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新晋诺奖得主致谢自己的研究生:「活都是他们干的」

2024-10-19科学

近日,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E·辛顿的一段获奖感言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表示,自己的成就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的研究生们。

2024年5月,当辛顿在都柏林大学接受尤利西斯奖章时,他在演讲中强调,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些才华横溢的研究生们。尤利西斯奖章是该大学颁发的最高荣誉之一。

2024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202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约翰·J·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E·辛顿,以表彰他们在机器学习领域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所作出的基础性发现与创新。

网友们对此纷纷发表了看法。

从最初的研究备受质疑到如今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杰弗里·辛顿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这位被誉为「AI之父」的科学家,可能自己也没想到,尽管面对着种种个人挑战,最终还是接到了诺贝尔奖的获奖通知。

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圣乔治校区的一间办公室里,辛顿正经历着他人生的艰难时期——妻子因癌症去世,儿子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而他的AI研究也几乎停滞不前,并且受到了主流学术圈的排斥。

彼时,「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坚信,通过编程告知计算机各种规则与异常情况,便能让机器理解现实世界。这种思想流派被称为「符号AI」。然而,辛顿坚持认为,让机器变得智能的关键在于让它们自主学习,特别是通过一种名为「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

尽管明斯基认为没有人能够成功训练出具有学习能力的计算机,辛顿的导师也建议他改变研究方向,但他依旧选择了继续探索这条看似前途未卜的道路。那时的辛顿,每天在家庭与实验室之间奔波,感到无比的疲惫与绝望:「我曾以为自己会在46岁时消逝,而且估计要等一百年后我的理论才能得到认可。」

辛顿的研究生涯充满了不确定性。

1947年,辛顿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科学世家。在高中阶段,他对大脑的工作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他曾多次更换专业,甚至一度离开剑桥大学,尝试了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建筑学,最后专注于心理学。

1972年,辛顿凭借一篇论文进入了爱丁堡大学的人工智能博士项目。毕业后,他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继续研究。

1986年,辛顿与其他两位学者合作发表了关于「通过反向传播误差来学习」的重要论文。

2004年,辛顿的研究得到了来自加拿大高等研究院的年度资助,金额为50万美元。

2012年,65岁的辛顿带领两位学生参加了ImageNET图像识别竞赛,并凭借其开发的AlexNet算法赢得了冠军。

这次胜利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随后,基于辛顿的研究成果,各大科技公司如百度、谷歌、微软及DeepMind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杰弗里·辛顿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坚守并发展了一个当时被大多数科学家视为异端的想法,并在2012年取得了成功,成为了公认的「AI之父」。而在2024年,他更是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