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AI的崛起是否颠覆了劳动价值理论?探讨剥削与未来就业

2024-08-30科技

有些事情本来很直接,但我们往往使之变得复杂;例如剥削问题。

马斯克表达了一个关于世纪的担忧,他担心的不是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而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将超越人类,取代所有生产岗位。这将导致所有原本被剥削的工人失去「被剥削」的资格,从而集体失业。

这涉及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以劳动为基础的价值理论是否还能自圆其说?

第二个问题:人类的集体失业是灾难还是理想?

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

劳动价值理论将从经济学中退出,回归到哲学领域。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推理,熟悉年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应该明白,共产主义的概念不是从马克思的经济学开始的,而是源于德国哲学的推理,是在恩格斯的建议下,通过批判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达共产主义理想的。

但实际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非经济学推导,它纯属哲学的反思,为了建立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花了四十年时间撰写【资本论】,这长时间的写作与其内在逻辑的矛盾不无关系,从德国哲学的起点到英国经验主义的数据终点,转换难度极大。

这个问题在这里无法详尽展开,还是直接进入主题。

剥削的理论基础在于劳动创造价值。

目前全球的共识倾向于要素理论,多种要素包括劳动、工具、组织、分工、资源等,任何一方缺失都不能创造出市场上的巨大财富。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依然坚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与欧洲共产主义联盟的现实需要有关,马克思需要为工人阶级的世界改变提供理论支持。这是一种先入之见,加之德国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推论,人的本质是劳动,与动物不同的是人能通过劳动改变环境。

这种革命的宣言充满激情,不属于科学范畴,无需争论,人并没有成为机器的奴隶,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也不是奴隶主和奴隶。

既然劳动是人的本质,也就成了财富的唯一源泉。这是德国哲学的抽象,因为离开了社会全要素,劳动只能创造基本需求,不能创造如芯片等社会化产品。

但人工智能的出现,轻松终结了这场世纪之辩。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剩余价值率公式,即剩余价值=W-(C+V)。

这里的W是市场交换价值,前提并不严谨,劳动价值不应与交换价值混淆,因为交换价值是由需求决定的;一幅丑陋的画作,尽管有人视其为艺术,其售价可能远超一个农民一生的劳动价值,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明显不对等,逻辑上有漏洞;曾经昂贵的旧式手机,尽管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很多,现在华为的工厂几乎无人,18秒就能生产一部手机,剩余价值率显然更高。

人工智能的兴起将引发中国学界的讨论风潮,因为它可以替代所有的雇佣劳动,公式中的变量资本V,即人工成本彻底归零,劳动价值的贡献也随之归零,这使得公式和剥削论失去了其原理性。

我相信,对全国1440家马列学院的教授来说,最佳的解释是,释放市场经济,从人类学的角度证明,你的人工智能也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人工智能的终结剥削恰恰验证了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完成了德国哲学的自我否定,实现了超越自我。

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资本家不需要通过剥削来赚钱,剥削归零反而是资本家赚钱的最高境界,科学的疯狂发展可能最终将人类自我否定。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

剥削结束后,普通人该怎么办?

简单,赶紧实现共产主义,实行计划经济,按需分配,需要明确的只是如何真正体现人民的权力,谁是仆人,谁是主人。

开个玩笑,现在的各种群体最能体现人民性,因为群主没有经济利益,没有特权,没有高干病房,没有行政等级;群主不是权力的创造者,规矩由大家决定,他仅仅是为群员服务的公仆;如果群员不满意,可以废除他。这就是人民性。

人工智能不可怕,它将通过技术革命,用非暴力方式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