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地球之外的宇宙中,不止有恒星和行星,还有很多彗星,小行星等各种小型天体,它们是游荡在宇宙中的「流浪者」。 其中一小部分「流浪者」会在机缘巧合下降落到地球,在大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陨石会在大地上留下一个巨大的环形凹坑或类环形的地质构造。大约在5万年前,就曾一颗100米直径的陨石落到了我国东北。 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后,那里又是何面貌呢?
依兰陨石坑
依兰县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这里群山连绵,风景秀丽。在县城西北方向,小兴安岭南麓的边缘地带,存在一座造型奇特的月牙状环形山 ,这里便是著名的依兰陨石坑。
环形山高高凸起于地表,山体顶部和环状坑中心高度差约150米, 和周边地表的高度差约110-150米 ,沿坑缘山脊线测得整个环状坑的直径约1.85公里。
约4.9万年前,一个直径100米左右的球形岩石小行星,以12公里/秒的速度坠落于此。撞击发生时,地表大量的花岗岩碎片被抛射出去,形成了一座巨大的环形山坑洞。
如今,环形山大部分区域被茂密的植被覆盖,在其南部存在一个大缺口,但 沿着残存的坑缘山脊线,仍可以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圆形。
残存坑缘沿顺时针方向265°--120°连续延伸,长度约3.64公里,占圆形总长度的63%。 沿逆时针120°--265°的部分坑缘已经缺失 ,长度大约2.17公里,占圆形总长度的37%.
大部分坑缘覆盖着薄薄的土壤,土壤之下是角砾状的花岗岩碎石,树木透过土壤,深深扎根于岩石的缝隙中。 这里的花岗岩碎石均为碱性,大小不一 ,小碎石直径在十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较大碎石可达2—3米。
坑底区域均被富含有机质和黑土壤和淤泥覆盖,上层主要为泥炭土和腐殖质黏土,下层主要为黄褐色黏土。 坑底中心土壤厚度约1米,沿着坑缘方向土壤逐渐变薄至10—30厘米。 坑底中心土壤的下层存在大量的湖泊沉积物。
缺少的坑缘和岩石土壤的构成表明,在环形山形成后很长一段时间,曾受到过特殊地质活动的侵蚀或改造。
很久以前, 这座巨大的陨石坑曾一度发展为湖泊 。后来在冰川活动和风化侵蚀作用下,南部的坑缘山体渐渐消失,形成了如今的样貌。
地貌奇特依兰陨石坑不仅是陨石撞击的地质痕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川活动的历史信息,为我国东北地区末次盛冰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科研科普,旅游景观和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岫岩的「罗圈」
东北地区不止有依兰这一个陨石坑。 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有一处四面环山,名为「罗圈里」的自然屯落。这里地形奇特,整个村庄被环绕在一座圆形大坑中, 称其「罗圈」是非常合适 。这里独特的地形也是陨石撞击所致。
「罗圈」坑的山口,两侧的山脊猝然断裂,沿着窄窄的小路进入,视野豁然开朗,一处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炊烟袅袅间还能听到犬吠鸡鸣, 和【桃花源记】描述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景象完美契合。
爬到「罗圈」四周的山顶,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大坑呈一个圆形,犹如一只巨碗 ,村庄的几百口人就安静地生活在「巨碗」的中心。「 巨碗」大坑直径约1.8公里,深约150米,四周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就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罗圈」中, 这里一直有三样怪事:
村民们都比较长寿,是当地有名的长寿村
这里的井水味道很涩,总是飘着一层油状物
坑底埋藏着一种黑土,晒干后表面还会结白霜,扔到火中居然还能烧。
2007年,中科院的陈鸣博士率团队来此考察,在几番探索后,科研人员在这里找到了陨石撞击造成的矿物变质和形变的痕迹,确定奇特的「罗圈」正是由陨石撞击形成, 并给其命名为「岫岩坑」。
大约在5万年前,一颗直径不足100米的小行星,以10—70公里/秒的速度坠落地表, 形成了一个约1.8公里直径的大坑。
大坑一度演变为湖泊。约3.9万年前,在地质活动影响下,大坑北部渐渐出现了一个缺口,导致湖水流失。后来又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才形成了如今的「罗圈」地貌。
大坑处于湖泊期间,湖内的动植物死亡后会沉积湖底, 渐渐演变成含碳量高的黑色「草炭土」 ,草炭土具有可燃性,藏于其中的地下水也不能流动,水质中自然就产生一层油状物。
「罗圈」村民的长寿现象可能与陨石坑内独特的磁场以及水中富含多种矿物元素有关。 村民们长期饮用这些含矿物质的水源 ,并且身处特殊磁场的影响下,使得身体状态更加健康 ,自然也就更长寿。
结尾
科学家推测, 地球上应该存在过300多万个直径1—1000公里的陨石坑。 但在板块运动,火山喷发,风化冰川侵蚀等各种地质活动下,大部分陨石坑都被缓缓抹平了。
依兰和岫岩,两座陨石坑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和神秘。从依兰的月牙状环形山到岫岩的「罗圈」村庄,每一个细节都述说着地球过往岁月和历史变迁,它们不仅是地质奇观,也是大地沧海桑田的见证者, 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更是无比珍贵的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