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小米汽车对我的启发

2024-03-31科技

这几天的朋友圈和产业群,无疑是被小米汽车刷屏了,我也是被shock到的芸芸众生之一。

发布会无疑是成功的,据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小米汽车4分钟大定破了1万台,7分钟破2万台,27分钟5万台,当晚23点,小巴在小米汽车官网发现,小米SU7创始版本(限量5000台)已显示售空。

也有一些评价很犀利,某行业评论家说小米汽车是:「很好看的外形、只实现了一半的智能化以及很花里胡哨的功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觉得并没有说到点子上,这是典型的静态思维,他忘记了小米的成功也体现在迭代中。

我是个资深米粉,所以自认为对小米的认识还比较深,我对小米品牌的最大认知,就是

「定位」

我的手机有两部,主力机是Redmi(小米的副品牌),备用机是iPhone,绝大部分人很难理解这一点(照理说应该反过来才是),但这就是从我的真实需求出发的理性选择。

记得有一次在联通营业厅办5G话费套餐,有两年话费换手机的活动,营业员问我要换什么手机,跟我推了iPhone、HW旗舰等等,我说现在用的红米旧了,想换一个红米的新款,周围的人听到都笑了,营业员一脸懵逼,说你话费这么多怎么不换个好的,查了半天说没有Redmi,看我的眼神像是在看一个Freak。

说实在的,这个年纪的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我觉得手机的用途无非是以下:

1、打电话,微信,手机银行,邮件,电商购物,坐地铁公交,叫滴滴和美团,买车票订酒店,这些是基本功能;

2、娱乐功能,游戏,看剧,刷短视频;

3、相机功能,拍照,拍视频;

4、生产力功能,目前还无法替代电脑;

对于我来说,基本上不需要娱乐和相机功能,或者说不需要那么好的娱乐拍照功能配置,作为一个职场人,我的最大痛点,是不能没电,从早上出去到晚上回来,不能有电量焦虑。

iPhone最大的短板,对我来说就是电量焦虑,我是苹果手机的老用户了,之前我从iPhone4开始,一直到iPhone XR,每天晚上充电到天亮,最怕的就是用到下午需要到处找地方充电,极端情况甚至需要一天三充,到处找充电宝。

然后就看到了Redmi Note某一代的发布会,一下子击倒了我,其中两个最主要的场景印象极其深刻:

1、雷军找了一个憋气大师,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开始下水憋气,16分钟把手机充满到100%;

2、直播开车从深圳到北京,全程使用手机语音导航,到终点的时候手机居然还有电。

就这样的手机,才卖一千多。早上起来开始充电,刷牙洗脸出门前就充满了,一天结束晚上回来手机电量还有40-50%,就这样我彻底摆脱了挂着充电宝到处跑的日子。

然后,我把笔记本电脑也换成了红米(以前是MacBook Air),现在我家里人手一台Redmibook,再然后买了小米的踢脚线取暖器(这个是看了蔚来李斌的推荐),再然后家里的吹风机、剃须刀、油烟机都逐渐换成了小米,我想这就是品牌的延伸。

小米对于产品的卡位是比较精准的,以手机为例,小米(包括红米)大致有5个主系列:

1、Xiaomi数字旗舰,对标iPhone主力旗舰,价格4K-6K

2、Civi系列,女性向,主打轻薄和拍摄,价格2-3K

3、Redmi Note,主打商务性价比,价格1-2K

4、Redmi K系列,学生党,主打游戏,价格1-2K

5、Redmi数字系列,老人基本款,价格<1K

小米的产品定义清晰,卡住了用户分层,营销只需要顺水推舟,打中用户的痛点即可。过去手机界很喜欢讲参数,但说到底最后产品还是要让用户用起来爽,这些是数据不能覆盖的点。雷军在汽车发布会上就一直在讲各种体验,比如防晒,比如车辆感知硬件的大模型等,还有就是手机支架。传统车厂的傲慢和低效,其实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我就曾为没有合适的手机支架而烦恼,说不定就这个小小的手机支架打动了我而选择这款车。

小米的营销当然也值得学习,雷军的演讲表面上洒脱自然,实际上经过了多次排练,并且是从逐字稿开始准备的,甚至连每一个表情、停顿和动作都做在了剧本中,背后有不少看不见的努力。当然小米营销依据的还是AIDASS模型。

AIDAS原理是由刘易斯(Lewis)提出的,AIDAS原理是用来说明广告对消费者产生的不同作用,因为每笔交易的背后都是一个具体的人或集体,越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具体人或集体的需求上,便越能较快地吸引他(们)来购买,但这个潜在欲望有时需要加以诱导,因为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心理过程,称为AIDAS法则,它是从1898年美国人路易斯创立的AIDA法则派生出来的,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动)、Satisfaction(满意)。

1、attention 注意,产品的每一个功能点都应该是围绕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来进行扩展的;功能轻但实用性强。

2、interesting 兴趣,这里就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契合的地方,在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后,每一个兴趣的都是兴奋性需求。

3、desire 欲望,做好用户需求,要了解用户的欲望,通过满足用户欲望从而拴住用户。

4、action行为,通过数据埋点,分析和统计用户的行为,从而能准确掌握用户行为,实现产品改进。

5、satisfaction 满意,让用户满意的过程本质是让用户不断地被满足。

6、spread 传播,产品的传播与分享,通过传播获取更多用户。

所有的品牌传播背后的原理都是相通的,我最近也在不断思考自己公司国产芯片的定位和营销。

MCU是一个大而泛的行业,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种:通用MCU和行业专用ASSP。我们的独特产品,恰恰定位在半定制的通用MCU,即介于通用MCU和专用ASSP的中间位置,也有被称为FPCU。

说白了,我们的优势是:

1、与通用M4级别MCU的功能接口兼容;

2、提供客户行业定制的灵活性;

3、价格低于主流的M4兼容产品。

所谓的半定制的灵活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随心所欲的管脚定义,客户可以通过软件重新配置所有管脚。

2、客户可以通过内置可编程逻辑自行开发所需的特色接口和算法,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

我们产品成功的要点,是降低客户定制开发的复杂度,和产品本身的性价比优势,以降低客户的综合使用成本。只要满足了客户的痛点,我们就可以卡到优势的位置,为所有人创造价值。

合宙的秦总写过个文章,其中有一段我特别认同,任何业务,都只有最多10%的玩家是良性运营,另外90%的玩家都是交学费亏钱,他认为做一件事的成功三要素是:

1、方向正确

2、勤奋

3、不期待短期回报

而产品业务正确的三个标准是:

1、是否对社会有正向的价值;

2、是否持续盈利;

3、团队是否可以保持足够的热情。

我想不管对于小米汽车的争议如何,小米汽车最后的成败如何,其实都不是由看客能预测的,要有长期思维、动态思维和终局思维,所有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都可以借鉴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