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复刻外星科技?揭秘张祥前的实验(2)

2024-07-12科学

按照张祥前本人的说法,他在1985年的夏天,被外星人带到一个高度发达的星球,生活了一个月的时间,了解了外星人的「统一场论」。

从2023年11月开始,张祥前发布了各种验证他的「统一场论」的实验,这些实验至今(2024年7月)还在进行。

我的上一篇文章,已经揭穿了张祥前「自我打脸」的实验,想看上一篇文章的读者可以搜索: 复刻外星科技?揭秘张祥前的实验(1)

接下来,我继续揭穿张祥前的其他实验。

先说些废话

我之所以说这一块的内容是「废话」,是因为对于有 基本思维能力 物理基础知识 的人来说,这一块的内容确实是「废话」。

在上一篇文章发布后,总有人给我留言,大体意思是:

你连人家的试验都没有重现过,就在这里盲目用现有的理论去否定,并且论证根本经不起推敲。

先把人家的试验重复一下你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也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

顺便说一句,那些人还总喜欢在最开始自称 「自己不懂物理」 ,然后就开始指指点点,让我完全看不出他们觉得 「自己不懂物理」

对此,我也没什么想多说的,就算我重现了张祥前的实验,又怎样?

对于解释那些实验现象有任何帮助吗?

没错,我的解释,也仅仅只是基于主流物理学一种解释。

但足以说明主流物理学可以解释那些实验现象,那些实验现象根本不能作为证实张祥前的「统一场论」的证据。

而张祥前却早早的声称:

那些实验是「统一场论」成立的证据,主流物理学根本解释不了那些实验现象。

这就是虚假宣传,没什么好洗的。

真空实验

现在步入正题,张祥前自认为最有说服力的实验,是在真空罐里让 聚乙烯 小球旋转的实验。

那种实验有两类:

  • 线圈横向放置
  • 线圈竖向放置
  •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解释了 「线圈横向放置」 的实验现象,就是个「静电马达」。

    现在开始谈论 「线圈竖向放置」 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

    先准备一个透明的真空罐,把一小块 聚乙烯 (也可以用其他材料,张祥前用的是聚乙烯)用一根细线悬挂在罐中。

    然后抽气,把罐子里面抽成真空。

    再准备一个长线圈,把长线圈从中间断开,分别放到罐子的上方和下方,并固定。

    基本结构就是这样,再把线圈连上 高压包 ,让高压包给线圈供电。两个线圈,一个只接正极,另一个只接负极。

    张祥前的实验结果,我在此附上视频:

    视频加载中...

    我先说明一下,张祥前的真空罐配套的真空泵,顶多是 「双级旋片式真空泵」 ,能实现的「极限真空」,只能确保罐内气压小于或等于1.3Pa

    也就是说,抽完气以后,张祥前的真空罐里,每立方厘米至少残留有上亿个气体分子。

    这种真空度,根本达不到真空实验的要求。所以,张祥前的 「真空实验」 只能算是 「稀薄气体实验」

    涡旋电场

    现在开始解释聚乙烯旋转的原因,只需要用到高中物理知识。

    上下两个线圈,一个只接正极,另一个只接负极。这说明上下两个线圈起到了 两个电极 的效果。

    通电之后,高压包提供了上万伏的电压,可能存在两种现象:

  • 强电场 电离 了一部分稀薄空气,气体分子被分解成 离子 电子 ,在电场中运动。
  • 强电场让真空罐内壁或聚乙烯 放电 ,喷射了一部分 电子
  • 由于 电子 的质量和尺寸都比 离子 更小,所以电子的运动速度更快,中途发生的散射也少,导致总的效果是: 聚乙烯会积累电子,带负电

    高压包让两个线圈内产生 脉冲直流电 ,由于电流的磁效应,两个线圈之间会形成 竖向 脉冲磁场

    脉冲磁场会发生 电磁感应 ,激发 涡旋电场 ,涡旋电场的「转轴」竖向的。

    由于聚乙烯已经带负电,涡旋电场会给聚乙烯提供 力矩 ,让聚乙烯转动。

    虽然 涡旋电场 的方向会周期变化,导致聚乙烯受到的 力矩 的方向也会周期变化,但这只是让聚乙烯断断续续的加速或减速,总的运动方向不变。

    以上就是 主流物理学 对聚乙烯转动的解释,而且还能解释两个实验细节:

  • 聚乙烯一开始转得很慢,过了一会儿,转得更快了。这是由于过了一会儿以后,聚乙烯上积累的电子更多了,受到的电场力也更强了。
  • 调换电源正负极,聚乙烯的转动方向改变。这是由于调换电源正负极以后,脉冲磁场的方向和原先相反,激发的涡旋电场的方向也和原先相反。
  • 至此,让聚乙烯转动的实验,我都解释过了。用到的物理知识(静电、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甚至都没超出 高中物理 的范围。

    「减质量」实验

    顺便再说一下,张祥前还做过所谓的 「减质量」 实验。

    那些实验的基本方案是:

    准备一个电子秤,在电子秤上放一个物体A,在物体A上栓一根细绳,细绳的另一头栓到一根长杆的一端。

    长杆的另一端也栓有一根细绳,悬空挂着一个物体B,并且长杆的中间也被一根细绳拴在房顶,就像下图。

    按照张祥前的说法,他要 减小 增大 物体B的质量,这样就会让物体A对电子秤的压力 增大 减小 ,直观地反映在电子秤的读数上。

    张祥前发布了两种所谓的 「改变质量」 的方法:

  • 物体B是棒状物体的时候,把线圈套在物体B上,给线圈通电。
  • 物体B是块状物体的时候,让一堆从电源正极引出的导线包围物体B,再通电。
  • 两种方法就像下图:

    至于实验结果,张祥前确实发现,在通电以后,电子秤的读数变了。

    主流物理学 的解释很简单。

    如果是用线圈,那么由于任何由原子组成的物体都有 抗磁性 ,线圈产生脉冲磁场,导致物体B体现抗磁性,对上方细绳的拉力会变化。

    如果是用一堆从电源正极引出的导线,那么导线会电离空气,正离子会被喷射到物体B上,物体B受到的周围所有导线提供的 静电力 合力 不可能刚好为零,静电力的合力会拉扯物体B,对上方细绳的拉力会变化。

    总的来说,张祥前的 「减质量」 实验也是个虚假宣传。

    暂时收尾

    至此,我已经解释了张祥前的几乎所有实验。如果张祥前后续还有什么新鲜的实验,我再继续解释。

    本文原创作者为:认知皆模型。

    未经原创作者授权,任何个人与机构不得转载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