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回顾海归科学家吴丹:拒绝美国高薪毅然回国,填补中国科学界空白

2024-03-28科学

2018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科学学院迎来了一位海归女科学家。

她在美国待了九年,辗转各大实验室,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曾连续三次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主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01,R21,R02基金项目。

同样的,她创下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三年半博士毕业的传奇,且博士毕业一年后就获得该大学助理教授的教职,前途一片光明。

就在她即将升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副教授时,她却决心放弃美国的百万年薪,带着一身本领和尖端科研成果回国发展。

这个人就是年轻的女科学家吴丹,面对记者采访,她回答说:「我的初衷就是在美国学到一些知识技术后回国发展,只不过是选择在怎样的时间点回国而已。」

科研路漫漫

吴丹用「两点一线」来概括自己的求学经历,「两点」即为浙江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线」则指她的研究方向一直在生物医学工程这个领域,兜兜转转,从未离开。

2004年,吴丹考入浙江大学生物工程医学系 ,这在当时还是个冷门专业,入学之初,她还考虑过转专业的问题,对未来要不要从事这个行业感到彷徨。

不过很快她就不再犹豫,随着对生物医学领域知识的深入,吴丹愈发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往下探索求知的兴趣愈加浓厚。

罗卫东校长曾在帖子上问过学生们一个问题,「当你抛开所有知识点,将所学内容忘光之后,整个大学教育还剩什么?」

对此,吴丹回答说,尽管很多细节的东西都记不清了,但生物医学这个专业留给她的东西却很清晰,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这领域的内在直觉,还有为之奋斗一生的兴趣和能力。

本科五年,吴丹在第三年就进实验室跟着导师做相关课题, 2009年,吴丹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拿到浙江大学的毕业证书。

两年的实验室经历让她对科研领域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核心期刊独立发表了许多论文,其本科毕业的水平之高堪比研究生毕业。

出国是吴丹一直以来都很明确的人生规划,对于生物医学这个专业来说,国外研究前景更好,出国是最优的深造方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是她一直憧憬的顶级学府。

作为老牌名校,这所大学的生物学工程专业在全美排名第一。与这所大学名气相应的,是它招生要求的严格。

在与一众清北名生的竞争角逐下, 吴丹凭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本科履历脱颖而出,成功拿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除了正常修读生物医学专业的课程,吴丹还凭着兴趣修了电气与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把神经科学专业的主课程也修满了。

各个学科的交叉知识让吴丹对本专业的理解更深,涉猎广泛的她各方面都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在合作和沟通中往往能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解决问题。

可以说,吴丹在海外的求学经历硕果满满,但 这些光鲜的成就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 。据她自己所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硕士那两年,是她学术之路上最痛苦的时光。

留学最大的障碍无非是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和学术环境。基本的口语能力完全不够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学习。

他们的课程体系很优秀,相应的,课程难度也很大。刚入学就读时,吴丹一节课听下来只觉稀里糊涂,「一些专有名词我只知道在课本上反复出现了很多次,根本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为了弄明白老师课上讲授的知识,吴丹在课后要花费大量时间,一节课只有两个小时,这背后可能就是整整一天。

除了上课,她其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通过看额外的参考书把知识一点点串联起来,有时候包里带些三明治和水,一天的生活就在图书馆解决了。

过了一个学期,吴丹就完全跨过了这道坎,日常的听课,以及与外国同学的探讨基本都没有问题,她甚至还能给学校的本科生做助教。

科研方面也是她硕士期间最艰难的任务,吴丹所研的硕士学制是两年,走的是实验室科研方向,这就意味着她要在前面一年半的时间里有所科研成果,不然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就业和深造。

吴丹的第一个实验室导师是个印度人,说话语速极快,「若是跟他搭话时语速稍慢,表意不明,他直接扭头就走,都不搭理你。」她因此被迫锻炼出逻辑清晰、语速又快的口语能力。

这一年半时间,吴丹的生活仿佛开了倍速,通宵做实验是常有的事,基于这样的魔鬼式训练,虽然过程艰辛,却也取得不少成果,期间她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几项开拓性的成就。

我付出了十倍的努力,就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 。跨过这段痛苦,往后什么困难都不怕了。」再谈自己的读硕时光,她感慨道。

硕士毕业,吴丹开始考虑读博还是工作的问题,她的导师认为她有一定的学术潜力,建议继续深造,希望她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成果。

留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重新申请,学校不仅招收名额很少,每年大概只从国内招收一个,而且对博士的培养相当严苛,平均毕业时间长达七年。

吴丹不但成功申请留校深造,博士毕业也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这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史上还是第一次。 随后吴丹在导师的支持下申请到了研究员的身份,这样她就能独立申请一些研究基金。

有了研究经费,吴丹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她曾三次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资助,带领小组在胎儿大脑成像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通过基于脑图谱的神经影像分析方法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等课题上取得了众多开创性进展。

而美国每年赞助她的研究经费就高达240万美元。

博士毕业一年,吴丹就被授予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终身系教职,这是该校近十年都没发生过的事。

教职的评选一向是从实验基金、论文、学术成果、科研潜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吴丹的实力早已被国外权威大学认可。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当学生问及吴丹为何一直坚持生物工程这一领域的研究,她只回答了三个点: 兴趣驱动,一定的科研直觉,强大的恒心和毅力

吴丹是随着知识的深入愈发被这一领域吸引,本科期间她早早就进了老师的课题小组,这是决定她科研方向的第一步。当时她做的是神经电生理方面的研究,读硕士时顺其自然的延续了这一方向的深造。

至于博士期间转攻核磁共振成像,吴丹的选择并非一时兴起。她当时的导师学术重心并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而是与其他高校接洽了众多合作,吴丹这时候便萌生了转实验室的想法。

博士第一年,学校的轮转制让吴丹有机会前往各个实验室短暂地待一阵,以选择最终的研究方向。她之前就听同学提起磁共振实验室很有意思,于是吴丹第一站就选择了核磁共振。

这一进她立刻就下定决心留在这里,这些仪器精妙的运行原理让她深深着迷,人躺在磁共振的机器里,就能得到大脑清晰的图像,不仅是大脑的结构,还能够看到它的功能、神经网络的连接、分子代谢等。

磁共振成像涉及许多物理原理,同时也涉及编程、测试,吴丹一直都很喜欢物理,硕士期间因兴趣攻读的电子与计算机专业让她对编程算法也颇有了解,她所学的一切知识都能运用到这一领域的研究。

「我做这个,能用上我所学的所有知识,能看到自己做的东西是否有用,而且它转化能力强,有生之年就能看到自己做的成果被用于临床实验,这种感觉非常好,这项工作也非常适合我。」

正是因为这份「适合」,枯燥繁重的科研工作对吴丹来说乐在其中,她喜欢在机器的反复测验中找出问题,每解决一个难题就能让她的研究有新一步进展,不断挑战新极限成了她的研究习惯。

回国前,吴丹已经在磁共振成像领域和医学影像处理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所获荣誉不计其数。

她在影像领域顶级期刊发表了SCI论文3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37篇,国际大会报告十余次,还荣获国际磁共振学会青年会士的称号。

一片「丹」心归祖国

磁共振技术是当今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作为一种无创无害无辐射的医疗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的检测。

一直以来,这方面研究都被国外垄断,作为高端医疗器械,磁共振以及医学影像的科研门槛很高 ,它对工艺、技术的要求特别严格,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是不可能做到它所要求的精细程度。

国外的相关领域尚在发展阶段,国内在这方面更是欠缺,吴丹说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国内甚至根本没有磁共振成像方面的课程,也没有老师能够授课,更没有相关实验设备。

这样的大环境让相关人才的培养变得相当艰难,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完善的培养条件,用以实践训练的基地少之又少,时间和资金同样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家近年来已意识到医疗影像科学是需要我们自主研发的重要领域,若有一日国外不再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技术支持,引进的机器不能自己维保,那我国整个医疗体系将遭受重大打击。

为表重视,国家将其列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名单,选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跨科学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当下,我国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吴丹便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国,她通过「青年千人」计划回到了浙江大学,担任生物医学工程以及仪器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目前,国内磁共振领域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期, 我认为自己应该顺应国家发展潮流,在国内做出一些成果,为我国的磁共振领域贡献一份力量 ,这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没什么好犹豫的。」

回国后,吴丹调整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更注重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她带着自身在磁共振影像方面的学术专长,利用学校的脑科学影像平台,在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两大方面展开研究工作。

其中,吴丹对胎儿和婴幼儿脑疾病和脑发育的研究情有独钟,这方面的研究挑战极大,激起了她想要攻克的决心,由于其在做磁共振成像时不易控制,且技术扫描时间长、运动伪影大,这就需要不断刷新医学影像分辨率和成像速度的极限。

课题攻克过程中,吴丹凭借这方面的杰出成就, 荣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得主。

她带领科研小组从前端的成像技术和后端的图像处理技术两方面出发,开发出胎儿和婴幼儿的成像和后处理技术,拓展了胎儿大脑成像的新领域,成功克服胎儿运动伪影强的难题,实现了胎儿大脑的弥散成像和早期发育研究。

目前这些成像序列被全球多个实验室采用推广,吴丹也将这些关键技术转化到了适用于临床的3T成像系统,并把这些技术推向临床。

她还 成功建立起中国第一张婴儿脑图谱库 ,实现了对婴儿大脑的准确分割以及在此基础上预测患儿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辅助出生缺陷的精确诊断、早期治疗。

吴丹除了在科研方面作出了许多首创性成果,让我国的磁共振影像领域逐渐与国际水平缩小差距,她还非常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作为这领域前几批回国建设者之一,吴丹在学术指导上总是亲力亲为,手把手教导学生,任何学术困难都同学生一起面对。

她非常看重实验室经历,鼓励学生独立做些工作,为他们寻找崭露头角的机会。利用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在学生的发展之路上尽可能多地给予帮助。

「现在我们有了优秀的老师、申请到了充足的实验基金,也有了长期合作的医疗基地, 我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力,多培养出一些这方面人才,为我国的磁共振产业开发注入新生力量。

正是有了吴丹这样的爱国科学家,他们不但为众多海外学子作了一个极好的榜样,吸引了更多优秀学者回国建设,同时还为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增添了有生力量,为提高国内高端技术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作为科学家,吴丹一直都有为科研献身的觉悟,是受国际同行认可的界内大牛;作为导师,她倾尽自己所学为祖国培育下一代人才,尽自己所能为学生争取最好的平台与条件;最重要的,作为中国人,她能始终坚持初心,不受名利所累,为国家发展默默奉献,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