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玩坏「规则」,不过「两套机制」

2024-01-23科学

规则,从功用上讲,是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约束机制。而所谓的普适性,是与系统结构特征和系统辐射区相对应的。因此,任何规则,也同时具有特殊性。

而所谓的约束机制,本质上是为解决系统中可能的资源分配和资源流动问题,也就是说,规则是作为一种实践系统目的的载体而存在的。一旦偏离了系统目的,那么,规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以及意义。

因此,凡规则体系,必与资源体系挂钩。换句话说,要看懂资源体系,就必须以其系统的规则体系为切入口。

这一方法论,从理论层面是逻辑自洽的。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层面,在实践方法论上,或许,就会发现,原本理论层面的逻辑自洽,很多时候,却已经进入到了一种以完美理论掩盖的通行谎言之中。

而规则一旦遭遇实践逻辑的背叛,那么,其中一定是有某种意图,正在试图篡改原本规则规约的资源体系。

这种被玩坏了的规则,也可以称为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二律悖反。

01

第一套机制:模糊机制。

所谓模糊机制,即对原本的规则进行话语改造,也即再生出一套话语模式。而再生出来的这一套话语模式,并不会与原本规则的话语模式,形成可能的直接的冲突,或者是很容易就能被甄别出来其中话语的变异属性。

并且,事实上,再生出来的话语模式,因为其类似解释权的实际落地,反而具备了实际的效用。

解释权,即对规则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话语二次建构。任何规则,在进入实践逻辑时,都必然地会经历一次话语的二次建构,即把理论话语转化为实践方法论。而这个二次建构的过程,就成为了规则最终施行群体,介入自身诉求,或者说群体偏好的最佳节点。

而模糊性话语模式,则是达成二次建构的最有效策略。

一是模糊性,具备了解释的巨大空间。解释空间越大,越是缺乏可能的实质性的对抗。

二是模糊性成为了群体偏好通行的最佳掩护,并且,一旦这种模糊性话语得到了某种普适性,或者说某种程度的不被质疑,而进入到一种更约定俗成的话语编码阶段,那么,这其实是达到了一种对规则的根本性的背叛,或者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比如,原本是制度规则规约机制下的一种资源流动设计,但是,到达践行节点,这种原本的理性设计,却被解释为是一种「机会」。也就是说,个体根据制度规则,本来是被纳入到了「理性设计路径」之中,但是,这种「理性纳入」,却被二次话语描述为是因为什么什么,而施与给个体的「一次机会」。

这种二次话语建构背后,其实是把理性制度模糊为了一种感性赠予,或者说是特别照顾。也就是说,既然是机会,那么,就可以给你,也可以不给你。这种模糊机制的本质,是要削弱理性制度的规定性,而给予感性操作更多的空间。

一旦这种「一次机会」的二次话语建构,达成为一种通行话语模式,那么,个体就陷入到了极大的被动之中,而与理性制度话语的距离,将越来越遥远。

02

第二套机制:转移机制。

所谓转移机制,本质是以更迎合群体心理的话语标签,去边缘化真正要害的话语内容。因此,转移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对大众心智的操控。

或者说,这是基于对群体最大诉求的认同为心理基础,并以此建构出相应的话语体系,形成对群体诉求的最大回应,以及作为一种处事的标准姿态。因此,只要把这一套话语体系标榜出来,就能获得群体的极大的呼应。

只有当这种基于诉求认同的话语建构,得到极大的呼应时,转移机制才能获得尽可能大的成功。从这个层面讲,转移机制本质上是一场话语欺骗,或者说是一种有意引导和刻意隐蔽。

这种策略在现代公关危机中,也被频频使用。比如一桩丑闻,就必须用更大的丑闻来快速掩盖,或者用足以令人震惊的财富神话,来进行更大程度的吸引注意力。说到底,在现代公关危机处理策略中,转移机制,本质是迎合了大众停留于「吃瓜」的智力水平。

而所谓的少数与多数原则,看起来是以牺牲少数,来保全大多数,而实际上,则是以牺牲大多数,来保证少数。因为,被成为「少数」的,大多是处于结构底部的。而这个机制的盛行,就是转移机制的功劳,把真正的牺牲掩盖在了所谓的「大多数」利益之下。

03

如果说模糊机制,是一种解释策略,是以拥有解释权的优越性作为背书,而达成某种二次话语建构的通行,那么,转移机制则更像是一场赤裸裸的智力侮辱。

因此,模糊机制,更多的是把群体偏好,隐藏在再生话语模式中,并以这种再生话语模式的通行,作为最终的偏好达成机制。

而转移机制,本质上是建构另一种更加迎合大众诉求的话语景观,来消解原本话语模式中,可能的对大众的刺激,或者说是可能的自我利益目的的曝光。

从这两种机制的实际操作来看,很多时候,规则,只是规则而已,只是一种可能的话语编码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