經驗豐富的誌願者們都習以為常。也是在那次誌願活動中,作為雨燕調查計畫負責人的史洋發現了一只沒有腳的雨燕,趕緊招呼大家來看這只真實的「無腳鳥」。杜梨看到,它只有兩只像棍一樣的小細腿,下端只有兩個圓球,爪子不見了,但即便如此,它依然生存了下來,從遙遠的地方飛回了北京,「太厲害了,特別佩服這只小鳥」。

北京雨燕這些年的研究進展,和這些誌願者的自發工作分不開。據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科研宣教科副科長張亞瓊介紹,2006年觀察到的北京雨燕只有3000來只,2017年是5000來只,而近兩三年的數據則穩定在一萬只上下,其中原因,一方面與北京生態環境改善有關系,尤其是小微濕地的建設,水生昆蟲的增加為雨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食源,另一方面也相當重要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以前只有三四十人來做觀測,而如今,單是2023年就有376名誌願者在35個調查點參與觀測,今年更是增加到40個點位。觀測點位的增加,觀鳥人的數量和專業水平的提高,讓北京雨燕的數量統計越來越精確。

誌願者的工作並不輕松,需要持續很長時間在固定點位觀察、拍照、數天空中的「小黑點」、匯報數據。正是長期不懈的努力,人們構建起珍貴的北京雨燕基礎數據。

雨燕在城市裏找到新樂園

北京雨燕此前觀測數據一度減少,這和城市發展建設中古建的拆除消失有關,它們失去了築巢的場所。人們也會擔心,雨燕的活動及糞便會對古建產生損壞,為此有些地方還會拉起防鳥網。好在,這些年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人們認識到雨燕作為北京標誌性物種的重要性,針對雨燕與古建的關系研究也越發深入、科學,二者進入一種更為和諧、平衡的共生狀態。

如今,在一些古建築上安裝了針對雨燕棲息的監測系統,透過對數據進行研究,發現雨燕糞便對古建木質結構及彩繪的影響其實非常微弱。

不少古建築在修繕前,還會專門召開專家討論會,邀請鳥類專家、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人員等人士參加,透過多方協調的方式減少對雨燕的影響。

人們為了雨燕而努力,雨燕也在適應新的人類環境。這些年人們發現,除了木質的古建,它們也會在城市中尋找新的家園,著名的點位有天寧寺橋、四惠橋、西直門橋等,這些地方如今也都以雨燕聚集為一景。

北京雨燕從遙遠的非洲西南部遷徙過來,跨越三萬裏,結束了又一次漫長辛苦的旅程,這些被稱為「無腳鳥」的精靈們準時赴約,開啟在這座古城築巢孵育的使命。等到七月,它們又將振翅,啟程去非洲越冬,再見時,便是明年春天。自從它們的祖先選中了這「宜室宜家」之城,數百年來,北京雨燕和這座城市深刻地聯結在一起,守護著一年一度的約定。

【北京雨燕小檔案】

1870年由英國鳥類學家斯溫候在北京第一次采集到標本,起名北京雨燕。因其喜歡在北京城區高大的木質古建築縫隙中築巢,老北京稱其為「樓燕」。

它是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之一,平均時速超過100公裏。飛翔時狹長的翅膀展開,如鐮刀。

它身姿小巧,體重僅30至40克,比一顆雞蛋還輕。

因其四趾朝前,腿腳幾乎貼著身體,無法像一般鳥一樣站立或抓握樹枝,無法從平地起飛,因此它一般不落地,有「無腳鳥」之稱,需要依靠從高處向下滑翔來獲得起飛動力。

北京雨燕遷徙路線極長,每年4月下旬來北京繁殖,7月開始遷徙,沿著亞歐大陸,歷時100多天到達非洲南部越冬,休整三個月後,於次年2月返程。來回路途將近三萬公裏,沿途經過「一帶一路」上的諸多國家。

它們的飲食、交配、睡覺都在天上進行。研究發現北京雨燕的左右半腦可輪流進行睡眠,因而可保證一邊長途飛翔一邊休息。

北京雨燕還是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妮妮」的原型,是2022年中軸線申遺的第一個數位形象,也是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