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108亿光年外,科学家发现「宇宙战争」遗迹,创痕直径达17万光年

2024-04-26科学

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在持续运动中,宇宙并非静止。这一点,从夜空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闪烁的星星便可看出。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宇宙万物都在不断运动,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地球自诞生起就不断自转和公转,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公转周期约为365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整个太阳系也在银河系中心旋转。这种运动不仅赋予宇宙秩序和活力,还带来了人类难以想象的壮观碰撞。距离地球254万光年外,存在一个名为仙女座的大星系。

仙女座星系拥有约1万亿颗恒星,相比之下,我们的银河系有1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这一数量对比凸显了仙女座星系的巨大规模。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机模拟,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预计将在40多亿年后发生碰撞。2020年,【天体物理学】期刊发表的数据显示,哈勃望远镜观测到仙女座星系外围的系晕与银河系系晕已有重合迹象。系晕是围绕银河系的一个球状区域,主要由暗物质构成。暗物质之所以难以探测,是因为它不发出电磁辐射,只能通过引力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光经过暗物质区域时会发生弯曲,这种现象被称为引力透镜效应。在星系的边缘区域,如仙女座星系的光晕,其直径约为200万光年。相比之下,银河系的光晕较小。若考虑这两个星系的光晕,那么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实际上已经开始相互碰撞。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可能会担忧地球会受到影响。但科学家指出,由于宇宙空间的广阔,两个星系的碰撞对地球的影响微乎其微。以比邻星为例,它距离我们4.2光年,即使在缩小太阳直径至1厘米的情况下,比邻星仍像是一个距离280公里外的玻璃球,显示出宇宙尺度的巨大。

尽管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彻底碰撞,对地球的影响也将微乎其微。这更像是两个星系的和谐融合,而非激烈碰撞,仅仅是星系中的天体数量会有所增加。届时,两个星系中心的黑洞将合并成一个更大的黑洞。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科研团队在2020年5月25日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108亿光年外「星际战争」遗迹的研究。光年是衡量距离的单位,一光年等同于光速飞行一年的距离。因此,108亿光年即表示光速飞行了108亿年,这一距离对我们而言极为遥远。当人们看到这些战争遗迹时,外星文明往往成为首个联想,科幻电影中经常描绘外星文明为争夺宇宙资源而发动战争的场景。

科学家研究显示,该星系中间区域的物质缺失,暗示了其曾遭受大规模星系的强烈撞击。据此推测,远古时期,一个巨大的星系猛烈地撞击了这个星系,导致中间区域的物质被带走,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形态。在宇宙中,星系间的碰撞与融合是常有的现象。虽然由于星系空间的广阔,天体间的碰撞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其破坏力将是巨大的。特别是质量巨大的天体,其撞击产生的力量更加惊人。目前,科学家发现的最大质量天体是黑洞,普遍认为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且已知的黑洞形成方式有四种。

宇宙中的大多数恒星级黑洞,源于大质量恒星的消亡。恒星消亡后,根据其质量,可能演化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特别地,质量超过太阳30倍的恒星,当其内部核聚变开始生成铁元素时,会引发超新星爆炸。在这一刹那,恒星内部的辐射压消散,引力占据主导,导致所有物质向中心聚拢。这一过程中,恒星内部的高温高压直接催生黑洞,随后黑洞迅速吞噬周围物质,最终形成质量至少为太阳三倍的黑洞。科学家研究显示,大多数黑洞的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3倍至100倍之间。

除恒星自然形成的黑洞外,还存在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黑洞。例如,我们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其质量约为太阳的430万倍,这种规模的黑洞不可能由超新星爆发形成,而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科学家称之为原始黑洞。此外,星系碰撞也能催生黑洞。当两个超大质量恒星相撞时,其巨大的质量和势能,使它们无需经历超新星爆炸阶段,直接在引力和势能作用下形成黑洞。同样,中子星因质量巨大,其碰撞时产生的势能足以形成高温高压,进而形成黑洞。

尽管科学家对黑洞的了解尚浅,但它无疑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之一。黑洞能吞噬周围的一切,连光也无法逃逸。至于黑洞内部的结构,目前仍是科学界的研究焦点。有的科学家认为它内部空间极度扭曲,而另一些则猜测黑洞与白洞相连,形成了可以穿越时空的虫洞。然而,这些都只是猜测,真相仍有待揭示。与此同时,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的融合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尽管它们已经开始相互靠近,但真正的融合还需要40亿年的时间。如果人类能够幸存至那时,我们将有幸目睹这一壮观的宇宙现象。此外,科学家们还认为,宇宙中的天体运动不仅受引力影响,暗物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也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线索。

早在1933年,科学家弗里茨·兹维基在研究后发座星系团中的8个星系时,提出暗物质概念。他通过两种方法估算星系团质量:一是分析星系运动速度,利用速度与引力的关系间接推算,得出的质量称为力学质量;二是依据星系亮度和恒星质量的关系进行估算,得出的质量称为光度质量。结果显示,力学质量高出光度质量400倍,暗示着大部分质量来自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即暗物质。

1936年,辛克莱尔和史密斯在研究处女座星系团时,发现即使考虑星系中的所有气体、尘埃、等离子体、类恒星天体和行星,也只能增加约15%的质量,这远不足以解释星系间的空隙。因此,科学家们推断宇宙中必定存在一种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神秘物质,这就是所谓的暗物质。研究表明,由氢、氦等原子构成的普通物质仅占宇宙总质量的4.9%,而暗物质则占据了26.8%,是普通物质的5倍多。剩下的68.3%则是暗能量,这种能量不断推动宇宙膨胀,至今我们的宇宙仍在超光速膨胀中。

宇宙的不断膨胀对人类而言并非佳音,它意味着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触及宇宙的边界。科学家们为寻找暗物质付出了巨大努力,多个国家纷纷建立实验基地。我国亦不例外,四川的2400米深地下实验室,作为世界之最,其选址由清华大学副校长发现,经过深入研究,自2010年起投入运作。然而,至今科学家们仍未能捕捉到暗物质,其神秘性超乎想象。若能发现暗物质,无疑将极大推动人类科学的进步。

虽然人类已经跨越了地球的边界,但对宇宙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宇宙中隐藏着众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自诞生以来,人类就不断地追寻世界的秘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人类或许能够解开宇宙中的所有谜团,甚至发现暗物质。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们共同为人类的梦想加油。对此,各位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