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西藏羊湖的鱼多达8亿公斤,随手一捞就是一堆,为何却无人敢吃

2024-07-18科学

西藏有一处被视为神圣的高原湖泊,名叫羊卓雍措。这里蓄水丰沛,景色宜人,素有"天鹅之池"的美誉。

让人惊讶的是,这片湖泊中的鱼竟然多达8亿公斤,却始终没有人敢捕捞食用。

那么,如此多的鱼,人们不敢吃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么多的鱼又是否有影响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西藏商报、西藏旅游网、网信西藏】(链接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8亿公斤鱼

西藏羊卓雍措湖,这个有着"碧玉湖"、"天鹅池"、"上面的珊瑚湖"、"羊湖"等多个诗意别称的神秘高原湖泊,它 素有"西藏天然鱼库"的美誉

这座坐落于青藏高原腹地、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湖泊 ,不仅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更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西藏三大圣湖之一。

这处海拔4441米的高原内陆湖,总面积广阔达638平方公里,相当于70个杭州西湖的面积。庞大的湖体蓄积了14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平均深度约23.6米,最深处可达60米。

湖岸线起伏蜿蜒、曲折延绵达250余公里,四周群峰环抱、景色秀美宜人,被誉为"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

然而,最令羊卓雍措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其惊人的鱼类储备量。 根据科学估算,这个辽阔湖区约储存有8亿公斤活鱼资源,实至名归地被称为"西藏天然鱼库"。

这一数据是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具有较高的科学依据。标志重捕法是一种估算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传统方法,具体做法是:先在湖中捕获一部分鱼类,并做上标记后再释放。

待其与湖中鱼群充分混合后,再次捕捞一定数量,根据带标记和未标记鱼类的数量比例,按比例尺度推算出整个湖区的鱼类总存储量。

那么,这8亿公斤的鱼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当地的渔业保护力度加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羊湖曾一度遭到过度捕捞,土著鱼种锐减。

为了保护湖区生态,当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计划, 每年放归约800万尾鱼苗,禁渔期也得到严格执行。

另一方面,则是外来鱼种的无意入侵。追求经济利益,人为引进外来品种;加之藏民每年的放生节习俗,各种鱼类开始在羊湖定居繁衍,缺乏天敌的制约,其数量迅速膨胀。

可就是这么多的鱼,当地却没有人们敢吃,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不吃鱼的原因

西藏羊卓雍措的神奇魅力,不仅在于它绝美的高原风光,更在于它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濒临绝种的水生物种群。

这片辽阔湖泊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被称为"西藏天然鱼库"。然而,当地藏民对湖中鱼类却素有避而不食的传统。

这种饮食习惯背后,既有着藏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也折射出高原地区的生存环境。

藏传佛教虽然并未完全禁止食肉,但"不杀生"是其基本理念,而且普遍将水生物视为神兽的化身,应予以敬畏和保护。

此外,藏族还有"萨嘎达瓦节"的习俗,即通过放生鱼类等活物来洗净罪过、祈求平安。当地人认为,杀害或食用这些放生物,无异于亵渎自身信仰。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当地独特的水葬习俗。藏民习惯将逝者遗体投入湖泊,由鸟兽和鱼类啃食。

他们视此为超度死者升天之路,因此对于啃食过尸骸的鱼类也存在一种禁忌心理。除了信仰层面,生活环境和饮食文化同样影响着藏民对鱼类的厌食心理。

作为高原牧区, 藏族主要以牛羊肉为生 ,习惯于通过大型动物摄取更多热量,而且鱼类也难以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

此外,科学因素也让当地人望而生畏。羊湖属于贫营养型碱性湖泊,温度低、矿化度高,生存环境单一、浮游生物稀少。

鱼类缓慢生长期间,更容易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

尽管如此,藏民依旧坚守着敬畏湖泊、保护鱼类的传统。他们视羊卓雍措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禁止任何捕捞行为,以维系这片高原生态的自然平衡,为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面对鱼群的日渐膨胀,当地政府也未贸然开禁,而是采取了更为审慎的生态修复方案,包括放流鱼种、明确禁渔期、加强宣教培训等多重保护措施。

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西藏这颗"生态明珠"的高原之魂。

严格执行禁渔

西藏羊卓雍措湖的鱼类资源之所以十分惊人,与它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为保护措施密切相关。

首先从自然环境来看,羊湖属于高原咸水湖,湖水富营养、矿物质丰富,营造了鱼类理想的栖息条件。

作为内陆湖泊,湖中鱼类基本没有天敌威胁,免受外来入侵物种的捕食干扰。加之高原地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为鱼类的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其中,高原裸鲤是羊湖主要鱼种,这种鱼体型硕大、生命力顽强,每年雌鱼可产卵数万粒,繁衖能力极强,成为鱼群快速膨胀的主因。

其次,是近几十年来当地政府为恢复渔业资源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过度捕捞,羊湖的鱼类资源一度锐减。

为了恢复湖区渔业,地方政府严格执行禁渔期,同时大规模实施人工增殖放流计划。每年都会有800万尾鱼苗被投放入湖。

再加上当地藏民世代以来对湖泊的敬畏之心,自觉禁止捕捞行为,使得湖中鱼类资源年复一年不断累积,最终重现了往日"鱼米之乡"的盛景。

然而,近年来人为放流行为也给羊湖带来了新的生态挑战。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当地传统节日活动的火热兴办,外来鱼种不断入侵,对湖区原生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每年的"萨嘎达瓦节"放生活动,往往吸引大量善信和旅游团体前来,他们常常将家中鱼缸中的热带鱼种和其他外来鱼类,径直抛洒入湖。

一些不法分子更是利用此类活动反复利用鱼苗牟利,将许多非本土物种引入湖中。 针对日益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采取应对措施。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外来鱼种入湖的检查和限制;另一方面,加大对当地群众的环保宣传力度,让广大藏民深刻认识到生物入侵给高原湖区带来的生态隐患。

相关部门希望通过立法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切实维护羊卓雍措这个世界罕见的内陆湖泊生物基因库,让这片高原生态明珠永续绽放。

相对独立的食物链

西藏羊卓雍措湖作为高原内陆湖泊,其生态系统十分独特和脆弱。湖中坐落着20余个大小不一的岛屿,覆盖着丰富的植被,吸引了不少飞禽成为临时居所。

每年春季,一些候鸟便从温暖的低海拔地区飞往这里,在岛屿上筑巢营个。湖中丰富的鱼类资源,成为了这些鸟类赖以为生的主要食物来源。

可以说,羊湖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精巧的"鱼-鸟"食物链关系。然而,近年来人为因素的干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天然的生态平衡。

由于当地政府为恢复湖区渔业,多年来实施了大规模增殖放流政策,使得湖中鱼类数量不断膨胀,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水平。

鱼群暴增反过来又影响到了其他生物的存活状况。 鸟类的食物来源突然变得过于丰富,在捕食量远远小于鱼类繁衍速度的情况下,反而造成了鸟类的"肥胖"现象。

同时,外来物种的不断入侵,也给湖区原生物种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些凶猛的食人鱼类被引入,直接危及到鸟类的生存。

若不及时予以控制,羊湖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链条有可能会遭到永久性破坏。此外,藏民世代以来对湖泊鱼类的保护观念也面临着转变。

从前,藏民普遍都持有佛教"放生"理念,很少捕捞湖中鱼类。但随着西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藏族人开始食用鱼。

他们对于对于湖泊生物资源的保护缺乏传统意识。如果人为捕捞加剧,必将进一步加重对羊湖生态环境的威胁。

结语

有见及此,西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加紧采取行动,努力遏制各种不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伤害。

一方面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外来鱼种入侵,并且适度控制鱼类放流规模,避免导致生态失衡。

相关负责人表示,人类应该循序渐进地修复和维护羊湖的生态环境,让这一高原生态明珠永续发展,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生物基因库。

参考资料:

西藏商报——羊卓雍措 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

西藏旅游网

网信西藏——西藏的「天然鱼库」:鱼量或达2亿公斤,为何人们不敢捞也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