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7月常见蘑菇汇总(二)

2024-07-18科学

(接上文)

Amanita rubescens (赭盖鹅膏菌)

别名:赭盖伞

特征:赭盖鹅膏菌,Amanita rubescens (Fries 1821),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一种真菌。菌褶白色至近白色,渐变红褐色、离生、稍密、不等长。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3.5-8cm,扁半球形至平展,浅土黄色或浅红褐色,具块状和近疣状鳞片,边缘有不明显的条纹。菌肉白色,后变红褐色,薄。菌褶白色至近白色,渐变红褐色、离生、稍密、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6-12cm,粗0.5-1cm,同菌盖色,具纤毛状鳞片,内部松软变至空心,菌柄上部有花纹,基部膨大。菌环生菌柄的上部,膜质,下垂,上面白色,下面灰褐色,易脱落。菌托由灰褐色絮状鳞片组成。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宽椭圆形至近卵圆形,8.3-9.3μm×6.2-7μm,糊性反应。形与豹斑毒鹅膏菌较相似,但后者菌盖具白色颗粒状鳞片,菌肉白色,受伤后不变色,菌托呈环带状。菌环往往生菌柄中下部,采食时要注意区分。此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可与松、云杉、高山栎、山毛榉、榛等树木形成菌根。此种一般可食,但也有报道含溶血物质,加热可以破坏,故不能生食。

食用建议:鹅膏菌属中大部分含有剧毒,辨识不清的情况下应避免食用,除非经过专业鉴定。

赭盖鹅膏菌

赭盖鹅膏菌

赭盖鹅膏菌

Coprinellus aisseminatus (白假鬼伞)

别名:小假鬼伞

特征:鬼伞科,菌盖直径约2-4厘米,白色,中央凹陷,边缘薄且易碎。菌柄细长,白色。白假鬼伞子实体群生、丛生、纤弱、小型,菌盖膜质,初期卵形、钟型,稍后平展,直径1cm左右,中部黄色,菌肉白色,薄。菌褶离生,初期白色,渐灰色,老熟黑色,较稀,宽幅,不液化。菌柄中生,2~3cm×0.1~0.2cm,表面白色,中空,基部有白色绒毛,孢子印黑褐色;孢子黑褐色,椭圆形、光滑,6~10μm×4~5μm.春~秋季生于林中地上,腐朽的倒木、树桩、树根上。

食用建议:曾有报道有毒,出于安全考虑认为有毒,不建议食用。

白假鬼伞

白假鬼伞

白假鬼伞

Boletus edulis (美味牛肝菌)

别名:大脚蘑、大腿蘑、白牛肝菌、大脚菇、粗腿蘑、牛腿蘑 等

特征:美味牛肝菌是享誉世界的著名食用菌,属于牛肝菌科。它的子实体个头较大,伞盖直径可达30厘米,有「一颗牛肝菌管饱一顿饭」的说法。

菌盖灰褐色,扁半球形,宽大厚实多汁。菌柄白胖粗大,因此又有个「大脚菇」的可爱俗名。

菌盖表面光滑,或有鳞片、纤毛、绒毛、疣状、绒状残片,或呈高低不平的肉状格纹;菌盖腹面多呈孔状或细管状,极少有菌褶状。

菌肉厚实而富有弹性,菌柄多为实心,少空心,多生于菌盖中央。

生长环境:美味牛肝菌与柞树、云杉、松树等高大威武的树木形成外生菌根,达成一种良好的共生合作伙伴关系。菌丝萌发后,会入侵到植物的根部,吸取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

它们多发生于七阴三阳或半阴半阳有散射光的林地。植被茂密、荫蔽度大、深沟边、杂草丛生地很少发生;日照长、植被少,子实体也很少发生。

食用建议:美味牛肝菌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用菌,但需要确保完全烹饪熟透,以避免任何潜在的健康风险。

美味牛肝菌

美味牛肝菌

美味牛肝菌

Coprinus comatus (毛头鬼伞)

别名:毛鬼伞、鸡腿蘑、刺蘑菇、牛粪菌、鬼伞菌、毛头鬼盖

特征:鬼伞科,菌盖直径3-10厘米,初期钟形,后变为圆锥形,表面覆盖有毛状物质。菌柄白色,中空。子实体较大;菌盖不完全展开,直径3-6厘米,高6-11厘米,人工栽培时最大可达25厘米,圆筒形至钟形,表皮淡土黄色,易裂成羽毛状鳞片;菌肉、菌褶白色,开伞后菌肉与菌褶起自溶成墨汁状液体;菌柄长7-25厘米,直径1-4厘米,白色,光滑,向下渐粗,呈鸡腿状;菌环白色,膜质,易消失;孢子(12-19)微米×(7.5-11)微米,黑色,光滑,椭圆形。

毛头鬼伞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食用菌,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春至秋季,生于阔叶林中的草地、田野、林缘、道旁、公园等处,甚至雨季在茅草屋顶上,单生或群生。

毛头鬼伞可食用,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可药用,性平,味甘,有益脾胃、清神宁智、治疗痔疮等功效。

食用建议:幼嫩时可食用,但成熟后会自溶,因此采摘时机很重要。

毛头鬼伞

毛头鬼伞

毛头鬼伞

Schizophyllum commune (裂褶菌)

别称:白参

特征:裂褶菌(学名:Schizophyllum commune Fr.)是裂褶菌科、裂褶菌属真菌。子实体小,覆瓦状散生或丛生,扇形或肾形,无柄或短柄,盖面密生绒毛、白色至浅灰色;盖缘内卷,有条纹、多瓣裂,菌褶狭窄,沿褶缘纵裂向外反卷。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浙江、海南、福建、台湾等地。春、秋季,生于阔叶树木或倒木、枯枝上,有时也生于针叶树倒腐木上,单生至群生,常在木耳、香菇、银耳段木上生长。菌子实体较小,簇生或群生,形似菊花,菌盖扇形或肾形,直径1~5cm,人工栽培的鲜品单朵重达50~100g。菌肉薄,质韧,白色至灰白色或褐肉色。具有多数裂瓣,边沿常呈掌形纵裂内卷,表面长有绒毛;基部狭窄,菌褶从基部辐射状生长,菌柄短或无。质韧,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绒毛,扇形或肾形,具多裂瓣。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柄短或无。 分类 从种植生长范围来说白参分野生、人工栽培和移山三种。

食用建议:裂褶菌质地柔软细嫩,食味鲜美,且含有特殊香味;其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一种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俱佳的蛋白源。裂褶菌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裂褶菌多糖、裂褶菌素和甾醇等,具有显着的药用价值。

裂褶菌

裂褶菌

裂褶菌

Gyromitra infula (赭鹿花菌)

特征:鹿花菌属,菌盖形状独特,类似长袜或小袋,颜色多变,从赭色到棕色。菌柄粗壮,有时带有网状纹理。子囊果中等大。菌盖呈马鞍状,表面往往多皱,粗糙,褐色或红褐色。菌盖直径5-8cm。菌柄污白或稍带粉红色。表面粗糙并有凹窝,长3-8cm,粗1-2cm。子囊圆柱形,165-220μm×12-1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或上部双行,椭圆形,近无色,含两个油滴, 壁厚,16-20(27) μm×8-10μm。侧丝浅褐色,顶端膨大,具分隔及少数分枝, 粗9-10μm。

食用建议:有毒禁食。此菌毒素与鹿花菌相同,中毒后主要表现为溶血症状,外形特征与可食用的马鞍菌近似。但后种菌盖边缘与菌柄无连接点,颜色黑褐色。

请注意,上述信息基于通用的蘑菇分类和描述,部分信息查询自网络,在采集或食用任何野生蘑菇之前,一定要确保能够准确识别无毒,并最好在有经验的人士或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赭鹿花菌

赭鹿花菌

赭鹿花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