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前方路段是否拥堵,导航是怎么知道的?并不是卫星告诉它的

2024-02-12科学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无聊看看天

编辑丨无聊看看天

你是否曾被导航软件拯救于交通阻塞的绝境?那你有想过,导航软件是如何得知路况信息的吗?

相信很多司机朋友都觉得一定是天上的「天眼」在帮自己,也就是我国发射到天上的卫星在为自己指路。

其实不瞒大家,就连小编在开车的时候,也曾认为一定是卫星拍到了前面堵车,然后才通知到了我们的手机上。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答案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告诉你堵不堵车的并不是定位卫星

定位卫星只能提供位置信号,并不能直接判断路况。成像卫星虽能拍摄地面图像,但要实现全国范围的实时路况监测,其数量和投入都不现实。那么,导航软件显示的路况信息从何而来呢?

第一部分:用户共享数据

主要源自用户共享的数据。当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需要同意软件获取位置信息,这些位置数据会被汇总起来。

根据大量用户的行驶位置和速度变化,就能分析出路段的通行时间和拥堵情况。举个例子,如果一条道路上的用户位置在很短的时间内只移动了很小的距离,软件就能推断出这里存在拥堵。

通过用户共享位置实现的「众包数据」成为导航软件判断实时路况的关键。软件厂商不需要太多卫星图像,也不用单独布设路况监控设备,只要汇聚用户的数据,就可实现较准确的实时路况服务。

第二部分:结合固定设备

除了用户共享数据外,一些导航软件也会结合路面监控设备获取信息。例如设置在主要干线上的监控摄像头,可以直接观测路段车辆流量,埋设在路面的磁性线圈,可以检测车辆通过的数量。这些固定设施采集的数据更加直接准确,但布设范围有限,仅覆盖重要干线。

第三部分:与交通部门合作

部分导航软件还会与交通管理部门合作,获取政府采集的道路监控数。比如连接市交通管理中心的监控系统,利用公安系统的车载摄像头等。官方监控覆盖范围广,信息权威可靠。但由于种种原因,数据共享存在各种局限性。

你被导航坑过么?

平时我们开车或步行时,常会使用手机或车载导航系统帮助我们找到目的地。但是你是否也遇到过被导航带错路的情况?比如让你误入死胡同,或让你走很长的迂回路线。这似乎令人匪夷所思,难道不是导航系统的锅吗?

其实导航系统出错导致我们走错路,主要原因还是用户自己的设置问题。现在的导航APP和系统功能已经很强大,能提供准确的路线规划。但我们在使用时,如果不当的选择导航模式、路线选项,就可能被带偏离最佳路径。

例如你驾车出行时,却错误将导航模式设置为步行或骑行模式。这样导航系统会把车辆带入只能人行的小巷。还有在城市间的长途导航时,如果打开「高速路优先」选项,系统就会规划迂回的环城高速路线,而不是直线的快速道路,结果加长时间和路程。

另外导航系统的实时路况数据并不完美。它总倾向于避让稍有拥堵的道路,规划较长的绕行线路。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承受短暂拥堵可能更可取。还有系统默认的「避右转」设置也可能让你做过多不必要的转向。

所以我们在使用导航时,一定要注意仔细检查路线规划的合理性,不能完全依赖系统。发现问题就及时更改路线,或者关闭某些导航选项,才能避免被带入弯路。导航系统毕竟只是辅助工具,我们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找到最佳路径。

北斗和gps哪个定位精度高

美国的GPS系统在1994年全球运营以来,民用版定位精度从最初的20-30米,逐步提升到现在的1-2米。这主要得益于卫星数量的增加、信号频率的升级等技术进步,其军用版定位精度甚至可达0.1-0.2米。

而我们的北斗系统则启动较晚,2020年才成功完全启动,但我们北斗属于厚积薄发,精度从最初的10米上升到现在与GPS民用版基本相当的1米左右。这得益于高密度的卫星布局和精准的原子钟等技术创新。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GPS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优势,其下一代GPS III型卫星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中国虽然加大科研投入,但短时间内很难完全追平美国这方面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北斗也具有自身技术特色,例如短报文、反向链路精密单位定点这些功能,使其可以实现双向通信和紧急救援,这都是GPS所不具备的。这体现了北斗设计理念的差异,更加关注公共安全与救援支持。

如果纯就定位精度而言,两者的精度已基本相当,北斗甚至略强于GPS。但是最终谁能占据制高点,还需要时间检验。但北斗的崛起已经显示出中国在该领域的进步与决心。这场争夺全球卫星导航制高点的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