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行星的数量要远超恒星的数量,比如仅在太阳系中就有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乃至卫星的数量则不计其数。如果以有没有岩质表面来看,行星又可以分为岩质行星和气态行星两类。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岩质行星和气态行星各有4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岩质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气态行星。
通常,岩质行星的密度都是要超过气态行星的,但是气态行星的质量和体积又会大于岩质行星,因为气态行星需要足够大的引力作用将气体压成液体,使得星球没有岩质表面才能称之为气态行星。
比如木星,它的大气层厚达3000公里以上,其底部的巨大压力可以将氢气变成液态氢状态,所以是没有岩质表面的。
但是木星的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1.326克,远小于地球每立方厘米5.5克的密度,前者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气态行星,后者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岩质行星。一般情况下岩质行星质量越大密度越高。
不过,岩质行星和气态行星之间也是有质量分界线的,一般认为这个分界线在地球质量的3~7倍之间,也就是说一颗行星的质量大于地球的3倍就有可能会成为气态行星,如果大于地球质量的7倍,则必然成为气态行星。
但是天文观测发现有些行星的情况就很特殊,比如有的行星的质量超过了地球的10倍,但仍然是岩质行星。
最近天文学家们就发现了一颗让人惊讶的行星,其密度几乎是地球的两倍,每立方厘米高达9.7克,然而其质量竟然是地球的73.2倍,虽然还不清楚它到底是不是气态行星,但是它如此巨大的质量和密度,使得天文学家也惊讶不已!
这颗「超重行星」位于538光年外,编号为TOI-1853 b,围绕主恒星TOI-1853运行,后者是一颗比太阳略小的橙矮星,质量和直径约为太阳的80%,前者与后者的距离非常近,围绕后者运行一周只需要1.24个地球日,接近30个小时,恒星的强烈辐射也使得行星的表面温度高达1200℃,有天文学家推测认为TOI-1853 b星体可能大部分是岩石,但外层被一小层氢和氦包围,大气层质量大约只占地球质量的1%。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40多倍,比海王星略小(地球体积58倍),但是质量却是地球的73倍,而海王星的质量大约只有地球的17倍,所以这颗行星虽然还没有海王星大,但是它的密度却是海王星(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64克)的6倍多,接近地球密度的两倍,比铁的密度(每立方厘米7.85克)还大。
TOI-1853 b行星,虽然体积还不如海王星大,但是质量却相当于4.3颗海王星;如果和天王星相比,那就更夸张了,因为天王星密度更小,每立方厘米只有1.27克,虽然体积是地球的65倍,但质量只有地球的14倍,那么比较起来TOI-1853 b行星虽然体积只有天王星的70%左右,而质量却相当于5.2颗天王星。
再和土星相比较,土星的密度在八大行星中最低,每立方厘米只有0.687克,仅相当于水的密度的2/3多一点,但土星的体积却相当于地球的745倍,质量却只有地球的95倍,那么TOI-1853 b行星的质量相当于土星的77%,两者基本上是一个级别,但它的体积却只有土星的6%左右。
所以,TOI-1853 b行星让天文学家们也十分惊讶,之前从未看到过密度如此之高的大型行星。天文学家们对这颗行星的形成也进行了推测,分析认为这颗行星很可能是此前一颗更大型的行星遭遇了与另一颗行星的超级大碰撞后形成的,巨大的撞击使两者外围的气体和较轻的物质丢失掉了,其中一颗的内核部分形成了如今的TOI-1853 b行星。
这是因为行星的内核密度通常都非常高,比如地球的地核部分的密度被认为每立方厘米高达10~15克甚至更高,就是因为以重金属为主的物质在高温高压下体积被压缩而产生的。发现者对于这个行星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8月30日的【自然】杂志上。
不过笔者认为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恒星上的超级风暴将行星外层的大气给吹走了,我们都知道,太阳会产生太阳风,其时速高达每秒500~1200公里,这速度是炮弹出膛速度的数百上千倍,如果太阳风足够强烈,是可以将行星上的大气层一扫而空的。
比如太阳系的水星上就没有大气,主要原因就是太阳风的吹拂作用太强了。
而TOI-1853 b行星距离其主序星TOI-1853恒星要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平均距离约5,800万公里)近得多,大约在300万~600万公里之间,如此之近的距离上,如果恒星TOI-1853喷发几次非常狂暴的恒星风暴,也是有可能将TOI-1853 b上面的大气层给吹跑的,这或许是后者密度非常大的另一种很有可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