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当年今日:李小文院士,罗时钧教授逝世。

2024-01-10科学

2015年1月10日,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等,被称为「布鞋院士」、被评为「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被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李小文院士

李小文院士:

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省自贡市,祖籍安徽贵池(今池州)。

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二部攻读硕士学位。

1979年,公派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留学。

1981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学硕士学位。

198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学博士学位、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1986年,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博士后。

1986年底,回国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

1988年,任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代主任。

1990年,波士顿地理学系合作研究,客座研究员。

1995年,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同年创建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并受聘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2003年,组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年,创建电子科技大学地表空间信息研究所并任所长。

2005年,组建中国教育部创新团队。

2007年,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12年,任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首任院长。

李小文院士致力于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创建了 Li-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是中国遥感基础研究领域少数几位国际知名专家之一。

已发表研究论著160余篇/部,研究成果和水平得到了国际公认,研究论文被国内外科研人员广泛引用:论文有28篇被SCI收录,38篇SCI引用557次,44篇被EI收录,19篇被CSCD收录。

其1981年的硕士论文1985年被美国权威著作【遥感手册(第二版)】收入, 1985年论文于1997年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SCI引用113次;1990年获国际劳力士雄才伟略奖,国际权威性「Marquis 科技名人录」 97年第4版传主。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国家973项目等重大遥感基础研究项目,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0年获首都劳动奖章,2002年被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科技部共同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发展,并使中国在多角度遥感研究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李小文院士在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为研究生举办了遥感科学的系列讲座及专题讲座,指导了多名博士,硕士生,推动中国在短期内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遥感机理的研究和试验研究队伍。

2023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空气动力学学科奠基人之一,著名空气动力学家、航空教育家,西北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时钧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100岁。

罗时钧教授

罗时钧教授:

1923年4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饱读诗书。当时中国国力衰微,民不聊生,科学落后,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这一切深深地刺伤了少年罗时钧的民族自尊心,他由此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

194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5年,在该校获航空工程学士学位。由于品学兼优,被留校任助教。

1947年9月考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8年8月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博士学位,主修空气动力学,副修数学,导师是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爷爷

1950年9月获得航空数学哲学博士学位。由于急于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罗时钧在美就学期间抓紧分秒的学习时间,连假期都不曾外出游玩,因而在一年内即攻下了硕士学位;接着两年内又攻下了博士学位。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久,这片倍遭战乱摧残的、养育了他的土地,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年仅27岁的、已学贯中西的青年学者。还在他毕业之前,他和他的导师 钱学森爷爷 及加州理工学院的留美同仁赵忠尧院士、沈善炯院士等就计划着要返回祖国大陆,他们几经周折,于1951年1月返回祖国。

回国后,罗时钧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力学研究工作。

1952年,我国第一个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组建,罗时钧听从派遣,于1952年11月奔赴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和岳毅等组建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当时国内空气动力学专业没有中文教材,罗时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于1955至1956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空气动力学讲义,以后又相继编写了多部空气动力学专业教材,教育、培养了几代空气动力学人才。

1958年,他为中国的第一架新型超声速飞机设计提出了气动力计算方案,并指导学生用手摇计算机完成了这一计算。

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罗时钧也随之转到西北工业大学。他争分夺秒地工作,率先开展了跨声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将有限差分方法用于飞机空气动力计算。

70年代,他主持并完成跨声速-机翼-平尾-立尾组合体纵向空气动力差分计算程序,获1977年陕西省科研成果奖,被选入1977年全国国防科研成果展览。

1978年,他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获科研成果奖和先进工作者奖。

1976年,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大迎角非线性气动力计算的收敛性问题。

1988年,将计算迎角提高到60°,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大迎角非对称气动力计算结果。

1983年,合作研究了跨声速小扰动速势流二级近似方法及其在翼型和机翼绕流计算上的应用,获航空工业部理论成果奖。

1986年,合作研究了S形进气道流场的计算机模拟,获陕西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他曾应邀去瑞典皇家工学院、联邦德国宇航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等十几所国外大学、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和讲学活动,并协助建立了西北工业大学和联邦德国宇航院的科技协作关系。由于他的积极推荐,使得一批空气动力专业的年轻科研骨干能赴联邦德国、瑞典学习深造并进行科技合作。罗时钧从空气动力学学科发展的高度出发,指出「自修正风洞」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指导研究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并敦促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将这一工作深入下去,使得这一课题取得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均受到了关注。

罗时钧教授先后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昆明云南工学院名誉教授,长沙国防科大兼职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圣他克罗那大学、南加州大学访问教授;航空航天部干线飞机总设计师顾问;美国【数学评论】学会评论员,联邦德国【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顾问、编委,【航空学报】、【力学进展】编委,【空气动力学学报】副主编。

他还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理事,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跨声速流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任委员。曾任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理论与应用力学学科组组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程力学分组成员、黑龙江省人民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

罗时钧教授长期从事飞机部件空气动力学、跨声速空气动力学、大迎角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40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流体力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先后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几十名,其中有些已成为国内知名学者。罗时钧为我国航空教育与科研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