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科学与技术的演进史,为什么我们需要第四次科技革命?

2024-02-16科技

在中国,很多人认为既然科学与技术混称为「科技」,二者便系属一事,甚至觉得技术来源于科学。事实上,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学研究才缓缓的追平了技术实践,在此之前,技术先于科学。例如,先有刀剑后有物理压强;先有枪炮后有化学燃爆;先有手术后有医学外科...

之所以技术先于科学,原因在乎小农经济的技术实践主要在试错,简单归纳即为:

用什么手段,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

不需要探究技术背后的为什么,百次有一次好使就行,下次还按照「好使」的那次来,直到手熟尔

当小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有闲」阶级必然出现,时间对他们来说不算成本,那不就可劲尝试

这也是古代四大发明出现在中国的原因,中国曾经拥有全球最发达的小农经济

可惜技术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碰了就是丧志,更别提凝聚科学思想了

于是,在农业社会的简单技术发展到尽头时,中国必然会陷入「王朝治乱」循环

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又决定生产关系,假若来回还是那套「土地兼并」,如何有突破契机

西方在宗教、哲学、战争等多方面的耦合需求下,其社会上生长出了科学体系,鼓励所有人技术探索。1698年,最早的蒸汽机被用于一个矿场,人类跨越了横亘在文明前的一层技术台阶,开启了技术爆炸。但蒸汽时代中后期的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再想通过观察「烧水顶开壶盖」就创造发明,实属痴人说梦。尝试也必须得是掌握一定量级科学知识的人才,否则连公式、定理、图纸都搞不清楚,成本过于巨大

1832年,手摇式直流发电机让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科学对于技术的作用就不再是简单的降低成本。在否定层面,科学对技术有了决定性,即「科学理论上行不通,技术上一定行不通」,耶稣都改不了。不过也不意味着「科学理论上行,技术上就一定行」,换言之,理论可以绝对光滑,现实要考虑各种摩擦。譬如,可控核聚变、冲出太阳系、航太空母舰...理论上都能自洽,现实却局限于材料、磁场、寿命等。

总之,随着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要想技术进步,必须依赖于科学理论的发展。1946年,在图灵、香农、冯·诺依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人类迎来了第三次科技爆发,IT产业蓬勃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然而,这一次科技爆发却远没有上两次那么强有力,只能算是一次「改良型」的爆发,而非「颠覆型」爆发。它的红利期自然更短一些,红利期是指每次进入技术爆发后,全球经济都会进入拉升趋势。

这是因为科技不但重塑生产力,还能够创造新的需求,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才有跨国旅游一说。在进入第一次科技革命前,欧洲经历了三十年战争(1648年),确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欧洲开始无大战,各国都安心吃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红利,一心蒙头搞经济。直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前,欧洲又经历了拿破仑战争(1815年),确立了维也纳体系。

欧洲又开始无大战,各国都安心吃起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红利,一心蒙头搞经济。直到第三次革命前,两场世界大战把全世界都卷了进去(1945年),确立了雅尔塔体系。世界开始无大战,各国都安心吃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红利,一心蒙头搞经济。直到今天,TikTok已经是巅峰了,红利一点都不剩了,各国经济都有点难搞了,该怎么办?战争是一条熟悉且有效的路,不仅在战争期间科技会因为竞争更容易突破。即使没有突破也能够搞一些老的需求出来,比如基础设施炸平了再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