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科学狂人」贺建奎刚出狱,还会重操旧业基因编辑造婴儿?

2024-09-05科学

在科学的海洋中,总有一些勇敢的探险者,他们不畏风浪,勇往直前。 贺建奎,这位曾因基因编辑婴儿而备受争议的科学家,经历了从荣耀到低谷,再到重新出发的曲折旅程 。在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后,他带着对科学的执着与梦想,再次踏上了探索未知的征程。

古文评论: 【左传】 有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贺建奎的科学追求,或许在一些人眼中是冒险和挑战,但在他自己的心中,却是对未知领域的无尽探索和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 自2022年出狱后重返科学界以来,他一直在寻找"立足之地",现在在海南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将开启新的篇章,继续他的科学梦想。 但愿他能如【尚书】所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科研的道路上,保持专注与纯粹,为人类医学的进步贡献力量。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迁后,贺建奎终于在海南找到了他的新起点。这里,他将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和资金支持,专注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和其他遗传病的基因疗法研究。海南省作为全球化医疗旅游试点区,不仅为贺建奎提供了一个科研的沃土,也为世界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在这里,贺建奎将有机会将他的才华和热情转化为实际的科研成果,为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

贺建奎的学术生涯起步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近代物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跨越重洋,赴美国莱斯大学深造,并于2010年荣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这一段学术旅程,不仅奠定了他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为他日后的科研探索埋下了伏笔。

2011年,贺建奎踏入了斯坦福大学的殿堂,成为一名博士后研究员。在这里,他师从斯蒂芬·奎克教授,专注于基因测序领域的研究。斯坦福的岁月,不仅是他学术成长的加速器,更是他科研视野拓展的重要阶段。

2012年,贺建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创办了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致力于 第三代基因测序仪 的产业化,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贺建奎的科研成果不仅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更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关注。 2019年,他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同年,【自然】杂志也将他列为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 。这些荣誉,无疑是对他科研成就的最好证明。

2019年,贺建奎遭遇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南方科技大学解除了与他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了他在校内的一切教学科研活动 。然而,这并未阻止他科研的脚步。2022年,他在北京成立了北京世同至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之旅。

2018年11月,贺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震撼了全球科学界与伦理学界的平静 。贺建奎声称,这一创新性技术能够赋予婴儿对艾滋病(HIV)的天然免疫力。然而,这看似进步的一步,却在学术与道德的十字路口引发了轩然大波。

学术伦理的红灯:南方科技大学的立场

南方科技大学迅速作出反应,发表声明强调贺建奎的行为是在校外私自进行,学校对此毫不知情,且明确表示这种研究严重违逆了学术伦理与规范。这不仅是一次对实验者个人行为的谴责,更是对科研伦理边界的重申。

政府介入:伦理审查的严肃性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随即启动调查,对实验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审查,包括对实验伦理审查书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中国在科研伦理监管上的严肃态度与决心。

科学家的反思:贺建奎的公开致歉

在公众与学术界的强烈关注下,贺建奎现身香港,面对国际学术界,用英文表达了歉意。他解释称,实验结果的公布是出于保密措施的失效,而南科大对实验的进行并不知情。尽管他强调实验达到了预期目标,且未发现 脱靶效应 ,但这一行为无疑触动了科技伦理的敏感神经。

波澜之后:荣誉的丧失与反思

贺建奎不仅公开致歉,还因此丧失了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参评资格,这一事件成为科技与伦理边界探讨的典型案例,提醒着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的同时,必须保持对伦理原则的敬畏之心。

贺建奎事件不仅是对基因编辑技术前景的讨论,更是一次关于科技伦理与道德责任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审视科技的道德边界,确保科技的前进不会偏离人类文明的正轨。

2019年1月21日,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揭露了一起震惊全球的科研伦理丑闻。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了追逐个人的名利,擅自组织团队,规避监管,实施了国家明令禁止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科研诚信,更是对伦理道德的严重践踏。

贺建奎通过伪造伦理审查书,招募了8对夫妇志愿者参与实验。在规避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得实施辅助生殖的相关规定下,他策划了他人顶替志愿者验血,指使个别从业人员违规在人类胚胎上进行基因编辑并植入母体。这一过程中,有2名志愿者怀孕,其中1名已生下双胞胎女婴「露露」「娜娜」,另1名在怀孕中。其余志愿者则未能受孕或选择退出实验。

贺建奎的行为不仅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影响,更引起了法律的严惩。 广东省对涉事单位和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和问责,将相关涉案人员列入人类生殖技术违法违规人员「黑名单」,终身禁止其从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工作。 科技主管部门也对涉案人员作出了终身禁止申请科研项目等行政处理。

2019年12月30日,「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 贺建奎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实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和生殖医疗活动,构成非法行医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3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判处被告人贺建奎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判处张仁礼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判处覃金洲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法院的判决彰显了法律的正义,也再次强调了科研活动必须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内进行。

2022年,贺建奎刑满释放 ,但在2023年2月21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发表声明,怀疑贺建奎以虚假陈述获得「高才通」签注,其签注/进入许可已被宣告无效,并会进行进一步的刑事调查。这一事件再次将贺建奎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提醒着科研人员必须坚守诚信与伦理的底线。

贺建奎的案例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它告诉我们科研人员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科研伦理和法律法规 。科研的自由不应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成为推动科学健康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