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十年磨一剑,迈向科技强国|徐文东: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2024-07-03科学
访谈人物:徐文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不仅是一名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外科医学科学家。要知道,这两种身份兼顾着实不易,这份「难得」,也体现在最新揭晓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上:6月24日,由徐文东团队领衔的「创建外周-中枢通路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的重大技术突破及理论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是近10年来唯一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外科项目。过去20多年来,徐文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领衔团队紧盯肢体功能恢复这一方向研究,最终提出属于中国源头创新的偏瘫治疗方案。
此次在北京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徐文东倍感振奋。他对其中的一段话印象深刻:「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尤其是‘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这是大势所趋,更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徐文东说。
把曾经的「世界首创」推向新高度
中枢性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脑外伤等一侧大脑损伤造成对侧肢体偏瘫的一类严重致残性疾病。我国现有这类患者超过3000万,每年经济负担在1000亿元以上。恢复这类病人的功能是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全世界此前都束手无策。
此次徐文东教授领衔团队摘获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就是针对这个难题。团队颇具创意地提出并在研究中证实:一侧大脑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由此提出中枢瘫治疗的全新策略,即通过手术将健康侧的上肢颈神经移位至瘫痪侧的颈神经,让偏瘫上肢与同侧健康大脑半球相连接,激发健康大脑半球的潜能,恢复瘫痪上肢功能。
这一创想实际上是把顾玉东院士在1986年世界首创的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业界,很多人形象地说,这一华山医院全球首创技术,相当于「给‘瘫痪手’换大脑」。
记者与徐文东聊起关于「左右互换神经」的科学妙思,他提及一个词——机遇。那是在他的博士后阶段,大约2000年左右,时逢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校方提出Med-X计划,选拔优秀的临床医生与基础学科融合,徐文东入选了。
「科学研究向极综合交叉发力,我就受益于此。」徐文东这名手外科医生就此遇到了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极其严谨,给我注入了很多科研新思维。」
时年的徐文东,外科技术已近巅峰状态,他博士论文做的「全长膈神经移位术」于2002年在国际手外科顶刊发文。到2005年,相关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顾玉东院士是第一完成人,徐文东是第三完成人。这年,他35岁,因突出的表现破格晋升为正高、博导。
2006年左右,徐文东博士后已出站,并初步完成了「一侧脑可以管两个手」的手术论证。而与此同时,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已在他内心埋下了种子。
「念念不忘」,回响等了17年
徐文东管当时的这种感觉叫「念念不忘」。「那时,我已经发了两篇SCI论文,拿了国家科技奖,但总感觉这个问题没完全解决,没有解释透。发现了新规律、新现象之后呢?怎么能对临床有更大帮助、更好地让患者用上?」
成为博导的徐文东开始带学生了,同时,他也继续琢磨如何推进这一研究。
人类医学史上的很多个颠覆性成果,回看时人们会感叹「想法太妙了」,而作为拓荒者,煎熬是常态。徐文东与团队亲历过这份煎熬。
「随着学生开始做相关研究,他们要面临发文了,但是没杂志收。」徐文东感慨,从事原始创新的困难在于,首先是研究的不可预见性,因为「可预见的就不叫原始创新了」;与之同等痛苦的是在交叉地带「源头创新」,因为一时间难找同行评议。
「等着等着,有的学生几乎绝望了,因为他们发不出文章、没办法毕业。作为老师,我们还得有一些‘库存’,准备其他的研究方向,让学生能至少完成学业。」徐文东坦言,此后十多年,他们的研究成果投给全球期刊,面临至少五六十次的拒稿。「被拒十次以上后,我们也会反问自己:这条路要不要走下去?要么,换个方向?但内心里,我们认定这是一个好东西,于是,就会逐渐以平常心来推进这个研究,并同期做些其他方向。不然,大家可能要崩溃了。」徐文东说,放眼全世界的科学实验室,可能多少都面临类似的问题。
这个「念念不忘」,回响最终等了17年。该团队的标志性成果在2018年登上国际医学界最高级别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成为该刊第一篇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外科新技术原创论著。NEJM每年评选10篇「颠覆性的、具有最重要医疗意义」的「最受瞩目研究」。该成果位列2018年「最受瞩目研究榜」榜首,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医学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继续带领团队突围全新科学命题
复盘过往的科研历程,徐文东笑言:「开拓科学世界的新大陆得有心理准备,得咬咬牙坚持,因为没有现成的观众,给你鼓掌的观众你得自己培养。」
「我们很幸运,因为从‘开山鼻祖’顾玉东老师这里接过来持续研究颈7这根神经,一茬茬的研究生,到现在算把这根神经嚼透了。与此同时,还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原本只是想让瘫痪的手抬起来,没想到接了神经后,手部可以更灵活了,进而发现‘脑可塑’。好像原本只是想接一根电线、开一盏灯,没想到,点亮了大脑里的一片区域。」徐文东感慨这段十多年的研究历程,让他更理解什么叫「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用现在的流行词说,徐文东团队已开辟了一个新赛道。这个团队已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外科医生。他们开辟了一个新学科,临床上叫「肢体功能重建中心」,已成为上海「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
话锋一转,谈回此次的「科技三会」,徐文东说,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需要「只争朝夕」的干劲,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气概。他将继续带领团队突围全新的科学命题,培养「下一批为自己鼓掌的观众」。
作者:唐闻佳
文:本报记者 唐闻佳图:采访对象供图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