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首科院关成华:创新是为了让后代拥有更多机遇和资源

2024-02-09科学

近日,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发布。该课题自2017年开始研究,选取全国288个地级市进行对标分析,以期全面刻画中国城市创新地理图谱,至今已连续发布7年。

报告显示,科技创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广州、天津、武汉、合肥。

1月31日,课题组组长——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师大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关成华作客搜狐城市会客厅, 畅谈中国城市创新格局。

以下为直播访谈精编。

-01-

北深上稳居前三 未来十年难破局

搜狐城市: 周日首科院刚刚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显示,科技创新排名前三名城市是北京、深圳、上海,这头部格局已经维持多年,您觉得这十年内这个格局有没有可能「创新」?

关成华: 这个格局已经形成了一段时间,未来十年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搜狐城市: 为什么?

关成华: 因为现在使用的这套测算指数,第四名的城市跟他们有很大差距,可以说是带有鸿沟性质的,短期可能内部波动,但后面的城市跃居前三甲打破格局,基本不可能。

头三名北京、上海、深圳属于特大城市,无论是从经济、人口等各个方面,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02-

城市创新弯道超车危险 合肥抓住机遇

搜狐城市: 您是指城市能级是科创能力重要基础,其它城市想弯道超车,有没有捷径可走?

关成华: 在创新这个问题上,弯道超车很难的,并且弯道超车很危险,弄不好就车毁人亡。我主张每个城市结合自己的优势,逐渐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不要丧失机遇就够了。

搜狐城市: 合肥就是像您说的典型案列吧。

关成华: 合肥近些年已经变成了城市发展新模式,它过去的确是有段时间没有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近些年,我觉得有赖于国家的布局,合肥在以上海为中心G60创新走廊里,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过去积累的动能逐渐发挥出来。另外我认为它抓住了机遇,无论是科技驱动范式还是需求场景拉动范式,都表现不错。

合肥以前积累了科技资源,以中科大为依托,国家有一些大装置、大实验室项目落到、落到合肥,合肥最近比较亮眼的还有场景应用,比较早成立了场景创新中心,各种新发明、新产品、新应用通过这个中心做展示、办峰会、办大赛,有利于创新成果迅速普及。

-03-

砸钱不一定成功 科创服务和环境更重要

搜狐城市: 您觉得合肥除了科创创新以外,在制度创新或者社会创新上,还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关成华: 合肥市县两级在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覆盖,先是建立中心推广技术,然后设立种子基金投资。

搜狐城市: 对,我们都把合肥称为政府投资最牛的城市。

关成华: 我认为政府投资并不一定长远、都能成为成功经验,但合肥却是由此打造了城市科创品牌,创新的来了会得到很好的政策支持,从资金各个方面都有所帮助,在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政策和服务,从而打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我觉得在未来它还会显示出比较强的动力,会有更多企业或者研究者前来扎根。

搜狐城市: 我观察到,现在很多城市在学合肥,比如西安、天津,建立了政府母基金进行科创投资。但您刚才提到了,其实政府持续去投入的话可能不一定长期有效,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关成华: 西安、武汉、天津、成都这些城市,创新实力并不弱,他们排名(备注:2023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在前20名甚至前十强,他们有创新资源,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他们包括大企业研发机构的投入也很多,我认为这些城市应该着力改善环境和服务。了解不同创新主体他们有什么需求,服务做到贴心、暖人,让这些主体能够把活力迸发出来。金融服务是肯定的,但只是服务链条中的一环,切不可看成最重要的。有时候创新用钱也不一定能砸出来。我认为要学合肥经验,最重要的是把服务和环境做好了。

访谈现场图,左为搜狐城市主编赖颢宁,右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师大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关成华。

-04-

苏州科创位列第四 得益于长期主义文化

搜狐城市: 苏州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四名,它虽被称为最牛地级市却是科研院所洼地,为什么能超越西安、南京、武汉这些高校林立的城市呢?完全是因为它的营商环境?

关成华: 苏州用一句话总结,叫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我去苏州调研,当地政府有长期主义的做法。比如说生物医药领域里面有一个很细分的赛道,小核酸,苏州10年、15年前就已经布局。地方政府主官会换,园区领导也会换,但是它一直做下来,快到收获季节了。十几年不停支持,不停的投入,能够耐得住寂寞,不会说这项事业没有立竿见影而减轻支持力度。

我认为苏州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在地方主官更迭的情况下,企业还能保持稳定发展,持续向着自己既定目标前进,我想这是城市经济发展很重要的动力。

搜狐城市: 嗯,政策不稳定性会影响经济发展。

关成华: 我认为地区发展现在可能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领导更迭的太快,思路不停在换,政策很难有这个延续性。领导不在地方长期奋斗、长期工作,往往决策和施政行为非常短期。

我觉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苏州,为什么它也在换,政策的延续性却能保持得比较好,背后究竟是什么制度、文化或是其他方面原因。

-05-

科创铁律:离行政中心远 创新更容易

搜狐城市: 我看过一些专家研究报告,表示北方有些地方计划经济痕迹重些,而南方市场经济痕迹重些,所以出现南北经济发展分化。

关成华: 创新发展趋势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到西部弱化的态势,北方可能还是相对进步要慢一点。在创新这个问题上,有一个铁律,就是说如果离政治中心、行政中心远一点,可能创新更容易做出来,因为这些地方大概率会更多元更包容,民间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更容易发挥。创新的秩序是自发的,不需要干预,不是强力干预出来的。

搜狐城市: 关院长提出了一个概念——创新的包容性,您认为一个城市怎样才能够培养出或者散发出创新包容性?

关成华: 如果一个城市市场作用发挥的好,对市场对主体比较尊重,我认为这个城市就会更有前途,更有潜力,你有一个想法、成果或产品,你可以去试。另外一个考量因素是这座城市市场是否发达。你去创业创新,你错了也没关系,市场机制本身也是试错机制,错了之后你有机会重新开始。还有一种情况,你这条路走不通,还可以在别的领域选择重新开始。

比如说我在美国波士顿遇到一个房屋中介,他原来在实验室里跟着老师一块儿研究做药的,后来彻底失败,他后来考取资质转行做房屋中介,现在过得也很好,孩子也培养起来了。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运行首先是民生问题,我有时候给地方政府做建议,如果创业者失败了,也不至于去流落街头,也不至于破产,对他要有一个基本保障。

搜狐城市: 关院长,据您观察,有没有城市已经这么做了?

关成华: 目前还没有很明显的看到。我现在在大湾区待的时间比较多,我觉得活力比较足,社会比较多元,(创新者)选择的道路可能更多一些,他们有了挫折困难,甚至失败,有一种社会氛围在支持他们,但还没看到更多的政策措施在支持。

-06-

希望北京更多分享创新资源 体现气度

搜狐城市: 周日刚刚发布2023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显示,这十年间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从引领到卓越,但总指数增速在放缓,报告分析放缓缘于体量越来越大、基数越来越高,提出警惕陷入创新的资源诅咒。请关院长解释。

关成华: 我们用词可能重了一点,但确实是为了提醒北京要注意这个问题。资源诅咒是经济学的理论,指自然资源很丰富的国家或者是地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导致发展产生障碍甚至衰落。北京的创新就是资源最丰富,全国甚至在世界也很难找到这个资源这么集中、这么丰富的城市。通过以往观察发现,它的创新服务、环境方面的指数增长,并没有像资源表现的那么醒目。

我们希望北京千万不要因为资源丰富而忽略了服务和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不能把资源把住。心态要开放,无论京津冀协同或首都辐射带动作用,不要老想着把不用的东西输出给别人。我一直在讲,作为首都、作为北京,有时候应该把最宝贵的东西,尤其在京津冀协同上,拿出分享,共同把事情做得更好,体现北京的胸怀和气度。

搜狐城市: 在科技输出带动区域发展方面,是不是上海做得比较好?

关成华: 之前我讲过G60创新走廊,长三角城市群比较均衡整体发力,到底是市场起作用,还是各个政府共同起作用,还是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比较好呢,值得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城市群,苏州、无锡、常州、合肥,都进入到万亿俱乐部,还有芜湖小机器人表现也很亮眼。这是上海主动的吗?也可能是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更好一些。上海行政壁垒没有那么森严,资源配置得更好,其他城市在上海发展过程中受益。

访谈现场图。

-07-

很多模式创新是浪费社会资源

搜狐城市: 您在城市创新地理讲稿上提到,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创新经济成为城市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但我们也发现法律可能跟不上创新的发展。这个问题如何破解,如何防范?

关成华: 创新实际是把双刃剑,可能法律、政策存在漏洞的地方,反倒容易创新,如果从一开始管制比较多,创新就很难发展起来。美国、欧洲创新更有活力,可能就是管得少。创新还是试错,如果管得很细、很具体,就很难开展。另外,创新成果出现了之后,一般而言会产生垄断利润,接着可能出现一些不平等现象。

我们对此要有区分。如果是在法律上有空白点,各个国家的政府也都在立法解决。我们要警惕的,实际上是要警惕有一些机构或者公司,假创新之名去做一些违法或者是对员工进行压榨。还有一些是并不是靠创新资源,而是靠的其他的资源形成的垄断,没有知识密集,就是劳动密集,变得很卷, 996,让大家苦不堪言。

还有一个是我们国家的创新,我认为很多是模式上的创新,因为市场这么大,分割市场这块大蛋糕,并不是认认真真做技术、做发明,在服务上改进。

搜狐城市: 嗯,不是把蛋糕做大。

关成华: 对,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采取一些不好的手段,我觉得是值得警惕。我认为在模式创新上,更容易让消费者很快得到一些廉价商品,看起来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但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就是说社会上充斥了太多的廉价的假冒伪劣的不耐用的消费品,它是满足了大家一下子购物的冲动,然后呢在物流一些环节也做得很好,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不是高质量的。

我有一句非常理想化的口号,叫做创新驱动的可持续繁荣。它是几个关键词,到后工业时代讲创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和信息流通,接着就是可持续,解决代际公平,说远一点,就是我们给后代留一个什么样的地球、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地区。我们还要非常清醒的坚持一个理念,就是让我们的后代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能够面对的机遇和资源不能比我们少,只能比我们更多,这叫可持续。

搜狐城市: 关院长提到的创新,不只是关乎现在,更关乎未来。

关成华: 对,我们要求既是创新发展还要绿色发展。

-08-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人工智能

搜狐城市: 您刚才提到了后工业革命,我留意到您去年在一场绿色发展峰会表示,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没到来,您把革命的标志定义为能源跟动力的革命性突破,为什么不是现在备受推崇的人工智能?

关成华: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认为没有那么多革命,有人讲工业革命已经搞到五次、六次了,你可以说有工业3.0、4.0,工业本身朝着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还不至于发生革命。人类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有很明显的标志,都是在能源和动力上有突破。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还没有大的变化,可能就多了电脑、手机,它更多改变的是通讯方式、交流方式,对生产力并没有突飞猛进的作用。

搜狐城市: 未来会不会出现工厂都是机器人操作,不需要人力呢?

关成华: 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才是又一次工业革命。比如现在马斯克做的一些事情,将来有比超音速飞机更快的飞行器,我们可以去外星旅行,我认为我们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夜或者是开端。

计算机、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都是在这个领域里的事情,但是还要在能源领域突破才可以。突破的标志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

ChatGPT,奥特曼(ChatGPT之父)最近在达沃斯论坛发表了一个观点,他说靠人工智能是不行,必须得解决能源技术上的突破,所以他很早就去投资可控核聚变技术。

你刚才描绘的一些场景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力,但是要消耗能量,耗能更高。奥特曼就认为,人工智能耗能太高,所以必须得回过头去解决能源问题。我们身体消耗能量最多是大脑,世界上算力也一样,人工智能加能源技术上的突破,这才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搜狐城市: 关院长的观点很前沿,如果说可控核聚变能源变革诞生,世界格局是不是重新调整?

关成华: 当然的。如果你认识到科技创新,看到人工智能、能源技术的突破给我们展现的场景之后,你认识世界也就会发生变化了。你不会想去发动一场战争,把别人的国土抢过来,争夺石油天然气,这些东西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人的知识、技术储备、应用发挥,你的世界观会有比较大的改变。当然,你最重要的问题是你在这个大变革时期,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落伍。你一定在技术前沿产业有一席之地,一是你对人类对社会做的贡献,另一个是走出一条新路。不是像传统的考虑怎么分配资源、机会和权利,而是放眼看到它可以创造出无限的东西,要参与这个创造,然后分享。

文 | 搜狐城市赖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