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为什么有些固体透明有些不透明,到底是什么决定是否透明?

2024-10-20科学

透明与不透明的神秘面纱,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何水晶、钻石通透,而金、银、铜、铁遮掩光线,玉石与某些陶瓷则半隐半现?这些平凡中的奇异现象,背后潜藏着物理学的深奥之谜。本文试图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带您探索这背后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相关知识。尽管将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数学公式与专业术语,但为了清晰阐述问题,难免会涉及一些相对艰深的理论。

光的本质——光,是粒子亦是波

探讨透明度前,必须先理清光的本质。学过物理的朋友们都知道,光既可被视为无质量的粒子,又可视为电磁波,光的这种性质被称作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那么,是否电磁波是由连续的光子构成的?我们所见的光,是光子一粒粒飞入眼中形成的图像?这样的说法并不精确。准确地说,电磁波是由无穷多个携带能量的光子叠加而成。

在量子学中,光子被冠以「光的能量子」或「能量子」之名。之所以强调能量子的重要性,是因为量子学认为电磁场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只能一份一份地发射和吸收。而经典物理学则将电磁场的能量视为连续的,不特别定义「能量子」,而直接将其视为光子。

「能量子」的重要性,在下文的讨论中将得以体现。

固体的构成——原子构成物质,原子与共价键构建固体世界

物质大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多数原子的核外电子呈分层分布。原子间通过最外层电子形成共价键,连接成固体。由于固体中的共价键将原子紧固在一起,原子间的位置相对固定,不易移动,因此固体的宏观形态通常稳定不变。

固体可细分为晶体、非晶体和准晶体三大类,这三者都有可能呈现透明状态。

晶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盐、白糖、冰、水晶、钻石、金属等都是晶体的例证。晶体又可细分为多种,单晶体的粒子结构规则,内部的原子、离子、分子等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特定晶格,因此常有固定形态。

非晶体则内部分子排列混乱,物理性质各方向相同,呈现「各向同性」。如玻璃、沥青、珍珠、橡胶等。严格来说,由于非晶体无固定熔点,有些人不将玻璃视为固体,而是归为玻璃体。

准晶体则是1982年发现的新型金属化合物,它既非晶体,也异于非晶体。

光子能否「穿越」固体?

我们透过玻璃看世界,似乎光子轻而易举地穿过了玻璃。然而,眼见是否为实?

光子体积微小,属于玻色子。如果将光子比作绿豆,原子间的空隙和内部空间宛如广场。然而,光子同时也是波,有其固定波长。

人眼可见光的波长介于380至780纳米之间,频率范围约在4.2×10的14次方至7.8×10的14次方赫兹之间。固体中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并不大,电子并非固定于某点,而是以云状分布;化学键长度通常不超过0.05纳米;而固体的厚度远超可见光波长。因此,无论是玻璃还是砖块,留给光子的空间都过于狭窄,光子穿越固体时难免会撞上粒子。撞击的结果可能为反射、散射或「吸收」。光子的命运既取决于其本身特性,也取决于固体中粒子的特性。

结论是:我们所见透进室内的光,可能并非来自窗外的同一光子。

光是如何通过固体的?

原子最外层的几个价电子相对活跃,易与外界作用。携带能量的光能量子一旦进入电子轨道,便可能与电子发生耦合。

在晶体中,原子或分子遵循特定规律排布在晶格上,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原子并非静止,而是在相对固定位置振动。因此,晶体原子的振动并非独立,它们可通过原子间作用力相互影响,类似于弹性力,晶体因此存在「弹性波带隙」。物理学家将这种量子化了的弹性波最小单位称作「声子」,声子实为「准粒子」,便于分析问题而创造的概念,并非真实存在。声子为玻色子,可与光能量子发生耦合。

光子通过与电子、声子的耦合,在固体中传输。此时的光子不再是原本的光子,而是全新的耦合态。这种态既包含了光子信息,又与固体本身属性相关。不同固体,其电子与声子属性各异,携带信息的能力与方式也大相径庭。因此,我们看到某些固体对某些频率的光不透明,而某些频率的光折射率更高。

当这种耦合态抵达出射面时,解除耦合,向外发射光子。这光子与最初射入固体的光子信息高度相似,使我们误以为是同一光子。然而,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光子。

为何有的固体不透明?

量子学中,有一种概念被称为「能带结构」,大致是说,单个电子因携带不同能量而有各自的能级;原子间因最外层电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大量原子结合,其最外层电子结合成能带结构。物质不同,其能带结构有别,电学与光学性质亦各异。

以半导体为例,自由电子受到光照射,光能量子被电子吸收并与之耦合,将电子从低能带激发至高能带;同时,高能带电子有回落至低能带的趋势,在回落过程中释放出相应能量的光能量子;光能量子以此方式在半导体中传递。

低、高能带间有能量落差,即「能隙」。不同固体的电子能隙各异。如果电子的耦合能量不足以跨越能隙,则无法完成跃迁,释放不出光子,表现为不透明。

绝缘体几乎无自由电子,其能隙远大于可见光能量,光子难以激发,电子亦不会释放光子。对于非晶体,光波形式穿透;对于晶体,光子则与声子耦合传递。因此,绝缘非晶体和晶体通常透明。

金属导体,因最外层有大量自由电子,形成「电子海洋」。光子与金属表面碰撞后,激发电子产生弹性响应,多数光子被反射,极少数被吸收。与吸收光量子耦合的自由电子,主要在费米能级附近跃迁,远离能隙,只会产生热能,不会激发新光子。因此,理论上金属对可见光不透明。

某些看似不透明的固体,实则透明。

石头是否透明?多数人会摇头。但若将石头磨成薄片,则会发现其透明。例如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10020,经打磨后可见其含亚硫酸盐、橄榄石、玄武岩成分,其实可透光。

我们周遭许多看似不透明物体亦是如此,它们由许多微小晶体构成,各种物质组成的多晶体和微晶体在其晶界产生复杂漫反射,削弱了光线传输,使其无法从另一侧射出。于是,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便是半透明或不透明的了。

总结:

物体透明与否,与光密切相关。光波越短、频率越高,能量子越易激发电子跃迁,「穿透」物体。对可见光不透明的铁、铝,对X光与γ射线却透明,因为X光波长短于原子间隙,而γ射线波长更短,它们可轻松穿透。

物体透明性与本身性质紧密相连,涉及是否存在自由电子、晶体排列方式及能带结构等因素。

光子因携带能量被视作能量子,能量子通过与电子、声子的耦合作用在固体内部传播,以释放相似光子的耦合结束,光是通过自由电子与声子「携带」完成传递的。

金属不透光,因表面自由电子反射可见光,与电子耦合的光子无法使电子完成跃迁,无法释放光子,这些光能最终转化为金属原子振动的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