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考古学者许宏:愿意做个「学术搬运工」

2024-01-24科学

中新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上官云)「这是好事儿,意味着考古迎来了春天。」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聊到了「考古热」,提出了以上观点,并表示公众的关注、参与和提问,也会反哺这个学科。

许宏是知名考古学者。1999年,36岁的许宏被任命为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从此与二里头遗址结下不解之缘。辞去队长职务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新近出版的【城的中国史】,引起了不少考古爱好者的关注。

「文学青年」邂逅考古

说起来,许宏走上考古这条路,实在有些阴差阳错。

知名考古学者许宏。河南文艺出版社供图

「我曾经是一名文学青年,当年高考本来想进中文系来着。」后来,他被分配到了考古专业,「进来后又不能转专业,那就逼着自己学吧,就这么跟考古邂逅了。」

对于考古专业的学生来说,大三的田野考古实习往往是个分水岭,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在此划界告白,有人彻底与其分手,有人则成了铁杆考古人。许宏自评「属于后者」。

「考古具有发现之美。你不知道在你的手铲下,下一秒会有怎样令你惊喜的考古发现。此外也有思辨之美,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考古学号称文科中的理工科。」许宏介绍道。

他将考古人比作侦探,要在现场寻求「破案」的蛛丝马迹,「考古人也像翻译,他们把不会说话的无字地书,翻译为考古报告,再翻译为大家能看懂的书,讲出大家能听进去的考古故事。」

与二里头遗址的不解之缘

36岁那年,许宏被任命为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

他回忆道,这之前,自己发掘过著名的山西侯马东周时代晋国都城新田遗址,也作为大学教师常年带队实习,在偃师商城参与主持过发掘工作,算得上是一员考古干将。

但刚接手著名的、颇具话题性的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时,许宏心中依然略感忐忑,好在他博士论文做的就是先秦城市考古的课题,对中国早期城市发展脉络已了然于心。

「接手二里头遗址,也给了我一个机会,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做进一步的探索,结果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以及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脉络的深入思考。」他说。

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里,被誉为「超级国宝」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令人瞩目。许宏觉得,能亲历其重见天日的过程,是自己主持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此外,我更看重的,是我们这个团队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井字形大道),与明清紫禁城一脉相承的、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等等。」对许宏来说,「这些发现,使得我与二里头遗址结下了不解之缘。」

【城的中国史】。河南文艺出版社供图

考古热?是好事儿!

网络的飞速发展影响了不少人的生活,也改变了本来自得于做「象牙塔」学问的考古人许宏。

他在社交平台注册了账号,科普考古知识,「随着全民的文化素养的提升,考古也慢慢跻身于热门话题。2009年,我开始‘触网’,发文、上传短视频,想来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

不过,许宏仍然将很多精力放在了写作上,自得其乐,出版了【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三星堆之惑】等面向公众的作品,手头还有一本【给孩子的考古世界】正在写。

聊起考古,许宏认为,「考古研究的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研究对象之一。在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之外,考古还需要证据的采集、逻辑推导等等,这些都是AI技术无法彻底替代的。」

对当下的考古热和博物馆热,许宏说,这当然是好事儿,「考古学迎来了它的春天,公众的关注、参与和提问,会反哺这个学科,让考古人思考,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考古类科普作品,怎么写?

如许宏所言,他已经出版了不少带有科普性质的作品。在他看来,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具象的遗存,在这类科普作品中,能用图来说明的,就少用文字。最近出版的【城的中国史】就是个例子,不到10万字的体量,有130多幅插图,读起来不累。

【城的中国史】内文。河南文艺出版社供图

关于新作,许宏解释,城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并不陌生。但中文里「城」的含义比较丰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就包括「城墙」、「城墙以内的地方」和「城市」。

「【城的中国史】要告诉读者的是,‘城墙以内的地方’(我们称为「城邑」)包括城市和乡村,也就是说,并不是有城墙的地方就是城市。」他说,中国古代早期城市有的有城墙,有的没城墙,城墙并不是判定城市的最重要的标志,关键还是要看内涵和人口成分等指标。

「如何让公众对神秘而又枯燥的考古知识产生兴趣,并能够理解掌握它们,一直是我这位考古老兵想做的事儿。」他调侃道,自己愿意做个「学术搬运工」。

对于此类考古科普书的创作,许宏提到,「动笔写作科普作品时,首先要设身处地替读者着想,尽可能使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就像平时聊天唠嗑一样说大白话,别端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