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五届vivo × FIRST超短片颁奖礼上,导演魏德安创作的【尾声】斩获年度超短片的称号,而这部不到5分钟的片子,是用vivo X100 Ultra拍摄完成的。
尽管用vivo手机拍摄短片参加vivo参与主办的超短片比赛并获得年度奖项,看上去像是一个「闭环」。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苹果一年一度的「新春大片」开始,如今手机拍摄已经成为影像创作中部不可或缺的一环,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选择。
「手机的便携性与包容性,给草根、原生的艺术家提供了机会,让普通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响语言。」超短片预选评审、导演姫京璐说。
普罗大众随时随地用手机拍照记录早已成为习惯,而影像功能也在一场又一场发布会中,被定义为旗舰及手机的最大亮点。而AI的加入,似乎把这场「卷」推到了新的高度。
「堆料」升级
今年二季度,vivo重回中国大陆手机销量第一的位置,而他们上半年最受关注的机型,正是将影像作为最大卖点的X100 Ultra。
具体来说,X100 Ultra搭载了与索尼、三星共同研发的LYT 900与HP9传感器,引入vivo蓝图影像中的VCS仿生光谱技术,通过优化color filter和ulens硬件结构,改善传感器QE光谱,让传感器原始信息不断接近人眼感知信息,提升了手机的色彩和感光能力。
此外,X100 Ultra搭载了一颗85毫米人像镜头,号称行业中唯一一颗完全服务人像的长焦镜头。
到了7月,vivo则宣布,围绕蓝图传感器技术的突破性应用,vivo将通过自研VCS3.0技术赋能新一代传感器,大幅优化芯片的像素设计,还表示要基于行业先进的22nm制程工艺,重新定义下一代旗舰机主摄传感器。
这不难看出,尽管行业总认为手机硬件「堆料」时代已经结束,但直到今年,以拍照为主打亮点的手机,仍旧在这个赛道中狂卷。
比如年初的小米14 Ultra配备了1英寸大底主摄LYT-900,支持F1.63到F4.0无极可变光圈。OPPO Find X7 Ultra在配备LYT-900的同时,新增了一颗135mm焦段的长焦镜头。荣耀Magic6至臻版搬出了1.8亿像素的大底长焦和5000万像素超广角/微距镜头,还首发了H9800传感器,利用全新LOFIC技术实现单帧高动态范围的照片拍摄。
AI赋能
5月21日一大早,荣耀总裁赵明发了条微博,搭配出两张他自己的人像照片,这两张照片看上去相差无几,但它们分别由巴黎雅顾摄影工作室和荣耀200手机拍摄。
「我们内部先做了一个小盲测,不少小伙伴都说很难区分。」赵明在下一条微博中称,手机AI专业人像已经非常逼近单反效果。
其实早在2017年,雷军就曾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智能手机是AI一个巨大的场景,主要是拍照和智能问答等领域。但直到2024年,手机界的「AI元年」才算是真正到来,而雷军所说的拍照和智能问答,恰恰是互联网和手机厂商发力的重点。
就像当年的「互联网+」那样,AI也成为手机厂商应对市场饱和的救命稻草,大家纷纷想要在大模型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在手机影像领域,有关AI的竞争其实更加显性。从各家手机厂商的新品来看,AI对于手机拍摄的赋能主要集中在图片美化、拍摄防抖、场景识别等方面。
三星在7月发布会上介绍新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lip6时,就重点提及了Galaxy AI对其影像体验的升级,称配合AI驱动的超视觉引擎,可以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轻松捕捉到清晰明亮、细腻动人的影像作品,还可以使用照片助手中的生成式编辑、即时慢动作、智绘人像等创新功能优化照片和视频。
有趣的是,AI大模型的赋能之下,三星在早先发布的另一款新品Galaxy S24 Ultra上做了个「减法」,把原本沿用多代的10倍光学长焦镜头换成了5倍光学镜头,考虑到AI已经广泛用于画质修复提升,这个取舍似乎也无可厚非。
「Galaxy AI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总裁崔胜植说。
在三星发布新品9天后,于猛站在西宁青海大剧院的舞台中央,高调披露vivo明年即将亮相的新一代「蓝图影像芯片」。
他还表示,通过硬化新一代AI人像算法,助力用户在逆光和夜景等高难场景中也能随手拍出影调清晰明亮、皮肤细节丰富的「作品级人像大片」。
取代相机?
如果翻看十多年前手机拍摄的照片,绝大多数「作品」都可谓「惨不忍睹」,但在画幅从小到大,画面从不清晰到清晰,从只能拍近景到长焦成为「标配」过程中,人们对手机影像的需求也从「能拍照」演变成「能专业地拍照」。
这离不开手机厂商们的「卷」。
「除了坚持还得去应变。因为过去10年变化太大了,我们真正的从信息时代逐渐步入了智能化时代。」vivo影像副总裁于猛认为,用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意味着产品的迭代要跟上用户需求的变化。
在前智能手机方兴未艾的时代,拍照功能是智能手机的一个亮点,但非重点,不论是像素、镜头、感光元件、信号处理,手机都无法与专业相机抗衡,甚至也无法和CCD卡片机竞争。
但当硬件堆料、AI赋能一一实现,手机拍照越来越趋近于专业相机的水准,量变积累成质变,拍照、视频的创作生态也在变迁。
尽管由于技术原理、镜头变焦、画质色彩以及拍摄参数调节等多重因素,手机目前扔不可能取代专业相机,但vivo和FIRST共同主办的那场超短片评审透露出的两组数字值得关注。
一方面,20至25岁之间的创作者占比42%,创作者的年龄层次也愈发丰富,并向年轻一代靠拢。另一方面,一众便携设备中使用占比43.3%,首次成为最受欢迎的创作工具。
这意味着很多创作者,正在「用脚投票」。
「最好的相机,就是当你需要时能随手举起来的那一台。」蔡司摄影专家伯特伦·亨林格(Bertram Hönlinger)如是说。
套用那句「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勇敢的人先拍出大片,而勇敢的厂商还在努力地「卷」。
南方日报记者 葛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