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ounterpoint的手机销量月度数据服务(MarketPulse),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6%。
6·18购物节期间,在促销折扣的帮助下,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6.8%,也同时提振了第二季度智能手机销量。2024年第二季度的表现进一步证实了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正在复苏,并且也预示着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销售整体前景向好。
华为二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4.5%
报告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vivo以18.5%的份额稳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榜首,其次是苹果(15.5%)和华为(15.4%)。vivo不仅保持了领先地位,而且还优化了其产品组合。高端的X系列销售占比比过去几年有所增加。本季度,X系列新增了主打旗舰影像体验的X100Ultra。
与此同时,iPhone15Pro和ProMax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销量占比约为50%,高于去年同期iPhone14Pro和ProMax的47%。这反映了中国iOS用户对Pro机型的强烈偏好,Pro系列机型有更强处理性能、出色的影像能力以及显示效果。
得益于Pura70系列和Nova12系列的热销,华为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销量同比增长44.5%,增幅在所有品牌中最高。然而,华为在当季的市场份额为15.4%,仍低于其2020年达到的40%左右的峰值水平。
2024年第二季度,手机品牌厂商着重更新中端价位的产品,包括vivoS19、OPPOReno12和荣耀200。这些产品主打人像自拍等影像功能,以及多彩的后盖设计,来吸引更多女性用户。
手机品牌已经开始营销生成式AI功能,以便在高端和中端市场树立产品差异化形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基于AI来消除图像背景中不需要的物体,该功能广受消费者好评。Counterpoint预计,手机品牌厂商将在2024年下半年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提供更多基于生成式AI的创新功能。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进一步佐证了该机构此前的预测,即2024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将实现个位数的同比增长。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品牌厂商会更新其旗舰产品线,发布包括直板和折叠形态的手机,这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可折叠手机销量猛增
据多家外媒援引科技媒体TheIn-formation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正在研究生产可折叠iPhone,最早可能2026年推出。最近几个月,苹果已经在联络亚洲供应商,讨论制作相关配件事宜。
根据TrendForce的数据,可折叠手机的销量一直在增长,2023年全球出货量为1590万台,同比增长25%,约占智能手机市场的1.4%。
报告显示,虽然三星折叠屏机型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80%下降至2023年的70%以下,但它仍稳坐折叠屏机型出货量第一的宝座。而2023年华为的折叠屏机型出货量已上升至12%,小米、OPPO和vivo等品牌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10%以下。
此外,根据IDC数据,2020年全球折叠手机出货量为194.73万台(渗透率为0.14%),2023年出货量增至1810万台(渗透率为2.14%);预计2028年出货量有望达到4570万台,折叠手机渗透率有望达到3.65%。中国折叠手机市场延续增长趋势,2024年一季度中国折叠手机出货量达到186万台,同比增长83%,折叠手机渗透率达到2.68%。
另根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Research的最新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可折叠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49%,创下了六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华为首次超过了一直领跑市场的三星,跃居季度全球出货量榜首。
具体来看,一季度出货量前几名分别为华为、三星、荣耀、摩托罗拉,各自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5%、23%、12%、11%;从出货量的同比变化来看,华为同比增长257%,三星同比减少42%,荣耀同比增长460%,摩托罗拉同比增长1473%。华为此前推出的折叠设备中只有LTE设备,而到2024年一季度,华为5G折叠屏设备占比飙升至84%。
天风证券指出,在消费电子颓势时折叠手机下游需求仍高增,伴随行业价格带的不断下行,进一步促进下游需求,有望实现正向循环。持续看好未来3—5年折叠屏手机的渗透,产业链中的「卡脖子」环节仍将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相应溢价。此外,看好光刻胶及高频高速CCL上游原材料中的国产替代逻辑。
折叠屏手机的选购者较多关注折叠屏手机的轻薄握感、硬件配置和软件功能。其中,轻薄握感是用户最关注的因素,折叠屏手机的轻薄握感主要表现为机身重量和厚度两个指标。2019年至今,全球主要折叠屏手机厂商已发布多款折叠手机,性能不断升级迭代。2024年7月,全球三大手机厂商(三星、荣耀、小米)相继发布新款折叠手机,新款折叠手机在重量、厚度、性能上有较大改善,消费者评价较高,有望延续折叠屏高景气度。
国联证券表示,随着折叠手机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预计2028年中国折叠手机渗透率有望达到5.5%,出货量有望达到1643万台。 据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