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杨振宁回国贡献大,不只为养老

2024-03-21科学

在科学与传统的交汇处,你光芒四射,才华横溢。你的贡献深奥至极,只有少数人能领悟;你的奉献纯粹至极,我们都深有体会。

曾几何时,你引领世界潮流;而今,你与祖国共同迈向未来。这便是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杨振宁先生的颁奖词,简短而深邃,回顾了他的生涯,尤其是那句「懂得人不多」和「我们都明白」。

曾经,他因国籍、感情生活等问题备受争议,然而,时间证明了他的信念,他的行动也向我们诠释了何为「身正不怕影子斜」。

杨振宁的人生转折:从备受争议到回归中国籍,只为追求理想还是养老? 杨振宁,一个曾经在中国和美国都备受争议的人物,如今为何又重新成为中国籍?

他的这个决定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故事和意义呢? 出生在安徽省一个小县城的杨振宁,尽管家庭条件并不优越,但他的父亲杨武之是一名中学教师,深知读书和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他坚持将杨振宁送入学校接受教育。7岁时,杨武之受邀到清华教书,杨振宁便随父母搬到了北京。 在清华的日子里,杨振宁结识了邓稼先,两人成为了一生的好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振宁的决定开始引起人们的争议。他先是在中国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又前往美国深造,并最终在美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系列的举动,让许多人质疑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杨振宁并未因此而放弃他的中国籍。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回归中国,并继续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他的这一决定,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归属感。 杨振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决定并不一定要为了追求名利或养老而做出。

对他来说,回到中国籍是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的方式,也是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做出的决定。

杨武之看出儿子天赋异禀,尤其对数学情有独钟。他认为,作为中国人,研习传统文化比成为天才更重要。于是,杨振宁初中一年级的清晨,便是与【孟子】为伴。

这不仅为他日后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而且也展现了他出色的领悟力和对知识的渴望。12岁那年,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让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回到家,他兴奋地向父母宣布:「总有一天,我会获得诺贝尔奖!」

看到儿子自信满满,杨武之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自豪。他弯下腰,轻轻抚摸着儿子的额头,语重心长地说:「那么,你一定要更加努力了!」

这对父子之间的简单对话,仿佛成为了他们的约定。从此,杨振宁有了奋斗的目标,而父亲也在期待着这个目标的实现。

当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和其他几所高校迁往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时,正是在那里,杨振宁开始了解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的工作,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振宁勤奋好学,一跃成为西南联大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在他的导师吴有训和赵忠尧的指引下,他的学术视野迅速拓宽。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顶尖强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去追逐他们的梦想。杨振宁也不例外,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后,他更加渴望有一个可以供他专心学习的地方。

杨振宁心怀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但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梦想,必须先让自己站在世界的巅峰。1945年,他凭借更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并在博士毕业后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李政道成为同事。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全世界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学术圣地,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办公室就设在这里。

在这里,杨振宁迎来了他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

原来,大家可能觉得爱因斯坦好像是一位神,但是实际上杨振宁的成就远超过我们一般人的认知。在1954年,他和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这一理论在40年后获得了北美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鲍尔奖」,并且颁奖词中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的工作可以与牛顿、爱因斯坦和麦克斯韦的工作相提并论。

这足以说明杨振宁在近代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地位。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继续潜心研究,向更高的山顶前进。

两年后,他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发现可以看作是一场革命。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内,杨振宁和李政道身着盛装,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这两位从提出定律到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史上创造了绝无仅有的奇迹。

在发表获奖致辞时,杨振宁并没有避讳以辛丑条约开场,反而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为自己是中国人的血统和背景感到无比骄傲,同时也为能投身于西方科学并为之作出贡献感到自豪。

我已经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继续全力以赴!」

杨振宁虽然曾因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但没几年后他却选择加入了美国国籍。这让人们对他的选择感到好奇。

对于杨振宁来说,最让他高兴的事情莫过于他的父母能够来到日内瓦与他团聚。在见面时,他的父亲杨武之兴奋地对他说:「振宁,你不要小看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性。

这件事对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让我们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高下。」

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杨振宁,让他感慨万分:「我一生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帮助中国人树立自信,改变他们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的观念。」

然而,当提到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时,大多数人会想到屠呦呦,这是因为杨振宁后来加入美国国籍,这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并不好。

杨武之前往日内瓦与儿子相聚,不仅仅是为他的诺贝尔奖感到骄傲,也是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各行各业都需要振兴,尤其是国防事业,人才短缺。

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父亲希望他能够回到祖国为科学事业做贡献,他却表示自己还年轻,想再多学习一下。杨武之作为执教多年的学者,思想开放,选择尊重儿子的意见,不再强求他立即回国。

在1964年,中国的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父亲曾经三次与杨振宁在日内瓦交谈,每次话题都围绕着是否回国的问题。

然而,杨振宁却连续三次拒绝了回国的建议,并且决定加入美国国籍。这一举动让杨振宁背上了叛徒的罪名。但是,如果换位思考,杨振宁的决定并没有错。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吸引人才,禁止留美中国籍博士回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方法,才成功将钱学森和邓稼先带回中国。

那么,为什么不让杨振宁回国呢?

钱学森和邓稼先在应用科学领域为我国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杨振宁则在理论科学领域独树一帜。考虑到当时我国的情况,杨振宁如果回国,可能对核武器研究的帮助不大。

同时,他需要进行科研,而这需要大量的经费,这对我国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其他科学家来说也不公平。因此,杨振宁留在美国,既是国家的安排,也是他的选择,这无疑是他当时最优的选择,以免错过一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

毕竟,"应用科学是国家的,理论科学是世界的"。

杨振宁:在美国备受歧视后加入国籍,用行动证明自己的选择,成为了中美友好桥梁的推动者。

杨振宁:担当中美桥梁 坚定支持国家发展 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杨振宁,当选会长时曾表示:「我有责任帮助中美两国建立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我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的言语和行动都在践行自己的诺言,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始终坚持正确的选择。 心系祖国的杨振宁,对于钓鱼岛问题一直保持关注,他在抗战胜利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回归祖国怀抱,迎来了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一直坚定地支持国家的发展。

1970年,美国将琉球群岛,其中包括钓鱼岛的管辖权交给日本并派兵驻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保钓运动,呼吁保卫主权完整。

远在美国的杨振宁也积极地参与了保钓活动,在「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从多个角度据理力争,阐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美国政府意识到杨振宁不是真心为美国效力,利用他的美国公民身份,把他列入禁止访问国家的名单,而中国自然排在首位。

1971年,中美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从「乒乓外交」到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标志着两国关系逐渐正常化。美国政府解除了对中国旅行的禁令,杨振宁深感这是一个建立友谊桥梁的好时机。

因为不久前得知父亲杨武之病重住院,无论如何他都想尝试回国探望。于是,他写信给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回国意愿,父亲杨武之很快将这一消息上报给了国务院。

杨振宁的身份独一无二,一旦他回国的消息传出,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中美关系刚刚有所缓和,大多数人都保持谨慎态度,如果杨振宁能成为榜样,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杨振宁访问中国的事情,指示要做好接待工作。然而,杨振宁回国后始终没有发布任何消息,直到离开时表示要发表一篇报道。

但是,工作人员对于如何称呼杨振宁却感到困扰。通常,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中国科学家被称为「华裔」。

在探访父亲病情的过程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新闻稿上写下了:「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回国探视父病」。

这几个字不仅意味着他与中国的血缘关系,更深刻地表明他把自己视为中国的一份子。他的这一举动向世界表明了他一直以来都珍视自己的中国身份和作为中国物理学家的荣誉。

这篇报道第二天便登上了【解放日报】头版左的位置,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杨振宁在返回美国后,受到了众多华裔科学家的关注和询问,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建国后的成就,他发表了多场演讲,对留美的高材生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中美学术交流,为1000多名中国学者提供了到美国深造的机会。直至2003年底,杨振宁突然决定回国定居,搬到清华大学居住。

然而,他的回国选择却在国内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质疑他回国是为了圈钱,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养老。

杨振宁82岁高龄仍躬耕于教坛,坚持亲自授课。很多人质疑让诺贝尔奖得主教本科生有失水准,但在国内,知名教授们往往不亲自授课,更别提教本科生了。

然而,当朱邦芬主任向杨振宁提出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站在讲台上的他常常回想起父亲杨武之,这也是他的一块心结。

他坚定地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所以他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学生们一起共赴未来。

杨振宁为了追求学术研究,曾违背父亲意愿留在国外并加入美国国籍,导致父亲心痛不已,直至过世仍未得到原谅。

在教授本科生时,他表达了希望回到清华,帮助清华训练年轻一代,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习和研究道路的意愿。此外,他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创建筹备工作十分关心,曾多次往返中美,积极参与规划筹备工作。

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蓝本,杨振宁创建了这个研究中心,希望能够为更多的中国学子提供尖端的研究环境。

研究中心落成时,杨振宁从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手中接过聘书,并表示:「我愿意在有生之年全力以赴帮助清华大学发展,特别是恢复清华大学理科的辉煌。」

学术研究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仅建立研究中心就耗资巨大,而后续的研究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杨振宁为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奔波于各国,建立基金会,游说世界级科学家加入研究中心的建设。2015年4月1日,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自愿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并且中国科学院也将他的外籍院士身份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被问及这一决定时,他表示……

这并非轻易的抉择,美国是片美丽的土地,给予我绝佳的科研环境。我感恩美国。然而,我体内流淌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我已经94岁了。

欣喜的是,多年来,为增进中美友谊桥梁的建设,我付出了许多努力。没有这座桥梁,世界将无法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杨振宁的误解正在逐渐消解,尤其是看到他为祖国的建设付出的巨大努力后,质疑的声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歌颂和赞扬。

杨振宁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深远。他被赞誉为在物理学领域的顶尖人物,被誉为"物理学的电梯建造者",他对于物理学的贡献无法估量。

尽管他的头衔为人所知,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他在学术界的真正贡献和影响。他的艰辛与付出,为了学术,甚至不惜与父亲闹掰,陷入舆论漩涡,但他的祖国需要他时,他始终坚守在学术研究的最前线。

只有深入了解他为世界和中国做出的突出贡献,才能真正领略到他的伟大。

在面对事物和人时,我们常常会先听闻,但此时的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其全貌,这就容易导致三人成虎的「谣言」产生。

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认知是多么的不足和愚昧。因此,我们要鼓励更多的中国学子学成归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