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晚年的爱因斯坦,发现了宇宙中的「最大能量」?到现在还没有命名

2024-10-01科学
尽管相较于以往,经历过了一段有过山有无过水的人生后,爱因斯坦最终还是保持着年轻的身姿,在工作和学术上保持着一份不断求新的精神。
直到老年,他仍然保持着对学术的追求,这不,他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了一个他自己认为宇宙之中「最重要的物质」。
然而爱因斯坦的这项发明却是极其虚幻的,因为他是真的根本没能发现这个物质。
那他为何会认为这个物质又是什么呢?
同时,当时的科学界又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观点的呢?
爱因斯坦自己口中所说的这种物质并非科学上有着确切的实证,而是他凭空假想出来的一种元素。
这种元素,人们称之为「膨胀元素」。
「膨胀元素」之所以能被爱因斯坦在后年中认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是源于「膨胀元素」的存在对于宇宙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宇宙快速膨胀过程中,尽管许多元素都能够承受住这种速度,不会被破坏,然而终究还是有一些原子被膨胀的面积撕扯开,这便是「膨胀元素」。
因为它的外壳比这些空气一般的原子更为薄弱,因而在宇宙膨胀过程中,就将它的外壳撕扯破了。
若单纯就是这样一种物质来说的话,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和重要的了,不过爱因斯坦说这种物质是宇宙中最重要的,是因为它对于宇宙大爆炸的膨胀至关重要。
在爱因斯坦所领导的一群物理学家进行「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后,认为只要宇宙中有这种元素,那么宇宙就会不断地膨胀,从而出现了大爆炸的情况,这也成为爱因斯坦「大爆炸理论」的缺陷所在。
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探讨宇宙的能力也愈发强大,从而人们也不再仅仅只是喊出「会膨胀」这一种说辞,而是更为深入地进行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发现爱因斯坦所说的这种元素,其实也并不是唯一可以支撑「大爆炸」的元素,而是只要符合在「膨胀过程」中能够被破坏的原子,那么它都拥有这个「能力」,这也就是说并非唯有「膨胀元素」具备排他性。
关于「膨胀元素」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在宇宙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都是许多物理学家一直所关注的点。
不同的学会、不同的科学家都对这项提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膨胀元素」应当拥有的性质都不一致。
这就为「膨胀元素」究竟是什么一直笼罩着一层迷雾。
然而「膨胀元素」还真的让爱因斯坦得到了一定的荣誉,这就要从爱因斯坦领导众人进行的一次研究说起。
而他也是在这项研究中,才提出了这个「膨胀元素」的说辞。
那么爱因斯坦的「膨胀元素」是怎么来的呢?
在1920年的时候,爱因斯坦领导物理学家一行人,对宇宙中的物质、电离程度等进行严谨的测算与分析。
这就是以【宇宙的标准】为题目,拟定的一套规范标准,用于计量宇宙之中的物质的电离程度。
在1932年,人们就将这套标准规范细则定下,人们也开始对宇宙的膨胀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发现膨胀过程中,能够完好的保留下来的原子的数量只有25%。
而这些所谓的完好保留下来的原子,其外壳都是比较坚硬的,尽管从外观上来看,这些相对完好的原子,其外层也会有所运动,但终究毕竟是比较坚硬的,能够承受住高速的运动。
同时物理学家一行人,还对这些坚硬的原子进行了细致的测量,从中找出它们的熔点。
从而在此基础上,发现处在它们之上的原子都会被膨胀的速度撕扯破,同时,这些被撕扯破的原子,就是爱因斯坦口中所说的「膨胀元素」。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爱因斯坦才会认为这种「膨胀元素」是宇宙之中最重要的物质,这种认知也源于他建立的「大爆炸理论」上。
在这个理论上,爱因斯坦把「膨胀元素」当做是宇宙膨胀的动力,可以说是对宇宙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1927年,爱因斯坦给自己的这项研究下了定论,认为太阳系之外的一切都在膨胀,同时也给自己的研究定下了一个「可以推翻」条件。
20年后,爱因斯坦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这个提议。
虽然「膨胀元素」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实验过程中,物理学家所根据「广义相对论」模型计算得出的一个次要的发现,但是却被爱因斯坦所看重,甚至将它与自己的大爆炸理论进行连接。
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大爆炸理论不久后,李谷田就对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观点进行了严谨的物理学计算。
李谷田认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大爆炸理论」是不合适的,因为这种爆炸如果真的出现,那么就需要出现类似于膨胀元素这样的元素,将它们撕扯开,但是所有的元素都有被撕碎的可能,因此它并不独特,也就没有所谓的「膨胀元素」这种说法,同样的能够承受住的元素还有98%。
因此其它的元素依然有被撕碎的可能性,也能够满足「发生大爆炸」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么它同样也就具备「膨胀」的能力,这样的话它们也就不是异类,也就没有所谓的「膨胀元素」,所以爱因斯坦的「膨胀元素」就此消失。
但是「膨胀元素」还真的让爱因斯坦得到了一定的荣誉,就是爱因斯坦还活着时,物理学家对一个新发现命名时,将其形式命名为「膨胀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