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AI「复活」亲人受争议,失去亲人的伤痛该如何抚慰?

2024-04-02科技
假如能够使用AI技术,让你与已故的亲人再见一面、叙叙家常,你会选择欣然接受吗?在电商平台上,AI「复活」亲人已经成为一门生意,成为一些人获取情感慰藉,缅怀已故亲人的新方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背后也存在心理健康的风险。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笔者独家专访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助理、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杨燕,了解失去亲人的伤痛应该如何抚慰?
虚幻的亲人,能否带来真正的慰藉?
近日,一位辽宁抚顺的网友发布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视频中,他用AI换脸技术「复活」了已经病逝的父亲,以父亲的口吻,向91岁的奶奶报平安。前不久,著名音乐人包小柏也用AI技术「复活」了女儿,他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思念的表达方式。」
一时间,使用AI技术「复活」已逝亲人的举动被推上风口浪尖,网络平台众说纷纭。有网友表示理解,认为AI重现逝者确实是一种慰藉。也有不少网友认为,AI是虚幻的,失去才是真实的。
「从心理层面上看,AI‘复活’逝者让科技有了温度,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杨燕表示,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丧失。哀伤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被理解的情感。一般来说,哀伤会经历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协商、绝望、接受,这个过程是丧亲者稳定的情感依恋关系断裂后逐渐修复,是与失去的人构建另一种生活秩序。
杨燕认为,对于想使用AI「复活」技术的人们,如果还是在「否认」阶段,使用可能会延长了哀伤的时间,暂时缓解了离去的悲痛,并不利于走出悲伤,面对生活。如果到接受阶段,通过亲人的再现,成全未完成的心愿,说出没来得及说的话,那还是有积极作用的。特别是亲人突然去世,没有思想准备,也没能完成告别,通过AI「复活」技术,和亲人再进行一次完整的对话,对在世的人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告别。
「除此之外,我们在创伤处理时更注重的是保证病人与现实社会的衔接,包括日常作息和社交等,如果过度沉浸在虚拟世界,像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杨燕表示,AI技术的运用,最好是将它看作一种可视化的「墓碑」,可以寄托哀思,但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它只是一个载体。
正视自己的痛苦,学会处理哀伤情绪
清明节临近,又到思亲最浓时。杨燕表示,清明节、逝者的祭日、生日等特殊的日子,是哀伤反应容易反复出现的时期,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因过度哀思引起身心问题。
医学临床发现,严重的哀伤反应不仅会让丧亲者无法继续正常生活,甚至还会带来躯体性和精神性症状。杨燕日前接诊了一位患者李女士,她的丈夫在一年前突然离世,由于内心不能接受亲人去世这件事情,虽然在平日里能勉强工作、生活,但是内心始终无法释怀,充满了孤独和失落,尤其在今年的清明节前,受到哀思氛围的影响,李女士为了不让家人担忧,强忍着一腔悲痛难以抒发,进而引发头晕、胸闷、入睡困难、多梦、食欲下降等不适症状。
经过杨燕的专业疏导及相应的药物治疗后,李女士逐渐能够接受亲人的离世,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
「正视自己的痛苦其实非常困难。」杨燕建议,面对丧失,我们首先要允许自己出现负面情绪,让自己能够逐步表达自己的哀伤,完成对自己的重新认同与整合。
其次可以与逝者进行告别,比如写信或写日记,表达自己想和逝者说的话;或在纪念日买一束花,回忆与逝者相处的点点滴滴,尝试与逝者保持情感联结。「告别是一种仪式,也是治愈哀伤情绪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失去的是人,但那些情感、回忆还珍藏在心中。」杨燕说。
随着自我调整的进展,迎来的就是接纳与重建期,个体将逐步接纳和适应亲人离自己而去的事实,可以通过规律的饮食、运动,尝试寻找新的兴趣爱好,并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感受新的生命意义。
杨燕提醒,帮助丧亲者度过哀伤,需要学会倾听,允许丧亲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痛苦。还要注意节奏,如果丧亲者不愿意讲述,就不要去深挖他的痛苦,而当他想要表达的时候,就要充分地陪伴和聆听。
如果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及人际交往,或伴有持续的睡眠障碍及精力减退,请及时求助精神心理专家。如不愿当面倾诉,可以致电心理咨询热线,如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0769-88881111」寻求帮助。
文 | 姚梓婷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