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这些大国重器,以「龙」命名!

2024-02-10科学

春节临近,龙年即将到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勇气、智慧和力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一个个带「龙」字的「大国重器」,不仅体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雪龙号——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最初是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不过,当时的「雪龙」号本身就是「高龄服役」,还是「半路改行」,科考与破冰能力都不足以满足我国极地科考的需求。

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雪龙2」号新建极地科考船建设项目。2019年7月,「雪龙2」号交付使用。这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它可以在1.5米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度自由转动,配备首套月池系统,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开展极地海洋调查与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雪龙2」号项目的实施,对我国业界极地船舶设计、建造、规范应用和完善,以及极地规则在国内有效实施方面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国内掌握了双向破冰船型设计技术、PC3级破冰船结构设计技术、破冰船低温防寒设计技术和破冰船建造焊接技术,逐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极地船规则规范。

「蛟龙」号——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

2012年6月24日,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多年间,「蛟龙」号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潜入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利用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深海的认知,获取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实物样品,为深海前沿科学研究、高新技术装备发展、海上装备运维技术团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蛟龙」号试验性应用期间,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在青岛成立。这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是面向全国具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深海公共服务平台,对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除「蛟龙」外,我国深海探测家族庞大。「海龙二号」无人遥控潜水器可用于3500米以内大洋海底调查,「海龙三号」无人缆控潜水器最大作业水深6000米,「海龙11000」设计最大工作深度为1.1万米,突破了传统缆控无人潜水器模式。而「潜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实用型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深海装备,「潜龙二号」针对多金属硫化物矿区需求研制,「潜龙三号」以完成大洋深潜矿区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任务为主要目标,具备多种探测功能。

如今,依靠「奋斗号」,我们可以看到水下10000米的风景,中国的深海探测从此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鲲龙」AG600——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

「鲲龙」AG600是中国大飞机三剑客之一,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它像是一艘会飞的船,最大航程为4500公里,能航行12小时,未来可以执行维权、反潜、反舰、救援和物资运输等任务,将成为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又一大国重器。2023年,「鲲龙」已全面进入适航验证阶段,计划2024年度取得型号合格证。

除了「鲲龙」,「猛龙」(歼10战斗机)、「威龙」(歼20战斗机)也是航空领域的代表。1998年,歼10战斗机首飞成功。这款由我国独立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缩小了中国战机与西方先进主战机之间的代差,也吹响了人民空军转型发展的集结号。

2011年1月11日,歼20成功首飞,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将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机型,担负中国空军未来对空、对海的主权维护任务。

华龙一号——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是当前世界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华龙一号」设计寿命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

「华龙一号」的面世,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与知识产权限制,实现了核电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名片」,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目前,「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西部地区第二台「华龙一号」——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已完成冷试、热试等重要工程节点,正在向装载核燃料节点目标迈进,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投入商业运行。

除「华龙一号」一号外,2021年,7月13日,「玲龙一号」在海南昌江正式开工,成为全球首个开工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堆,建设周期58个月,预计2026年建成,这代表全球核能小型化迈出了历史性一步,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式小型堆建造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来 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02月08日第07版)

版面编辑:高志民

新媒体编辑: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