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百「模」大战风起云涌,青岛何以安「澜」

2024-07-25科技

从去年开始,人工智能(AI)大模型不仅成为国与国之间,更成为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竞争的焦点。不过一年多时间,我国已有117个大模型完成备案,呈现「百模大战」的发展态势。

相比起在电子信息、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海洋领域的应用还刚刚起步,这一领域的垂直大模型研发面临着数据获取成本高、数据融合处理复杂等挑战。

青岛是最早发力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的城市,率先从政府层面提出发力海洋大模型,建设海洋大模型集聚区。目前不管是从政策制定层面,还是从产业布局、场景应用层面,都已经有所成效。

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竞争更加向垂直领域延伸,浙江、天津等省市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都涉及到了海洋,这些区域的高校、企业、院所也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了多个海洋大模型产品。

海洋大模型的竞争,用人们最常说的话来讲,已经「卷」起来了。

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01

青岛着力构建海洋大模型体系

「利用数值模型进行未来15天的全球三维温盐流场预报,需要使用250个CPU,耗时2小时;而利用‘问海’预报大模型,只需要6个CPU,耗时1.5分钟。」今年5月,青岛研发的「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发布。据崂山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数值模型,该大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1000倍,极大地节省了计算时间和能源消耗。

这展示了海洋大模型在海洋预报领域的前景、潜力,是青岛发力海洋大模型建设的最新成果之一。相对其他城市而言,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在海洋特色资源、算力、数据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具备优势,这也是青岛瞄准海洋大模型发力的底气所在。

今年上半年,青岛连发两个文件,布局人工智能产业赛道,均突出了「海洋特色」。【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提出,实施「七大行动」,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能级,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

青岛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对【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进行解读

【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则围绕海洋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聚焦、细化部署。这是全国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青岛也由此成为国内第一个从政府层面提出发力海洋大模型的城市。

按照规划,青岛将构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目前,「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均已发布。山东港口大模型正加快研发中,已完成港口大模型基础平台搭建和功能开发,将陆续上线试运行。

02

城市间海洋大模型竞争日炽

青岛率先从政府层面提出发力海洋大模型,但并不是首个发布海洋大模型的城市。事实上,早在青岛入局海洋大模型之前,包括「盘古」海洋大模型、「AI-GOMS」海洋基础大模型、「曦和」海洋预报大模型等10余个海洋大模型产品已经问世。

今年5月——也就是青岛发布「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发布相关政策的同时——国内又陆续上线了多个海洋大模型,如「范蠡大模型1.0」、「PortGPT」港口大模型等。据公开报道,目前还有「北极海冰大模型」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等多个海洋大模型正处于加速研发阶段。

「瀚海星云」大模型发布

从城市层面来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多有接涉及海洋的内容。今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文件围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提出「打造智慧商圈、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创新场景,加快培育智能化现代服务业」。

今年7月,【天津市算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印发,提出「推动智慧港口、智能电网、医疗健康等行业模型研制及应用」、「发挥全市算力资源对港口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作用,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港口生产、服务、管理等领域拓展应用,积极打造数字孪生港口,加快智慧港口升级版建设,赋能港口经济生态链」。

可以预见,随着高校、院所等各市场主体更大规模加入海洋人工智能赛道,加之政府主导、引导,未来海洋大模型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03

多维度抢滩海洋大模型建设布局

目前,全国共获批11个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诸多先导区城市,例如北京、上海、青岛,均从突破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等方面全面布局,加快促进大模型建设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以算力为例,近年来,随着大模型的复杂性和数据量不断增加,对算力的需求也在急剧上升。目前,北京、上海、苏州、成都等城市都在深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出台了「算力券」政策,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强化对人工智能产业向上发展的基础——算力的高效利用。

近日,青岛也出台了「算力券」政策,每年将发放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的「算力券」,对算力「使用企业」和大模型「建设企业」进行补贴,在企业满足相关条件下,可分别获得最高100万元和500万元补贴。

对于海洋大模型研发而言,除了保障算力规模、降低算力使用成本之外,要想让模型真正有用,海洋数据的搜集和特定的算法也是挑战。一方面,海洋领域的数据获取相对较难、成本较高,且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数据融合处理成为困难;另一方面,海洋大模型的构建,需要海洋和人工智能两个领域的跨学科合作,需要跨学科合作发展新的人工智能算法。

以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为载体,青岛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面对发展海洋大模型的痛点,青岛正统筹整合全市海洋数据资源,推动多源异构海洋数据的汇集,着力收集极端事件等稀缺性海洋数据。同时,青岛还提出要加强开放合作,未来将采用1+N开放合作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山东港口大模型建设。

海洋产业是青岛的优势产业之一,今年上半年,青岛海洋大项目建设更是加速推进。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抢先布局的青岛,如何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先发优势,更有效地赋能整个海洋产业,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记者 李勋祥 制作 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