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一袋血,挽救一条命」——揭秘血的发展史

2024-10-19科学

用血发展史

中国第一座血库在美国建立

从古代到现代,血液的使用和获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1616年:科学家发现血液循环系统。

1658年: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红细胞。

1665年:首次在狗身上成功进行输血实验。

1818年:医生布伦德尔首次在人类之间成功输血,用来抢救产后大出血的妇女。

1884年:发现盐水可以替代血液用于紧急救治,开启了非血液输注的探索。

1901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系统,解决了输血时因血型不符引发的致命反应。

1907年:实现了交叉配血和血型鉴定,保障了输血安全。

1914年:柯蒂斯发明了防止血液凝固的抗凝剂,奠定了现代输血技术的基础。

1917年:在一战的战场上,英国医生凯恩斯首次建立了血液银行,用于战争中的输血需求。

1937年:美国医生德鲁提出「血液银行」概念,将血液保存和集中管理。

1939年:发现了RH血型,使输血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1947年:采血过程中增加了对梅毒螺旋体的检测。

1950年:美国红十字会宣布不再对白人和有色人种的血液进行区分储存。

1971年:采血过程中增加了乙肝病毒检测。

1974年:玻璃血瓶被塑料血袋取代,提高了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1986年:采血检测程序增加了艾滋病毒检测。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以纪念卡尔·兰德斯坦纳。

有偿卖血

在早期中国,血液主要通过有偿献血的方式获取。卖血者将血液作为商品出售,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血液供应,但由于卖血者多为贫困人群,往往无法保障血液的质量。这样的模式还严重损害了卖血者的健康,尤其在卖血频繁的情况下,影响更大。

血液银行的兴起

1937年,抗战爆发,战场输血变得至关重要。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来到中国前线开展战地输血工作,首次在中国倡导建立血液储备。1944年,中国第一座血库在昆明成立,主要为抗日战士提供血液支持。这也是中国献血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义务献血与无偿献血

1978年:卫生部提出了义务献血政策。然而,由于献血指标的分配不合理,导致了一些地方的买卖血液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偿买血不仅影响了血液质量,还产生了「血头」等违法组织。

1998年10月1日:中国正式进入无偿献血时代。通过无偿献血,逐步杜绝了非法买卖血液的现象,保障了血液供应的健康有序发展。

血液科普

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混合体:

血浆: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成分是水,此外还含有蛋白质、电解质、气体、营养物质、废物等。血浆负责运送这些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细胞:占血液总量的45%,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起到运输氧气、免疫防御和凝血修复的作用。

为什么需要输血?

失血:如外伤、手术或产后大出血等,失去大量血液时,身体无法迅速自我补充,需要通过输血来维持血液循环。

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病症,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输血的类型

全血输注:一般用于大出血或需要全身血液置换的紧急情况,但如今使用较少。

成分血输注:现代医学更倾向于将血液分离为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按需输注,避免浪费。

血制品:从血浆中提炼出的血浆蛋白、凝血因子等制品,用于治疗凝血障碍等特定疾病。

血站与浆站的异同

血站的内部架构及操作

血站是公益性机构,负责采集、检测、储存和供应临床用血,确保患者在需要时能得到安全、合格的血液。而浆站则不同,它是企业设立的营利性机构,主要用于采集血浆生产血制品。这两者在管理和运作方式上有明显区别。

血液与血管的流转

血液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在体内循环,起到输送营养、氧气、废物排出及免疫防御等多种重要功能。

血槽解事件与血站的乱象

早期有偿献血时代,非法采血行为泛滥。例如,「血槽解」事件中,非法团伙控制血液供应,并操控「血奴」卖血,导致严重的人权和健康问题。这些乱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了无偿献血制度的建立。

血站领导违法犯罪途径

有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证件、骗取献血证明,甚至组织「血奴」进行非法采血获利。他们利用监管漏洞,违法犯罪获取暴利。这种现象在20世纪末较为严重,国家在推行无偿献血政策后,逐步清理了这些问题。

国内血库告急与血制品出口遥遥领先的矛盾

尽管国内时常出现血库告急的情况,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血浆出口国,血制品的出口额却持续攀升。这一矛盾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尤其在临床用血紧缺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国内血液供应和血制品出口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的推行

1998年,无偿献血政策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献血事业的转型。在无偿献血的推动下,血液质量和供应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随着献血量的增长,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互助献血的模式在保障特定群体用血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合规操作,甚至滋生了新的「血头」现象。

无偿献血的健康影响

献血对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适量献血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然而,献血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过度频繁的献血则可能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每次献血后,人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通常建议每次献血间隔6个月,以确保身体能够完全补充失去的血液。

互助献血的现象

互助献血最初是为了解决医院和患者临时用血需求的保障机制,通过互助的方式,家属或朋友可以为特定患者献血。但这一模式也滋生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人利用亲友的名义卖血,甚至出现了「互助献血黑市」。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彼此相互依存的社会中,当我们献出自己的血液时不仅仅是在提供生理上的支持,更是在传递一种无私的情感,这种特殊的连接方式不仅仅强化了我们社会的凝聚力,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致敬每一位无偿献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