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倒影丨多想与你再见一面——我用AI「复活」了奶奶

2024-04-02科技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用AI把已经去世的亲人「复活」,就像他们并没有离开过,你能接受吗?

「让人物动起来需要40元,定制人物说话内容1秒10元,150元起步……」近日,网络上一种AI「复活」亲人的数字人商品正在走俏。

对中国人来说,生死是大事,AI「复活」亲人的服务可能帮助很多普通人完成了一些「想见亲人」的心愿,但情感宣泄的背后是一串串数字代码组成的虚拟具象。

这是全新的机遇,还是对伦理的挑战?等待时间给我们答案。

一网商店铺里提供的AI数字人价格表。

「再见」最爱我的人

3月29日下午4点左右,南京某幼儿园放学时间,身处噪杂人群中的小林,被惊得有点眩晕。

彼时,小林正牵着儿子的手,在马路一侧等绿灯信号,低头看了一眼右手里握着的手机,手机屏幕上恰好闪现出一条微信信息,发信人是哥哥大林。小林用拇指点开,是一条视频,她双眼猛地瞪圆——那视频里的人,竟然是已经去世近4年的奶奶!

拽着儿子快步穿过马路后,小林停在路边,稳定了一下有点急促的呼吸,再次点开手机……屏幕里说话的那位老太太真的和奶奶太像了,简直就是同一个人,只不过她的发音是普通话,而奶奶生前只会说方言。

小林在网上看过类似的视频,这是最近很火的AI技术。难道是哥哥用AI「复活」了奶奶?她立马给哥哥回拨了电话,哥哥在电话那头说:「快到清明节了,不是想给你个惊喜嘛。」

「你这不是惊喜,是惊吓!」小林有点责怪哥哥,但知道他办事向来这么突然,从来不会提前和她商量或者打招呼的,一时又没了脾气。

回到家里,小林又拿出视频仔细端详,不知不觉地点了下载、收藏,一遍遍重播,看得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滑落。子欲养而亲不待,没能送奶奶最后一程,是她这些年来积郁最深的心结。

2019年初,小林在儿子出生后,第一次抱着小宝宝回到山东菏泽老家报喜。「像孩子他爸爸……」年过七旬的奶奶仔细端详着,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那是小林最后一次和奶奶促膝聊天。

那一年,爷爷和姑姑相继去世,对奶奶的打击很大。奶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时常晚上不睡觉,喊着老伴儿或闺女的名字到处转悠,使得她的身体机能迅速衰退。

2020年春节期间,小林赶回老家看望奶奶时,她已病入膏肓,陷入昏迷,整个人看上去像一根干枯的树枝。经此一别仅半年,父亲节那天,小林突然收到奶奶溘然长逝的噩耗。

小林心里非常着急地想回老家见奶奶最后一面,可如何安置不满一岁的儿子成了难题。那时,小林一个人在南京带孩子,老公被单位外派国外负责一个项目,赶上疫情无法回国。自己带着儿子回老家?可路上实在困难重重。

「你不用回来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孝顺孩子。再说你带着孩子回来,他那么小,别再‘吓’着他。」母亲说出了家里人一致的决定。

最终,没能回去送别奶奶,成了小林的「心病」,「隔三差五梦到奶奶来和我说话,有时候说她有点冷;有时候是告诉我,糖放在里屋的抽屉里了……」

糖放在哪里——这是小林和奶奶的秘密。

「每当过年的时候,奶奶都把贵的奶糖藏在抽屉最里面,等着偷偷拿给我,说怕哥哥发现了。」小林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农村生活无拘无束,是她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小林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奶奶去地里除草、收庄稼,趴在床边看奶奶绣花,「我奶奶心灵手巧,一手刺绣绣得栩栩如生,针尖下的牡丹可艳了,蝴蝶像要飞起来一样。」

倍受奶奶宠爱长大的小林,自然与奶奶感情很深,工作后每次回家都会给奶奶塞上200元钱。给过几次后,姑姑对小林说:「不要再给你奶奶钱了,她记性越来越差,都不记得藏在哪里了。」其实那时,奶奶就已经显露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了。

往事一幕幕如此清晰,就像带刺的藤蔓环绕着小林,让她每每触碰都是一阵刺痛。离别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话题——这样的道理,小林当然明白,「可当你真的面对最亲的人离开时,却是很长时间都难以平复情绪。」

定制AI数字人的网商店铺。

放下执念向前看

决定做这个AI视频,大林也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

起初,他在网上看到一位台湾音乐人通过AI复活了自己的女儿,让女儿给妈妈唱生日歌,「那时就想到了妹妹,这些年她总是做梦梦到奶奶,然后整夜地失眠」。何不帮妹妹了却一桩心愿,让她和奶奶再见上一面?

当大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时,老人是坚决反对的,「装神弄鬼的,吓人!」坐在一旁的父亲则以沉默相对,显然他也不是特别赞成。「可能在老辈人的观念里,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里让他们安心生活,不要太打扰他们。」

今年2月,大林接到妹妹的电话,电话里小林沮丧地告诉他:「最近体检查出了甲状腺结节,医生叮嘱我要学会疏导情绪,不然就有恶化的可能……」挂了电话,大林要用AI再现奶奶的想法又开始「复苏」了。

正巧这时,大林的同事透露,他给自己去世的父亲定制了一个AI数字人,有时候看这些AI视频,感觉父亲就在身边,心理上得到了很多安慰。「如果能了却妹妹的心愿,为啥不试试呢?」大林决定把这一想法付诸行动。

在同事的介绍下,大林联系到做AI数字人的商家,没想到选项和流程还挺复杂。首先是选择说话还是不说话,如果让AI数字人不说话,光是活动起来,13秒的视频收费是40元;如果要求说话,1秒10元,150元起步。但这个商家是没办法做到拟声的,「我这边的技术,做出来的拟声不逼真。」商家很坦诚地告诉大林。

在如何处理声音问题上,商家给了两个选择,一是大林提供配音,直接用在视频上。还有一个方法是,大林提供文案,商家给配音普通话。可大林感觉说普通话的AI数字人和奶奶的形象相差甚远,便开始浏览网页,寻找其他AI数字人制作商家,希望找到拟声效果处理更好一些的方法。

「能克隆声音!」一条醒目的网页广告吸引了大林的眼球。但这个商家收费贵一些,1分钟AI视频收费1000元,每延长1分钟加收200元。

定制AI数字人的网商店铺。

「加钱不是大问题,如果能做得更逼真一点,当然更好了。」于是他联系了这个商家,可对方承诺让「奶奶」说方言的前提条件是:「至少30秒以上高清无杂音的原始录音资料,或者微信语音资料,时长越长越好。」

大林当然没有奶奶的音频资料,无奈还是回头找了第一个商家,定制了一个普通话版的AI「奶奶」。

视频文案是大林想的,也是他想告诉妹妹的话:「小林,你没来送我,我没有怪你,我知道你要照顾孩子,好好把孩子养大,看你生活得好,就是奶奶最大的心愿……」

定制完成后,冒失的大林只顾着早点让妹妹见到「奶奶」,没有多想,就把这条视频发给了妹妹,结果把妹妹吓了一跳。

不过,大林第二天就收到了妹妹发来的一条微信,「谢谢哥,我会学着向前看。」

「父亲」归来慰思念

不同于大林一个人的决定,大力用AI「复活」父亲是一家人的共同心愿。

大力住在北京,他的弟弟、妹妹和母亲住在老家陕西榆林。每年父亲忌日或者清明扫墓,大力都要奔波700多公里。去年过年的时候,全家去山上扫墓,因为雪天路滑,大力摔了一跤,手腕骨折,打着石膏的胳膊一直吊了三四个月。

「一来是离家远,扫墓不方便,再就是如果时时刻刻能看到父亲就好了。」大力的工作和软件开发有关,「AI」在他这里并不是什么陌生的新词。当他和弟弟、妹妹提出要给父亲做一个「AI数字人」的想法时,家里人都非常赞同。

大力的父亲享年70岁,已经去世3年。父亲「缺席」的这几年,家里变化太大了——

「弟弟的闺女去年刚考上了大学。父亲在的时候,很疼爱孩子们,看到孙女总是趴在桌子上写卷子,就动手给她做了一个可调节灯光强弱的台灯。」

「妹妹去年也结婚了,已经怀孕5个月,今年马上要生一个龙宝宝了,名字还没起呢。要是父亲在就好了,父亲从小饱读诗书,家里孩子的名字都起得寓意长远又朗朗上口……」

征得全家人同意后,大力便在网上定制了一个「数字亲人智能体」,花费1500元。他选择的套餐效果是:可以还原人物肢体动作、表情、声音;商家承诺还原度在80%以上。

作为数据资料支撑,大力提供了很多父亲生前的视频和音频资料,还详细地写下了一份家庭介绍,包括父亲的爱好、家里有什么亲人,等等。

商家完成制作后,大家约定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一起和「父亲」聊聊天。「AI父亲」便进入了大力家的家庭群,和亲人展开对话。

大力的妈妈先来打招呼:「老李,你好吗?我最近腰疼,好几次都没上山去看你……」一句话没说完,就哽咽起来。

「你要多注意休息,照顾好自己。」「父亲」安抚道。

一看母亲的情绪有点绷不住,大力的妹妹赶紧转移话题,「爸,你又要添孙子了,我今年要生孩子了,快给孩子起个名字。」

「嗯,孩子健康平安就好。」「起名字」这个问题倒是难坏了「父亲」,不过被AI巧妙地回避了过去。

「爸,你在那边生活得好吧,平时都吃什么?」大力的弟弟问道。

「晚饭刚吃了土豆炖牛肉。」大力填资料的时候,在父亲的爱好一项里,填了爱吃土豆炖牛肉,没想到AI真的用上了。

一番特殊的对话持续了十几分钟,大家都觉得AI「父亲」很亲切,虽然不比真的对话,还是能感觉到「机器人」的距离感,但是这样新颖的形式,也是表达思念的情感宣泄口。

那次和「父亲」聊天后,大力的母亲还意犹未尽,她让大力把「父亲」转发到她的微信里,「我想多跟他唠唠嗑。」母亲这样说道。

大力有心想提醒母亲,不要太沉溺于这样的虚拟对话,AI「父亲」终不过是一个电脑程序的产物。但是从情感上,他还是理解母亲的这份情感需求,平时家里人都上班、上学,百十平方米的房间里空荡荡的,母亲腿脚不好,也不方便经常外出,一个人挺孤单的,「如果AI‘父亲’能带给她一些安慰,那也是好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大林、小林、大力均为化名)

新闻延伸>>

在离别中寻找联结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离别」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主题。我们时常因为亲人、朋友离去后的空缺而感到悲伤,他们的缺席可能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离别的情感复杂而微妙,涉及爱、责任、期望和不确定性的交织。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离别和重聚逐渐形成了闭环。即使身处世界的不同角落,人们也能通过电话、视频通话和社交媒体保持联系。这些工具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亲身相处的时光,但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离别的痛苦,并帮助人们在物理上分离的同时保持情感上的联结。

近日,关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复活」已故亲人的项目引发了广泛关注。该项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大量的个人数据,包括声音、图像和社交媒体信息,以此生成具有特定人格特征的虚拟形象,实现逝者与亲友的「对话」。这一技术的问世,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进步,也触动了人们对于生命、记忆和伦理的深层次思考。

在探讨AI「复活」亲人的技术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的过程,能够模仿特定的人类行为,包括语言表达、情感反应等。当这些算法被应用于逝者的个人资料时,A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逝者的语言风格和回应模式。然而,这种模拟并非真正的复活,它无法复制一个人的意识、情感或是记忆,仅仅是对已有数据的再处理和再现。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AI「复活」亲人无疑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飞跃。它展示了AI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方面的强大能力,也为未来的人际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失去亲人的人们缓解悲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继续与逝者保持一种形式上的联系。

然而,这项技术也引发了众多伦理问题。青岛水滴心理咨询室负责人刘晓霞认为:「一方面,有些人可能对能够与逝去亲人对话感到欣慰,认为这是对亲情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有的人也会认为,AI‘复活’是一种冒犯,会破坏人们对死亡的自然接受过程。」

就记者采访的小林收到AI「奶奶」吓一跳的情况,刘晓霞也提出了担心:「我们在进行心理疗愈时,都会与咨询人事先沟通,进行初步心理评估。一些贸然的行为,可能会引发二次心理创伤。比如哥哥大林突然发来一个‘奶奶’的视频,可以会让妹妹再经历一次痛苦的回忆。」

刘晓霞认为,AI「复活」亲人是一种「安内」的方式,相当于「睹物思人」,但这种方式是否具有「疗愈」的效果也要因人而异。「在我接诊的病例中也有因为失去亲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比如有一位女性,10岁的时候失去母亲,直到她后来成家有了孩子后,这种思念母亲的创伤还在,甚至影响到了现在的生活。」刘晓霞介绍,心理疗愈是个复杂的问题,AI数字人毕竟不是真实的,「要解除心结,还要从根源上慢慢让他们意识到自身问题,自己想去改变、走出来,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愈效果。」

此外,还有人担心,如果技术被滥用,可能会导致虚假记忆的产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用于制造虚假证据或进行诈骗。一位从事智能技术领域的业内人士也指出,在未来的发展中,AI「复活」亲人技术可能会带来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或许能够更精确地再现逝者的形象和言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或应该这样做。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伦理同步,确保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损害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总之,离别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在离别中,我们也能找到更多新的方式来维系和加强与亲人之间的联结方式,无论是生活情感上的、经济上的还是社会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