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决战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后半段,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2024-07-07科学

近几十年来,稀有金属在不知不觉中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对于个人而言,电动牙刷、手机、混合动力车等产品离不开稀有金属;

对于国家而言,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组、导弹防御系统等同样依赖这些元素。

可以说,人类的未来与稀有金属息息相关,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竞争,最终归结为元素周期表的竞争。

【决战元素周期表】的作者大卫·S.亚伯拉罕不仅是一个书斋分析师,他还亲自探访了数十个国家,访问了数百位矿工、商人、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这本书中,读者将跟随他的脚步,追踪稀有金属从开采、冶炼、精炼、交易到使用、回收的全过程,了解商业机密、内幕交易、政策迷雾背后的行业内幕和复杂关系网络。

本文共计7167字

阅读时长约20min

前言

在开始之前,我请你回想一下高中时期学过的元素周期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记得前1/3的内容。

背到这,大多数人就难以继续了,后面似乎还有许多陌生、带有金字旁的字符。

我还记得,当时我去问我的初中化学老师,后面的这些元素有什么用处,老师的回答是:

这些元素数量稀少,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用不到。

但这本书告诉我,后面的那些元素非常重要。

可以说,它们决定了人类的未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卫·亚伯拉罕,他是美国的自然资源战略专家,白宫智囊团成员。

在稀有金属这一话题上,美国政府都会参考他的意见。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进行了非常扎实的调研。

他走访了几十个国家,并与一些普通人无法接触到、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神秘玩家」会面,最终完成了这本书。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题目:

【决战元素周期表】这里的「决战」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决战」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人类如何使用和争夺元素周期表后半段,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金属元素。

所以,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本书:

1. 打仗就是打金属。

在这一部分,我会讲述金属元素在人类战争史中的作用。

2. 身怀绝技的金属元素。

我们将一起认识几种具有神奇功能的金属。

3. 脆弱的平衡。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稀有金属的交易市场,这是一个隐秘的世界。

金属元素在战争中的作用

这本书中提到一句话:

「一个种族使用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能力,直接能转化它的军事成就。」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从地球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开始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个相对低等的文明:

例如狼群。

狼是社群动物,也可以视作文明的初始形态。

狼能掌握的资源,仅限于它们的身体,比如狼牙、狼爪,这些器官由碳、氢、氧、氮、磷等元素构成。

因此,狼和其他生物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它们掌握的元素非常有限,根本无法统治这个星球。

如果这时出现了一群拿着石器的原始人,狼肯定不是对手。

表面上看,是因为原始人拥有更先进的武器,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原始人掌握了狼所无法利用的元素——地壳中的硅酸盐,俗称石头。

硅酸盐的硬度远高于生物的骨骼,因此原始人比狼群更强大。

随着时间推移,如果出现了一群手持金属武器的文明,手握石器的原始人自然不是对手。

书中举了「赫梯人」征服中东的例子。

公元前6000年左右,有一个叫「赫梯人」的种族从高加索地区南下,进入了今天的土耳其。

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大,许多上古史书将他们描绘成战神。

原因在于赫梯人掌握了一种神秘的技术。

他们发现,将一种特殊的石头放在炭火上加热,可以得到一种极其坚固的物质——铁元素。

铁元素(原子序号26)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需要一颗至少8倍于太阳质量的恒星报废才能形成。

原子序号在26之后的元素,全都在超新星爆发中生成。

当然,赫梯人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铁非常坚硬,用它制造的铁质盾牌和武器是当时地球上最先进的武器。

而同期的阿拉伯人只有木质弓箭,自然无法对抗。

因此,赫梯人强大的本质在于他们能操控元素周期表上更靠后的铁元素。

随着科技进步,铁元素也普及开来,成为全世界的武器,甚至成为战争的象征。

著名的俾斯麦被称为「铁血宰相」,因为他发动了许多战争。

在一个大家都用铁作战的时代,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掌握元素周期表上更罕见的元素。

让我们来看一战中的一个例子:

1918年,巴黎市区突然遭到炮弹袭击,数百人丧生。

巴黎人感到震惊,因为最近的德军阵地在百公里之外,当时大炮的射程只有十几公里。

后来发现,德军使用了一种新式武器,绰号「巴黎大炮」,射程达到130多公里,相当于一炮从深圳打到广州。

而德军之所以能制造这种大炮,是因为炮管中加入了一种叫「钼」的元素。

钼合金炮管的强度和耐热程度极大提升,因此能打得更远。

到了二战期间,在坦克炮管中添加各种稀有金属已成标配。

炮管如果不是合金制成,肯定无法对抗其他军队。

二战初期,德军坦克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科学家掌握了更先进的合金技术。

但真正终结二战的,是两种排位更靠后的金属——钚和铀。

它们是两颗原子弹的原料,属于放射性金属。

原子弹的威力超越了任何一种人类热兵器。

因此,可以说,二战的终结者其实是两种金属。

进入21世纪,人类的高科技武器更加依赖稀有金属。

这些金属大多是我们不认识的奇怪字。

例如,美军的M1A2主战坦克拥有先进的火控系统,使其在战场上能先发现敌人并开火。

火控系统中需要加入稀土金属「钇」。

坦克的夜视仪中含有「锗」和「镧」元素。

现代潜艇和战舰需要在钛金属中加入金属「铼」元素,以增强舰体强度。

美军著名的「宙斯盾」系统核心部分的SPY-1相控雷达中也含有各种稀土元素。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F-35战斗机。

正如作者所言,F-35飞过了整个元素周期表:

飞机的螺母和螺栓中加入了「铍」,雷达信号增强需要金属「镓」,电容中需要金属「钽」。

一架F-35战斗机总共需要使用400千克的稀土金属。

书中引用了一位美国少将兼材料学博士拉蒂夫少将的话:

「如果没有某些稀有金属,人类武器将退回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综观生物进化史和人类战争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牙齿到石头,再到铁质武器,再到F-35,这是一个人类在元素周期表中不断升级的过程。

我们掌握的金属元素越靠后,战斗力就越强。

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一部分内容:

打仗就是打金属。

关键是,这些金属元素如何发挥这些神奇的功能呢?

具有神奇功能的金属

当今社会,人类使用稀有金属元素的最简单和最普遍的方法是制造合金。

谈到这一点,我个人有一个感慨:

制造合金是世界上最神奇且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来看「铝」的例子。

众所周知,铝是一种非常软的金属,用石头都能在纯铝板上刻下划痕。

铝的熔点也很低,仅为600多度,稍微一加热就会变软,甚至可以用脚跺几下就踩扁。

然而,铝有两个主要优点:它非常轻,且导电性极佳。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铝的优点并规避其缺点呢?

答案是:

制造合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铝合金」这个词的原因。

例如,在铝中添加0.2%到0.3%的钪。

这种添加比例和做饭放盐的比例差不多。

然而,新形成的钪铝合金却像焕然一新:

高温强度、结构稳定性、焊接性能、抗腐蚀性和避免脆化等性能全面提升。

同时,它仍然保留了铝轻、导电性好和价格低廉的所有优点。

钪铝合金是人类最前沿的材料,在航空和航天工业中有着重要应用。

而促成这一变革的,就是那微量的稀有金属钪。

因此,有人将稀有金属比作工业食盐。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即「金属铌」制备的合金。

在汽车工业中,有一个永恒的难题:

如何在不降低汽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减轻其重量。

其实答案很简单:

使用特种合金,如加入铌。

只要在1吨钢材中加入100克金属铌(相当于一个蚕豆那么大的一块铌),就能显著改变钢材的性质,提升其强度。

这带来了一个重大好处:

1吨钢材能当2吨使用。

现在很多人都在为地球变暖而担忧,从这个角度看,若要达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大量使用含铌合金是一个可行方案,这样环保问题就转化为金属铌的供给问题。

我们常说「点石成金」。

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类似的技术。

可以说,如今的金属单体,如纯铁、纯铜和纯铝这些纯净物,仅能算作工业原料。

如果不是合金,它们根本无法满足当今工业的各种苛刻要求。

无论是桥梁的钢索、汽车的防撞梁,还是航天飞机的外壳,都是经过多年测试的合金。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合金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

我来补充一些书外的信息。

合金变强的原理是什么呢?

最简单的回答是:

加入其他金属改变了原有金属的原子结构。

在纯金属内部,原子排列较为规整。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张均匀的纸,每层原子之间的滑动较为容易,这在专业术语中叫做「金属原子的流动性好」。

金属流动性越好,其物理属性就越软。

而添加其他金属元素后,就像在纯净物中增加了一些杂质,增加了金属原子组织的不均匀性,就好像在纸张中加入了很多植物纤维,使其更强韧,金属的流动性也随之降低。

同时,金属的热导性、导电性和磁性等一系列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这个改变非常大,几乎像变成了另一种物质,有科学家甚至将合金称为「亚元素」,意思是它的性质几乎像另一种元素。

这是人类利用稀有金属的第一种方式:

制备合金。

再来看第二种用途:

制造永磁体。典型的元素是镝。

永磁体可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我们先说,为什么永磁体这么重要。

人类两个很有前途的工业方向——风能发电和电动汽车,都需要永磁体。

高中物理教过,要将动能转化为电能或将电能转化为动能,都需要磁场。

而「永磁体」就是提供这个磁场的。

一般磁铁的磁场会逐渐减弱,但永磁体的磁场减弱得非常慢,因此得名永磁体。

永磁体其实在我们身边大量存在。

例如,新疆的达坂城有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

如果你开车经过那里,景象非常壮观,简直是一个风车的世界。

在迎风的山岗上,矗立着无数像巨人一样的风车,每个风车里都有永磁体,帮助人类将动能转化为电能。

此外,如果你购买了宝马或奔驰的电动汽车,每天都在和永磁体打交道。

当前主流电动车驱动系统依赖永磁体。

很多人误以为汽车是由电动机驱动的,其实并不是。

如果用普通电动机驱动汽车,会遇到很多问题。

例如,汽车在转弯时,两边轮子的转速不一样,这个问题普通电动机解决不了。

目前人类找到的最主流解决方案是用永磁体驱动车轮。

说了这么多永磁体,重点是要介绍金属镝元素。

制造永磁体必须用到金属镝。

我们提到过,合金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在一种叫「钕铁硼系永磁体」中加入金属镝,可以极大增强这种磁体的电磁性质。

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其他替代品,镝是目前最优解。

因此,只要人类希望实现「动能和电能之间的转换」,就会大量需要金属镝。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类和未来之间有一个窄窄的瓶颈,这个瓶颈,就是金属镝。」

这就是稀有金属镝和永磁体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正式介绍一种更厉害的金属:

铌。

我们在讨论合金时已经提到过它。铌元素的英文缩写是 Nb,听名字就很强大。

铌的用途广泛,可用于制备合金、制造超导体,但其最独特的属性是亲生物性。

一般来说,有机物和金属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人体容易对金属过敏,比如戴眼镜的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眼镜的金属腿让耳朵很痒,这是皮肤对金属过敏。

我们为什么佩戴纯银饰品?

因为银是少数几种不会引起皮肤过敏的金属。

然而,铌对人体的友好程度远远超过银。

用术语说,铌具有很好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即不生锈、不排异,也不与人体的各种体液发生反应。更神奇的是,肌肉可以在铌条上生长,就像在真正的骨头上生长一样。

有人给铌起了个外号,叫「金属肉」。

如果人的头盖骨损伤了,最佳的替代物是铌片制成的人造头骨。

铌丝可以用来缝合神经和肌腱。将铌做成纱状或网状结构,可以用于修补肌肉组织。

如果人体骨折,用「铌合金」打造的人造骨骼是最好的。

你可能会问,人造骨骼不是用钛合金吗?

是的,原因很简单:铌太少且太贵,一般人用不起。

铌的亲生物性在元素周期表中非常稀缺。

我们稍微开个脑洞,有人认为,人机合一是未来的趋势,那铌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果未来人类能在体内连接电线、安装U盘,甚至装上强化骨骼和金属组织,铌将是首选。

到那时,铌可能会超过钙和铁,成为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这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讲述了三个稀有金属的应用场景:

制造合金、打造永磁体和铌的亲生物应用。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稀有金属如此有用,那就多多开采,人类的整体工业水平不就能大幅提高了吗?

谁不想呢。

但问题在于,大多数金属元素的数量非常少,且分布极其不均匀。

这也让人类与稀有金属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且敏感。

隐秘的金属交易市场

之前我们讨论了人类对金属元素需求日益增加的问题。

你可能会想,世界上是否有一个公开的全球稀有金属采购市场?

事实上,并没有。

稀有金属交易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

一方面是大国之间的交易和博弈,另一方面则是世界金属的黑市交易。

首先,我们来探讨大国之间的博弈。

金属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完全随机,某些地方可能集中分布着大量的稀有金属,而其他地方则几乎没有。

因此,国土面积大的国家拥有稀有金属资源的概率更高。

比如,俄罗斯储量丰富的金属钯,有一个名为诺里尔斯克镍业的公司控制了全球40%的钯金市场份额。

类似地,巴西的CBMM矿冶公司控制了全球85%的铌供应量。

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往往也是大国,因此,稀有金属自然成为它们博弈的重要筹码。

中国的稀土金属资源尤为丰富,邓小平曾说过: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中国的稀土储量居全球首位,稀土元素因此成为中国在国际外交中的重要角色。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

2010年钓鱼岛事件后,中日关系紧张。

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当时停止了对日本的稀土供应,导致日本高科技企业受到巨大影响。

稀土价格在一年半内上涨了2000%,即20倍。

这个价格波动的原因在于市场担心稀土供应变化,引发恐慌,导致价格剧烈波动。

由此可见,稀土金属已不仅仅是资源,更是国家间的外交筹码。

那么,中国的制造业也发达,我们是否也有稀有金属的短板?

确实如此。

在稀有金属问题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称大哥,各国或多或少都缺少一些金属。

中国的应对方法是尽量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例如,中国通过收购巴西CBMM矿冶公司的股权,与其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铌的供应。

在稀有金属的国际博弈中,中国凭借庞大的经济规模和需求量,成为全球无法忽视的重要谈判对象。

无论哪个国家或公司垄断了某种金属,中国都是不可或缺的谈判对象。

这也凸显了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经济和友好外交形象的重要性。

当一种商品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其市场化程度必然很低,导致很多时候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货。

稀有金属黑市由此应运而生。

作者提到一位专门为日本企业私下提供稀有金属的商人「超级马里奥」,真名是中村繁夫,据说掌握着日本50%的稀土进出口供应。

他的年收入据传高达350亿美元,这背后撬动的利益远超这个数字。

整个金属交易黑市完全处于地下状态,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个人的信誉显得尤为重要。

书中提到,黑市交易中有时买到的货物可能是一货柜「奶粉」,金属粉末会先被氧化成氧化状态,掺入奶粉中以便国际报关通关。

买家拿到货物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得到金属元素。

这样隐秘的跨国交易中,中间人的信誉至关重要。

对世界如此重要的金属元素竟然依赖如此脆弱、多变、规则不明的交易方式,这让作者对这种脆弱的平衡表示担忧。他也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作者首先提出,人类是否可以建立统一的法律和交易平台?

他认为这很难实现,因为背后驱动的国家利益太大,就算有交易平台和规则,也可能形同虚设。

他接着探讨,是否可以加强稀有金属的回收?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人类的回收工业尚未达到那个精度。

比如,一部iPhone里有65种元素,有的元素仅有几毫克,散落在不同的零件里,回收成本远高于重新购买新的。

此外,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重组一个物体所需的能量一定大于打碎它的能量。

要将散落在各种零件里的金属元素重新聚合起来,难度和重组一个花瓶相似,代价高昂,得不偿失。

最终,作者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这本书的主要视角是介绍金属的现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最后的话

在第一部分,我们谈到战争实际上是金属资源的争夺与运用,人类提升战争能力的过程,也是逐渐增强对各种元素操控的过程。

在第二部分,我们着重介绍了三种稀有金属的用途:用于制造合金、永磁体,以及一种具有神奇亲生物特性的金属——铌。

在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稀有金属市场的脆弱平衡,它既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也是黑市交易的宠儿。

作者最后提出的忧虑,即「人类和稀有金属的未来将会如何」,我想对此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思考。

我的观点是:

寻求太空资源。

如前所述,只有大质量恒星的死亡才能产生元素周期表后面的金属。

这些金属不同于石油和煤炭,它们并非地球上生成的,而是宇宙制造的。

因此,从宇宙的尺度来看,金属资源实际上并不稀缺。

让我补充一个书中未提及的例子:

2015年,地球附近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颗名为2011 UW158的小行星擦过地球。

科学家最初担心它可能会撞击地球,但深入分析后发现,这颗小行星竟然是一颗铂金小行星。

这颗小行星直径220米,铂金含量可能达到9000万吨。

若以当前铂金的价格计算,其价值约为5万亿美元,相当于2015年苹果公司市值的10倍。

假如把它制成铂金戒指,7亿中国女性每人能分到900克,大约是15个求婚用的铂金戒指,两只手都戴不下。

当然,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利用这颗小行星,因为它的速度太快,我们抓不住它。

但如同那句诗所说的,不管我们是否能利用,它就在那里。

我们知道这一点。

它在太阳系中孤独地旋转,等待着被人类利用的那一天。

而太阳系里有12万颗小行星,木星有64颗卫星,土星有30颗卫星,它们的地壳中也可能蕴含丰富的资源。

这样来看,我们对金属资源的困境和忧虑,实际上源于视野的狭隘。

人类如同生活在山洞中的原始人,当我们感到资源匮乏时,别忘了在这个小小的山洞之外,还有广阔无垠的山川平原和整个大陆。

回到这本书的题目——【决战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宇宙为人类列出的资源清单。

人类已经能够识别、命名和使用这些元素。

接下来,人类或许应转向另一个战场:

既然这些元素是宇宙制造的,我们自然应向宇宙索取。

这是人类的宿命,或许也是一切宇宙生物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