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秦岭地貌演化新证据!湖北郧西发现国内罕见柱状喀斯特

2024-07-05科学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日前披露:2024年5至6月,该研究院专家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调查发现该地区除了海量分布、高约5米的丘状喀斯特象形石景观外,还新发现一类更加高大挺拔的柱状喀斯特景观,同样有重要的科学、美学价值。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赵璧告诉记者:「两类形态、成因截然不同的地表喀斯特景观共存于此,属国内罕见。这不仅为坎子山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也为研究秦岭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郧西坎子山「石海涌浪」喀斯特象形石景观
郧西县坎子山位于鄂陕两省交界地区,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石山,由距今3.59至2.99亿年前的「石炭纪」灰岩构成。地势高耸的坎子山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山体剥蚀强烈,是秦岭腹地重要的喀斯特成景部位之一。特别是以大规模「石海涌浪」、「群羊下山」式地表喀斯特象形石景观群落远近闻名。
坎子山的喀斯特石景密集如林,且景观总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规模远超国内大部分喀斯特石林,因此被誉为「万亩石林」。
郧西坎子山万亩石林
新发现的高大柱状喀斯特景观与坎子山「万亩石林」的单体景观外形差异悬殊。「我们研究认为,其形成演化并非仅受到喀斯特作用影响,而是受到喀斯特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的综合控制。」赵璧介绍说,以最具代表性的「鹰咀石」景观为例,其高逾30米,直径不到10米,顶部的「鹰咀」恰如其名,神似雄鹰的喙,惟妙惟肖,明显是受到过喀斯特作用的深刻改造,但其兀立耸峙,柱体表面仅有少量喀斯特作用留下的溶沟、溶痕,更多则是平直、整齐的崩裂面,四周也散布着大量崩解的滚石。
郧西坎子山鹰咀石坐落在万亩石林之间
「这充分证明柱体是大量岩石崩落留下的地质遗迹,双重地质作用使这一喀斯特美景既雄壮挺拔、又充满灵气,在低矮的喀斯特象形石景中显得卓尔不群。」据赵璧介绍,这类明显受重力垮塌作用控制的柱状喀斯特景观,曾在旅游地学专家陈安泽编著的【中国喀斯特石林景观研究】一书中被定义为「柴埠溪式石柱(林)」,用以区别单一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如著名的云南路南石林,以及本区的「万亩石林」等。
郧西坎子山「群羊下山」喀斯特象形石景观
湖北地质旅游专家李正琪教授曾提出,高大挺拔的柱状喀斯特是最重要、最具开发价值的喀斯特景观类型之一。
秦岭不仅是中国的地理标志,也是南北方的界山,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对中国的气候、生态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介绍,在秦岭腹地的鄂西北此前未有过柴埠溪式石柱景观报道,本次发现其与「万亩石林」在坎子山同时出现,证明在秦岭造山带复杂的断裂构造体系影响下,山体不同部位会发生差异升降和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地表过程。
「这也表现了秦岭山脉地质结构和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复杂性,说明秦岭喀斯特地貌景观成因类型可能远比过去认为的要更加丰富。」赵璧表示,中国是全球罕见的喀斯特景观富集区,包含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等七个地点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已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但上述地点尚不能完全涵盖中国丰富珍奇的喀斯特景观,譬如秦岭喀斯特就还不在其中。」赵璧指出,2016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曾报道的秦岭「汉中喀斯特天坑群」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本次又在秦岭另一地点发现了罕见的不同成因喀斯特石林景观共存现象,再次说明秦岭喀斯特具有典型独特性和重要意义。
赵璧建议,未来应很有必要对中国「龙脉」秦岭开展更加系统的喀斯特专题科考,以全面揭示这条古老山脉的珍奇地质遗迹资源和奇峰异洞美景,推动秦岭逐步成为科考探险、研学教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让更多公众了解秦岭,并来此感受天工造化神奇。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 朱江 陈琦)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 朱江 陈琦
责编:邢妍妍
编辑:朱晓帆 范天培 张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