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致敬昆仑研究者 昆仑轨迹就是上古月球轨迹

2024-07-01科学

致敬昆仑研究者 昆仑轨迹就是上古月球轨迹

原创作者:肖 辉(一二三)湖南怀化市

前面的研究已经知道上古的「昆仑」或者「天」其实是月球,这两个称呼一直并存,在文化传承中流传了下来,可能直到夏朝人们都知道昆仑和天是什么,到了商朝中期或许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究其根本原因,是昆仑离开中国大地后,人们失去了昆仑这个标的物,再也见不到昆仑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昆仑和天这两个词的词义在文字的传承中出现了流变,致使人们无法知道「昆仑」或者「天」是什么了。现在来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昆仑之谜难以破解的主要原因

1、昆仑一词流变成了昆仑山

【五藏山经】属于帝禹时代,据传是大禹和伯益所作。在经中可以发现与昆仑相关的词语是:昆仑、昆仑虚、昆仑之虚和昆仑之丘,并没有「昆仑山」之山名,而昆仑虚、昆仑之虚和昆仑之丘其词义是相同的。在前面文章中论述过,根据整部【山海经】可以明确推出昆仑是一个广阔无垠的圆浑实体,说明当时人们看到的绝对不是山,「山」与「虚」是不能搭配的,山不能言「虚」,这显然不合常理。

可能有人要质疑,因为【山海经】中确实写了一次「昆仑山」,这没错。但值得注意的是,「昆仑山」一词是出现在【山海经】中快结尾的部分,【山海经·海内东经第十三】中载:「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为不郡县,在流沙中。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缘在西北。」

仔细研究会发现,文中出现了「郡县」一词,而历史上最早出现郡县制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见【海内东经第十三】是晚出的。另外「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等属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事,在汉代才被司马迁具体记载在【史记】中,显然这些内容已经离开上古很遥远了,所以「昆仑山」是「昆仑事件」在传承中的流变。上古人们抬头看到的不可能是山,山不能悬浮在空中;所谓「昆仑悬圃」指明的是「昆仑」悬在空中,并不是说「昆仑山」悬在空中。去掉「山」字,原话应该是「昆仑在西胡西,缘在西北」。由此可知「昆仑山」一词是流变的产物。最靠得住的应该是【五藏山经】,而且【五藏山经】中「昆仑」与「天」是并行的,这与历史上将当今物理学名词月球说成是明月、夜光和月亮是一回事,人们都懂是在说什么。【五藏山经】对昆仑的描述用词非常到位,并未妄言。

一字之差,给后续的研究者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使人们迷失了研究的方向。由此要牢记,原典是不能妄自揣度的,随意根据自我理解加以创新,做增益或删减字词的事,对原典来说不可取。如果后世人在这方面做的多了,真相就消失在了迷雾中,正所谓人为的事做多了就出现了伪。

2、度量不统一造成难以确定地理位置

【五藏山经】所言地理状况不能准确复原,或许是大禹在涂山「禹会诸侯」之后,在整理各邦国献上的本邦地理志汇集成册时遇到了困难。各临近之邦的材料在描述山川水系的时候一定有交集,可能有称谓不一样的情况,各邦提供材料的长度计量并非是统一尺度的,描述的角度也不一样,同一山可能名称也不同,因此【五藏山经】很多地方让人读起来不得要领。于是,在此之后的大禹才根据需要制定了度量标准,其方法在【史记·夏本记】中有记载,说的是大禹以「身为度,称以出」的方法确定度量方法。不过,出现难以描绘【五藏山经】地理图景的情况,反而说明【五藏山经】很真实,是最原始材料的集合。【五藏山经】也可以说是上古山川地理志。

3、昆仑离开后没有了标的物

昆仑实在太大,又在高处,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脉2500km的尺寸在它面前也是渺小的。所以,当后人再也找不到昆仑的时候,将「昆仑之丘」理解为昆仑山、不周山就很正常了。在【说文解字】中取「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是正解。丘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注意看甲骨文,一种本意是四周高而中间凹进去,现在农村还有称稻田为「一丘田」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大荒西经】中有「不周负子」一语,而且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正与柴达木盆地的凹相应。若在居延海方向往南看,柴达木盆地看起来就像是承载昆仑的地方,而其东边是祁连山,外围就是阿尔金山。后人理解的「昆仑山」是形成该「昆仑之丘」外围的山系或山脉,如有说祁连山是昆仑山的,有说阿尔金山是昆仑山的。司马迁说:「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之所以有这样的认为,是因为「昆仑」已经不在该处了,没有了标的物,司马迁的疑惑也没有错。所以,场景变异造成了描述变异,天长日久就将昆仑理解成了昆仑山,承载昆仑的山体当成了不周山,以致于后人在研究中失去了方向,本应该找的是昆仑,结果变成了始终在印证哪里是不周山,哪里是昆仑山。

4、没有认识到昆仑丘就是昆仑虚

【说文解字】:「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所谓「昆仑虚」,借「虚」字解「四邑为丘」,就是说昆仑覆盖面积的大小。虚,大丘也。昆仑丘,丘之至大者也。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之为空虚。如鲁,少皞之虚;卫,颛顼之虚;陈,大皞之虚;郑,祝融之虚。皆本帝都,故谓之虚。所以,昆仑丘和昆仑虚其实都是指昆仑曾经所处的地域。

5.昆仑巨大是阻碍人们思路的最大障碍

昆仑与昆仑虚是紧密联系的,【经】中说的「虚」是指昆仑所在地域,或者昆仑与大地之间的空间,其范围是指昆仑在大地上的垂直投影区域。昆仑广大无垠,昆仑虚也广大无垠,致使人们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昆仑会如此之大。使得读【山海经】后,让人感觉东南西北处都是昆仑虚,加上对昆仑的错误理解,不是去找巨大的昆仑,而是去找昆仑山,最终令人一头雾水。当弄懂昆仑就是月球时,豁然感觉【山海经】中的用词还真是很准确,没有妄言,当时人们抬头确实看到头顶上的昆仑。

二、昆仑研究者得出的昆仑山位置有意义吗

几千年来,研究昆仑的学者无数,他们耗费了毕生的心血,接力不辍,只为破解上古昆仑之谜。为何学者们代代相传的执着这个问题呢?原因是要追寻根本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由此,追根溯源就成了人类永久的课题。地球这颗行星终有一天会出离太阳系宜居带,人类要逃离太阳系其难度难以想象,到那时人类将走向何方就成了灵魂拷问。

图1 研究者得出昆仑山的位置分布图

太多的研究者不是去找昆仑,而是到处找昆仑山在哪里。现在用图像分析法来研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如图2所示,将由【山海经】得出的昆仑大小附着在昆仑轨迹上,再将学者们研究出的昆仑、昆仑山、昆仑虚、昆仑丘、不周山和帝之下都等位置或区域,在图1中标注出来。图中用小「黑圆圈」表示曾经帝之下都的区域(图中标出了三处),昆仑山从东向西分布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泰山、析城山、山西、贺兰山、秦岭、大巴山、岷山、祁连山、柴达木盆地、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山、帕米尔高原等;其中武夷山和南岭虽离开昆仑中心轨迹较远,但任然在昆仑虚内。

仔细研究图2会发现,众多研究者得出昆仑山的位置绝大多数都分布在一条线上,发现昆仑底部沿途经过了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八省,从东向西在帕米尔高原南边离开中国,从概率来说,这条线就是昆仑的轨迹,昆仑轨迹也就是上古月球的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月球的大小代替图中黄色圆表示的昆仑,则月球笼罩中国大地的面积更加广大,这就是为什么研究【山海经】会觉得到处是昆仑虚的原因,也是导致很多人到处去确认昆仑山而找不着北的原因。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山海经】说的就是实话,而且对昆仑的描述很准确。

由图1的分析可知,即使学者们研究的是昆仑山,找的是昆仑山,但从汇总的结论来看,同样可以得出上古昆仑在中国大地上空漂移的轨迹,这个轨迹就是上古月球的轨迹,学者们一样是有研究成果的。

致敬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者老子!

致敬昆仑研究者庄子、屈原、李白!

致敬有史以来不放弃研究昆仑的学者们!

2023年12月2日

下一篇:历史的天空——上古历史就是月球的历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