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宠物

百年孤独:驾驭成熟,命它灵活穿越儿时的自由与成年的孤独

2024-02-07宠物

书中有爱,以爱照亮一个方向。今天,又是独立思考的自己。

这里是 [桃睠艺读] FM文字频道。

今天,聊聊「孤独」。

我们家现在有两只猫 ,都已经进化成了猫公公。和我经常生活在一起的这只猫咪,它出生在春天。

它的性格活泼、调皮、贪玩、忠诚……妥妥地白羊座性格。

我管它叫 「あにき」 ,是日剧 【我是大哥大】 中的那个 大哥大 的意思,粤语语境中 「dei佬」 的意思。小名我姑且简称它为 「阿K」 ,是优雅又愤怒的 K君

顺便一提,它是一只黑白狸花猫,自小长的丑,从我把它捡来第一天,就在给它找领养。

但是它不够幸运,没有人想要领养它。当然,和我社交圈过分狭窄也有关系,最后索性我自己收养它了。

说起它的长相,因为它胡须周围有两块圆润的花纹色斑,它长得很像抗日神剧中的 「小八嘎」

不过K佬是一只很粘人的猫咪,很像狗子的性格。只要我在家,我的身影是一刻也不能偏离它的视线,颇有点胡子警长的味道。

我作为一个水瓶座,照星座博主们的说法就是生性烂漫爱自由。我想我此生,能纵容另外一个生命可以对我施展如此这般的掌控欲,也仅限对方是只可爱的小臭猫了。

和K佬做室友一年有余时,恰巧那段时间,我有点杂务傍身,就将它寄养到了同样有在养宠物的同事家去小住几日。

同事一家给它起了新的名字叫「铁头」,也就是不撞死南墙不回头的头铁大王。那段时间,它做了很多令同事家猫飞狗跳的坏事,比如爬高踩底跳到同事家3米多高的空调箱上咬烂空调的排气管道。

不过说起它这个执着的性格特质,倒是对我这个行动力多有不足,不够越挫越勇的人很有标兵师范的意义。 脸皮变厚这一点,我确实向它学习了不少,也改变了不少。

它日常喜欢与我一起做的事情有三件,分别是:

一是当我在屋子里走动时,它会突然出现在我脚边,并伸出小爪子挑衅地轻拍一下我的小腿,然后迅速跑开,并一步三回头,那圆溜溜的小眼睛中洋溢着让我在房间里追着它 「跑酷」 的渴望。

第二个游戏则往往发生在我久坐电脑前办公的时候,每当我思绪卡顿,将视线短暂的从电脑屏幕前抽开,去寻觅下我K佬的身影时。

在地板上坐姿板板正的它,那个小眼神会瞬间闪过一丝狡黠,好像在对我说:「嘿,小样,本警长已经盯你很久了,你居然这才留意到本警长。」

这么看来,它已经在三米开外静候我多时。

每当此刻,一只优雅坐立的小猫咪就会渐渐变成一只四脚抓地的顽皮猫咪,它的前半身会急不可耐的往前拱起,但是它的理智又会告诉它还应该克制,毕竟好戏还没开场呢。

随之,一场游戏就此展开。当我视野再次回归电脑时,它就会迅速地前进,当我再转头看向它时,它便迅速地停下来。

这场游戏,它最喜欢的就是在最后那一步,猛地跳到我书桌旁侧的红椅子上,并伸出它的小爪子向我招呼过来。

它很擅长借用我们俩书桌和椅子间高低差的视野盲区,打我个措手不及。

这就是人与猫猫版本的「1、2、3木头人。」

说起来,我们家最贵的这把椅子,还是我注重生活品味的老妈,高价买回来,原打算自个儿读书喝茶时一边享受一边坐坐的。结果,成了K佬的御用宝座。

每当我在书桌前办公,它就躺在那里翻来滚去。

宽敞的椅面空间,对一只小猫咪来说,可真是太舒服啦。不过,我和它半斤八俩,我放电脑的这张书桌其实也是我家餐桌来的,不知不觉就被我霸占用来读书办公了。

再说到第三个游戏,那可就简单了,这就是久负盛名的「躲猫猫」。 我小时候管这游戏叫「捉迷藏」。不过我养猫之后啊,我就更加明白了「捉迷藏」为什么还被叫做「躲猫猫」。

K佬是我们家第二只喜欢和我玩「躲猫猫」的猫猫。

不过小猫咪嘛,毕竟三岁小囡的智力水准,所以这个游戏我和K佬的玩法也很简单,我先趁它不注意,躲到某个房间的门后,然后小声呼唤下它的名子,便赶紧噤声。

之后静候几秒,K佬便会从门板后面悄悄地探出它的小脑袋。但这个游戏一定得趁它雅兴正浓时开始玩,如若它正在吃饭和贪睡,它一定对我爱答不理。

毕竟,吃饭和睡觉可是一天中的头等大事和第二等大事,所以此刻逗弄它它会觉得我好烦。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在它睡觉时,时不时地逗弄它一下,就像我在做正经事时它撩拨我那样。

不过照我妈的话讲

「人睡的好好地,你非要把人抱起来。」

可不是嘛,我不仅要把它抱起来,我还要抱着它在客厅里疯狂的 「爱的魔力转圈圈」

关于此,K佬的脾气确实不错,我能感受到它虽然有点害怕,但是还是完全信任我的,即使它不喜欢,也会顺着我的心意在高空中转啊转。

丝毫不挣扎。

每当我们魔力转圈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洋洋得意,自以为我的诡计得逞:

‘我看你一会儿晕不晕’

此刻我抱着还在空中飞舞的K佬,我想象起K佬一会儿脚踩地板时东倒西歪的画面,我就想暗自发笑,但是已经进入晕眩极限状态的我,必须先把它先轻轻的放回地面,但我还来不及开心,就已经天旋地转,头眼昏花。

但是K佬却岿然不动,甚至用一种清澈的眼神关照下我,看我和傻子一样东倒西歪,而它还可以在地板上优雅地踱步。 (此处不建议有猫的朋友们模仿,猫和猫不一样。锋利的爪子对主人来说也是很危险的。别问我怎么知道。)

天旋地转中的我,此刻,我的内心,我……

此时,我突然就想起我妈那句话 「人睡的好好地,你非要把人抱起来。」

‘不是,妈妈,您看看这是人吗?这分明是一只猫。是我才是那个可怜的人好伐?’

总而言之,和一只贪玩的小猫咪度过的时光总是疲惫而又充满趣味的。当然,疲惫只是因为我可能比它更贪玩。

在猫咪面前的我又做回了小孩子。这个简单的状态让我特别开心。

那逐渐长大的我们,在慢慢社会化后为什么很难找回这种纯粹的快乐呢?

屏幕前的你对这个问题有过自己的思考吗?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足迹,让我们互相碰撞彼此的生活体悟。

于我而言,随着朋友越来越少,我越来越习惯于和猫咪间地互相陪伴。随着成长,我也越发理解了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这句话。

20岁之初也许我是被迫进入了人际中那种孤独的状态,以前多少有点心酸,现在的我反而开始越发享受这种独处时孤独的状态。

有时候,动物能给我们的爱比人给我们的多。

也许一个人变复杂的过程必然意味着他与他者的悲欢不再相通,必然意味着他开始逐渐地拥抱孤独。

当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时,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了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百年孤独】

关于孤独,不知道你们生活中是否有过孤独的瞬间?

【百年孤独】这本书,它的文字就像这个名字一样,它阐述了百年来一个家族间 七代人 生老病死的传奇故事。这个家族叫做 布恩迪亚家族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镇马孔多。

它的作者叫马尔克斯,他来自于哥伦比亚。在创作这本书时,他在其中融入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这些元素。书中将现实和虚幻进行杂糅,充满了极致的想象力。

它何尝不是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呢?

这个故事中,明明就有七代人,但是照马尔克斯的写法,他只给这七代人中的男性主角们起了同样的两个名字,巧合的是,这两个名字就像两个诅咒一样,尽管是七代人,他们之间却因为相同的名字有着相似的性格展现。

一个展现暴虐,一个展现博学。

这种创意,马尔克斯他究竟想表达什么呢?文坛甚至定义这本书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甚至这本书,它影响了我们一代大作家,譬如莫言、余华,老师们的作品其实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

我觉得这里面的深意或许这就像 莫泊桑 曾说过的那句话:

「有的人25岁就死了,但到75岁才埋葬。」

一个停止成长的人,相当于一生一世只过一天,他的生命乏味到在慢慢枯萎。

这是否有点像我们这代躺平的人呢?

我们生活中还有多少人和父辈、祖辈一样,当下正在过着这样复制粘贴般的人生。

即使是三代人,或许我们生命活力的血液却早已凝固。

人类种群之初,一定渴望通过血脉的延续来代领人类从火种时代走向电灯时代。

但当我们进步到了科技时代,过量的生产却把人变成一颗又一颗的螺丝钉,我们盲目的忙碌以掩盖着人类社会还在进步的假象。

当三代人的生命轨迹陷入同样为吃饭而气喘吁吁的死循环中时。即使有三代人,我们却过着相似的人生。

当人类这个主体面对时间时,我们是不是从来没有走出过这个循环,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呢?

当我有了这样的阅读感受,我联想到了我喜欢的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 【逃离方块】 。此外,我还想起一个动漫,这个动漫就是 【黑执事】

这三个不同的文艺作品,在某些方面让我下意识的觉得它们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有一些共性。

而【逃离方块】和【黑执事】作为游戏和动漫,它们是有直接的画面来呈现视觉氛围的。这两者的美学表达,使我对【百年孤独】这个纯文学的作品有了更丰富的画面遐想。

以下我想围绕这三个作品来聊聊,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三者间给到我一种相似的情感表达?

这种感觉就像一枚硬币的暗面,有一种悲伤的、沉默的复杂性。而和猫咪玩耍时的我,那份快乐更像这枚硬币的正面,积极纯粹。

两种情绪互为对立,儿时,我们或许只能看到这枚硬币的正面,而只有当我们逐渐的长大,才会同时看清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当我对这两种情感的体会变得更深,便会对童年的美好感到越发珍贵,那这种感觉是什么呢?

那这种悲伤的、沉默的复杂性有没有一个词可以总结出来呢?

我思来想去,我想到的这个词,就是开篇我提到的 「孤独」 一词,就像开篇之初我讲述了我和猫咪玩耍的趣事一样。

快乐的根部是我独居大城市工作、租房生活的孤独。

小孩子的快乐简单纯粹。

成年人的快乐却嵌套着他的孤独,那种快乐更像是一种阿Q般自娱自乐的精神。

不过因为我现阶段的阅读和经历有限,这三个作品我相信还是有很多我还没有没有看明白的地方,所以我更多的会分享一些我当下对这三个作品的体会和一些感受。

我先来就美学的视角来分享一下我对这三个文艺作品的思考。

前面提到的【百年孤独】中的这两个名字,一个叫阿尔卡蒂奥,一个叫奥雷里亚诺。

小镇马孔多上的这个家族可太有意思啦,他们每出生一代人,他们都会给其中的一个人或者两个取名为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这两个名字。

这也是很多读者无法深入阅读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样的名字,居然讲了七代人,然后每代人里面还可能有多个阿尔卡蒂奥或奥雷里亚诺,我初看的时候,也是有点懵的。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初代的阿尔卡蒂奥他是一个狂妄好斗,没有智慧,好色,却又具有冒险精神的人。

那初代的奥雷里亚诺,他是一个好学严谨的人,他喜欢钻研书本上的知识,也比较有智慧,同时善于谋划。

在之后的故事中,每代人中只要有被赐予这两个名字,他们的性格就总会与初代的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有本源上的相似之处。

但每一代人也确确实实都没有完全照搬、复刻父辈们的生活模式。简单而言,就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一样,但是其实内核儿都是一致的。

或许这便是布恩迪亚家族的 命运诅咒 吧。当我在阅读【百年孤独】时,阅读到一半的时候,这样一个古怪家族的故事内核,让我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了【逃离方块】这个游戏,它里面有一个关于「锈湖」的地域故事。

【逃离方块】它是一款密室逃脱类的游戏,注重推理和策略。里面的推理逻辑都非常的日常化。知乎上有很多关于这个游戏解读的有趣文章,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这个游戏它有一整个系列,每一部都会引用新的叙事视角来阐述这个家族故事,只有把整个系列游戏通关后,我们才可以从这个里面梳理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关于「锈湖」这一篇,它是围绕 长生、永恒、献祭、印度教 这些元素展开的,这种神秘的基调和【百年孤独】如出一辙。

在我看来,它讲述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爱恨纠葛,就是一部伦理大剧,长生和邪术成为了囚禁整个家族的牢笼。

【逃离方块】这个游戏的画风,它给我一种 哥特式 的感觉。哥特风,它的主要表现是在建筑上、文学上和音乐上,它的元素很多,譬如像 「魔鬼」、「宗教」、「死亡」、「朋克」 ,都是哥特风美学的灵感展现。

哥特风的风格萦绕着黑暗、阴郁,但同时又很美艳。

整体而言,哥特风给我的感觉很像黑洞,它在吞噬着周围的一切,但哥特风美学的本质其实并不主张我们这样去生活。

在我看来,哥特风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反讽,它不主张暴力,一种叛逆精神反而更像是它内在的气质,比如很有名的电影作品【亚当斯一家】,里面的家庭成员们各有各的可爱,只是穿的暗黑一点。

那关于美学部分,除了【逃离方块】让我感受到了哥特风的美感外,【百年孤独】这本书它 魔幻现实主义 的文风,也让我联想到了美术史上 超现实主义画派 的绘画风格。

比如说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画家达利 ,他最有名的一张画叫做 【记忆的永恒】

一个扭曲的钟表,有一种生命在面对时间时,生死进入到了一种模糊的边界,那种感觉非常像梦境。

关于 超现实主义 ,它其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社会思潮和文艺运动,它是一种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

它的发展领域有涉及到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各个领域。

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它受到了 弗洛伊德 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也就是那位著名的心理学家。

当时的很多作家、画家,他们将一些现实观念 与本能、与潜意识、与梦境 这些经验相结合,意求以达到绝对的和超现实的空间连接的情境表达。

那这种美学观念它往往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的约束,非常的天马行空了,充满了自由的臆想。

再说回哥特风的画面质感,它让我又自然联想到了【黑执事】这个动漫,说到这里,多少有点暴露年龄了,【黑执事】可以说是我们 90 后的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动漫作品。它的作者是日本的漫画家枢梁。

简单分享下【黑执事】的故事,它发生在 19 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主角 夏尔 来自当时一个英国名门的贵族家族, 凡多姆海武 家。

这个家族它谈不上像【百年孤独】和【逃离方块】中那样延绵了几代族人。它只是聚焦于两代人身上,讲述他们的故事。

那作为这个家族唯一的继承人夏尔少爷,他和【百年孤独】和【逃离方块】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一样,至少在我看来,他们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认为从夏尔出生那刻起,他便背负着家族的命运,他的身体里同样也携带着一些 家族命运中的诅咒

说起夏尔,其实他本来是可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的。他的家世绵渺,父母和睦,但是夏尔的父母作为当时执政者的走狗,在英国那段黑暗的时期,配合英女王做着一些压榨劳苦大众的生意,广集民愤。

再加上他们一家身份显赫,树大招风,树敌太多。

所以夏尔的童年过得异常悲惨,那个时候,他的父母惨遭暗害,一家人中只有他侥幸存活了下来,在这之后他便背上了为父母复仇的心愿,并为了复仇不得已借助了恶魔的能力。

因此作为交换他与恶魔塞巴斯蒂安签订了恶魔协议,恶魔塞巴斯蒂安帮他找到仇人,而他必须出卖灵魂给塞巴斯蒂安。

至此,复仇的故事拉开帷幕,恶魔和少爷这对奇怪的组合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顺利地游走。他们两个便以少爷和执事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关系来进行伪装。

当我将这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去思考的时候,我便发现这三个故事都给了我一些 命运、叛逆、时间、永恒、梦境 之类的意象展现,

而我总结之后的那个共通点就是 「孤独」

那说到孤独,以我目前对「孤独」一词的理解,我觉得或许它的内涵是有这样三个维度的。

第一个维度是我觉得我们的生命可能总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指引下,让我们每个人导向的结果都是「被迫孤独」,它是一个被动的状态。 这里面体现了一个有关生命的循环过程。

说起「循环」这个概念,我们 一代一代人 似乎都在找寻一种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印记,我们存在过的痕迹。

虽然我们这代人,人人标榜个性。时不时会觉得跳广场舞的爸爸妈妈们、爷爷奶奶们是不是有点太土了?

但其实他们年轻时穿着喇叭裤、高垫肩,在那个西方文化刚涌进新中国的时代,跳探戈、跳拉丁……,当把这些放在爸妈年轻的时候来看,他们确实是当时时代的弄潮儿啊。

我们这代人可能更多的受到了一些韩流文化的影响。比起跳探戈和跳拉丁,我们可能就更喜欢跳街舞、跳女团或者跳男团的舞,这种才是大家公认更潮的感觉。

仅就跳舞这件事而言,我感觉这两代人追求时尚的情感在本源上是保持着一致性的

就像是【百年孤独】中,只要是谁被赐予了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这两个名字,不管他们是去流浪也好,征战也好,皈依基督教也好,还是做个商人也好,等等这些表象的行为其实都不会影响到这两个名字所携带的那种原始性的性格特征。

看啊,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我们个体的命运显得是多么的微小,而我们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被时代牵扯着往前走的。

我觉得这种东西也许就是一种循环的体现,那从原始社会到我们今天,即使时代更迭数次,但我总觉得时代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人类社会看似一直在前进,但组成时代的人群,其实本质上我觉得就是一直在循环。

因为只要是作为人,那人的情感的需求它就不会改变,只是换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可是特别遗憾的就是即使我们身处同一个时空下的两代人或三代人,即使抒发着同样的情感需求,抒发着同样的情感表达。

但是因为我们的这种情感,它所寄托的表达形式不同,我们这几代人往往在情感上无法相通,无法共鸣。

那这种规律是什么呢?

是否是随着血脉的传承,纵使时代变迁,但我们都一直完好的继承了那份孤独呢?

并让它可以不断地在我们的血液中进行循环。

这让我想起我小学的时候在 【儿童文学】 上看到过的一个故事,那个故事讲述了一个 克隆 的概念,大概原文我记不大清楚了。

大概原意是,曾经前在一个屋子里生活着一个爸爸和一个孩子,他们每天都一起吃喝拉撒睡,并进行情感交流,他们过得很幸福。 直到有一天爸爸出门去上班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而这个孩子非常的着急,紧接着这个屋子里迎来了一个比他小的孩子,从此这个小孩就带着这个小小孩每天在一起吃喝拉撒睡,并进行情感交流,他们过得也很幸福。 然后直到有一天,这个小孩收到一个通知,让他到一个工厂中去,他应邀而往,之后他就被邀请参与一套流水线工程,等流水线工程结束,他也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并被抹去了大部分记忆。 而当回到了那个屋子时,他和之前的那个小孩,已经长成大人模样的小孩,每天生活在一起,吃喝拉撒睡,并进行情感交流,他们过得也非常幸福。

关于这个故事,初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其实没有看懂这个故事。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突然就想起这个故事,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想明白了,我想,哦, 这不就是一代又一代我们的人生吗?

这种感觉很像我们去 自然博物馆 恐龙 ,虽然作为人的时候,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生命循环过程中的参与者 ,但是其实这种循环的感觉有时候我们也是可以站在一个 跨物种的观者角度 去感受的。

比如说,当我们观看恐龙时,或许恐龙时代,它们也是一代又一代龙,它们也是在这样经历着这种循环的生命更迭,一天又一天。

直到某天,等来一场宇宙的风暴将它们全部带走。

然后再很久的现在,出现在我们这个物种的眼前,让我们感受震撼和唏嘘。

这种感觉就特别像【百年孤独】结尾描述的那个样子,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卷走了他们生活的小镇马孔多。

至此,【百年孤独】的这个故事看似发生过,但是好像又没有发生过。难道这不是一种「循环」吗?

全文有点长哦。16000字左右。

屏幕前的你看累了可以先收藏一下,短暂休息再来继续。

喜欢我的文章的话欢迎帮我点个赞哦。你的鼓励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4773d1453a5e5ea149295a2

此外,再继续前言我提到的孤独的三个维度的第二个维度。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被迫困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身份里吧。

就像一句古谚语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子随父业是大概率的事,有的是职业延续,有的是阶层延续。

这和家庭潜移默化看世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脱联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特例当然有,但这里只讨论大多数情况。

一般来说,随着医疗的发展,虽然我们的寿命可以延长到八九十岁。

但我们的认知其实往往很难跳出家庭和所处环境的这个范围,纵使世界千姿百态,我们可以体验生命的时间有几十年这么长,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往往还是携带着这些环境带给我们的 信息素

我们一生所能探寻的新的能量,也就因此变得有限了。

比如说【黑执事】中的夏尔,他出生在名门之家,他不缺钱。

资源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富,但是如若他的父母没有惨遭不测的话,如果他的家庭美满幸福的话,他也不过是子承父业,然后娶一个名门的小姐,继续延续家族的血脉,延续家族的生意。

说白了他走的还是他父母循环的这条老路。但是很不幸,他的家境衰亡了。

从此,复仇变成了他人生的新轨迹,但这种改变其实并没有打破他这个家族环境对他的掣肘,他依然还是困在 凡多姆海伍 的这个身份里。

正因为他是凡多姆海伍的继承人,所以他必须复仇,也只能是他才有复这个仇的欲望,并且有资格去复这个仇,所以他抛弃了对现实一切美好的期冀,去拥抱塞巴斯蒂安这个恶魔,与他做起了交易。

比起复仇,他可以连最珍贵的灵魂都割舍掉。

从此做好了彻底走向孤独的觉悟,完全的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复仇的工具。那这种受限于自我身份的主动为之,或者也是一种不得不为。

我觉得合成它不是一种孤独的体现呢?

以上是我当下能想到的关于被迫孤独的两个点,一个是循环,一个是每个人都会受限于环境的狭隘,被迫困在自己的身份中。

那除了被动孤独,其实第二点我觉得我们作为人这种群体性生物,我们一个个体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是很害怕孤独的。

从我的观察来看,其实生活中 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可以多多少少关注下自己

就是我们或多或少都希望可以获得别人的瞩目,或者是认同,或者是希望我们可以是被需要的,可以是被肯定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好难啊。

当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这么想的话,那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其实总是会有一块不愿意自我背弃的这种意识,哪怕将它放在潜意识的层面,也依然无法割弃。

如果我们都没有发展出同理心时,让我们去倾听别人的自我需求,我觉得应该挺难做到的。

这种感觉就还蛮像卖产品的

我有限的工作经历让我观察到现在的市场上,一部分产品开发的背后,其实创造这个产品的人,他们其实并没有在认真地做用户调研,有的时候往往是为了效率,为了迅速地推到市场上,可以快速地赚钱。

那这部分产品它或许只是满足了这个项目团队的情感诉求,但是它未必真正的满足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再说到生活中来,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希望寻求一种被认同感,和亲人、爱人间最亲密的关系更是如此。

比如说父母、夫妻、子女之间,其实这些人可能是与我们相处时,最不会去计较 时间成本 的人群,比起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他们是更愿意倾听我们聊些废话的人

但是显然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对我们的一些言行感到不耐烦。

就更别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离去,其实我们都是一个人赤条条来,赤条条的走。

诚然生命中有幸的话,能有一个人原意 100% 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以达到我们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是无数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人他是不存在的。

或许我觉得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有自己才能给我们自己足够的肯定和依靠。所以我说嘛,人是会被迫孤独的。

再说回我们都害怕孤独,现实往往是最魔幻的,就像 「三人成虎」 的故事含义, 即使没有老虎,有时候我们真不知道是该相信自己看到的,还是相信由那三个人说出来的「真相」。

这一类的事情,只要当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那个瞬间,那我们也是孤独的呀。

有了以上两点对孤独的感受,我越来越明白人其实只要出生, 孤独才是生命的本质和常态。

那怎么办呢?

或许我们更应该学会拥抱孤独。

我个人认为,绝对的孤独是会相伴绝对的自由的。

但是生命中、生活中应该是没有绝对的孤独的,就算是我们不缺钱,不用去上班,不爱社交,当我们关起门来,自我独处时,我们依然还需要吃饭,即使我们叫个外卖,我们也需要和外卖员打个招呼。

即使在平台上下单,虽然是隔着手机操作,但是背后这套系统的搭建也是仰赖一个人类团队的搭建和维护的。

我发现其实只要我们需要和人交集,那我们就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孤独,也就谈不上绝对的自由吧。

我们的生活它就是需要被各种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规则和秩序来约束,来管理, 生命中的自由它就是有边界的

不过大多数意义上来看。我觉得这是个好事,这是文明推进的必然结果嘛。

关于这个部分,随着我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而我发现很多文学家、艺术家他在一定阶段都会对自由这个问题进行灵魂发问,就像 【艺术的罪与罚】 这本书中提到的,有一个作家向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

「美元就是对我的诅咒,最能驱动我写作的东西是被禁的,没法让我赚钱,但是换一种方式我又写不出来。」

我发现很多搞艺术创作的人,当他们的艺术探索进行到对绝对自由的思考时,对这类问题的发问往往绕不开宗教的任督二脉,关于宗教的文化我理解的不深,所以我就不展开多聊了。

但是各种宗教精神多在艺术品上有所体现,譬如绘画和雕塑。

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哥特风美学和超现实主义美学,一个和暗黑死寂的意象高度绑定,一个和梦境放空的氛围高度糅合。

也许在对 人类世界 异时空 那种交叉地带的架空畅想中,当时间开始停滞,万物变得永恒,所有的秩序瞬间消散,一切会变得平等和绝对的自由,我们的思想可能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中心的游船一样。

我们可以四处张望,无边无界,但是随之相伴而来的肯定是长存的孤独感。我认为绝对的自由,它应该是和绝对的孤独高度绑定在一起的吧。

遥想一下,当我们航行在一片绝对的自由之海的时候,虽然我们不会再有任何规则的约束,但也不会再有和任何生命情感的联结,那是独属于一个人的漫长黑夜,想想确实令人害怕。

是不是恰恰因为此,我们人类的潜意识中才那么害怕孤独呢?

我仔细回想了下,我这些年的内心成长,就是从一个害怕孤独的阶段逐渐走到了拥抱孤独的阶段 ,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于我在人际相处中的一些碰撞。

我是一个i人,独处时我会感觉到充满能量,可是一到人群中去的时候,时间太久,我就会身心疲惫 ,因为涉及到的人,总是需要有我有妥协的地方。

比如说和朋友一起去逛博物馆这件事,我呢,是一个喜欢慢慢看,然后边看边提问,边看边思考的人,一去逛的话就会逛很久。

但目前我周遭能约出来的人,他们并不像我一样能在这个事情上投入这么强烈的热诚。

所以我为了能满足自己逛博物馆时那种充分的沉浸感,久而久之,我更喜欢由我自己一个人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我会更舒心。

直到最近我都在保持着大量的独处时间,只是偶尔与熟人出门去玩耍一趟。

之前我与别人出去玩耍的时候,一般都是由我先提出来的。

我现在想一想,我之前的那个阶段可能就是害怕与别人长久的不联系,然后我担心这种长久的失联就会让朋友们离我一点点远去。

因为我内心还是一个蛮重感情的人,所以我的内心深处应该是会害怕因为自己长期独处而导致朋友们与我关系变淡的。毕竟大多朋友是喜欢从交流中增进彼此的情感的。

但是最近我逐渐想明白了,儿时的伙伴们大家都在不同程度的改变,新认识的朋友也并不一定就和我们合拍,我意识到每个人他其实都有每个人独特的自我追求,大家和而不同已然不易。

其实我也没必要强求别人跟我一样,追求一样的内心状态。

那我呢,也不愿意为了别人的内心状态而妥协自我内心,所以现在的我更愿意追求一种 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相处方式。

当想明白这件事情之后,我的内心便不会再受困于因为做自己而失去别人。

人各有志嘛,对我的朋友们来说,如果他们真心觉得我是个能长久相处的人的话,那即使我们长久不联系,再联系的时候我觉得他们依然也会尊重我。

那如果我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情绪清倒的垃圾桶的话,那这段关系我觉得对我来说也确实没必要去讨好别人,用这样的方式去和别人相处。

不过当我开始学着接纳孤独, 如何与孤独快乐的相处便成了我需要新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找到的方式是 读书、看电影、逛展

以前在人际相处中我真的非常情绪消耗,浪费了太多的时间。那些时间如果可以用来看书和思考,我在想是不是会更好呢?

以前我总想通过积极社交与周围的朋友建立情感的连接。但是我现在觉得如果我喜欢的那些东西、能打动我的那些东西、能让我有聊天欲望的那些东西,如果这些话题总是让我和周围的人在聊天时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话,那我也没有必要去建立太多这样的社交。

因为它对我来说是在损耗我的能量。

那对于我来说,现在的我可能相比于这种状态,我更愿意从书本中去寻找一些内心能量的指引。

我觉得这种感觉很美妙,当我在看书、观影、逛展览的时候,我反而不再孤独了,我唯一要对抗的可能就是我看了三五页书之后的不耐烦和那些老想刷刷手机的冲动。

这种充盈的快乐它导向我最近做了一个梦。

这个梦里有三个人,一个女性和两个男性,他们都是年轻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我记得在这个梦中我带入了一个女性的角色,在梦中我记得的是这个女性和那两个男性之间发生了一些争吵。

之后这个女性就没有跟他们继续争辩了。

突然地,就跑出去了他们争吵的那个房间,当她出了那个门之后,这个女生倾刻之间幻化成了一只红色的鸟,非常漂亮,紧着她就开始在天空中进行自在翱翔。

就是这个时候,我从这个女性的代入感一下子又代入到了这个鸟的身体里, 当时梦中的我感觉自己正在天空中翱翔 ,然后飞着飞着就开始远离城市,飞着飞着就到了一个漫无边际的蓝天里,我在这个天空中不断地往前飞,渐渐地,气流逐渐的变得不稳定。

忽上忽下的气流让这只特别小的红色飞鸟开始在空中颠簸,极有下坠的风险。

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当时在梦里的那种感觉。

因为生活中的我有一点轻微的恐高,尤其是在我坐过山车的时候,那种下坠的感觉,会让我觉得整个下半身仿佛有一种从脚底板往上走的空心感。

我感觉我的下半身都不是我的了,就是下坠的时候有些人会有的那种感觉。

当时在梦里当我代入的是这只鸟的时候。我能明显的感觉到我自己在下坠。不断地下坠。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恐惧感。

于是,我在梦里开始给自己不断地进行暗示,我告诉自己:

「飞翔就像游泳一样,你要放轻松,把你的翅膀放轻松的舒展开来,让它打平,紧贴着气流,这个气流自然的会托带着你,承拖着你往前飞。你要相信自己,只要你放松的时候,你是不会掉下去的,你会飞得越来越远。」

当梦中的我有了这种心理暗示之后,随后再来的那几次颠簸,我只记得那只鸟居然飞得越来越好了。

直到它安全降落到了一个小镇上,彻底的远离开了他们之前争吵的那个房间,那个房间所在的城市。

接着镜头一转,我梦到了这三个人已经变成了中年人,在他们各自变老的这段时间,这位女性加入了当地的一个杂技表演团,她每天在空中进行一些高难度的飞翔表演。

一会儿变鸟,一会儿变成一个女生,那两位男性这个时候则依然生活在那个小镇上,不过此时的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聊天。

我记得大概的意思是他们俩有点后悔当年的冲动,而引发了那次争吵。聊着,他们便想去找寻一下当年的这位女性朋友,然后看看他们三个人的友谊能不能修补好。

之后画面再转,这两位男性,他们就出发了。

他们骑了一辆类似二八的自行车,就匆匆地踏上了去找寻这位女生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起骑着自行车,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骑着,他们骑着骑着就从马路上骑到了天上,再骑着骑着画面再一转。

骑在车上这两位男性,也变成了两只鸟 ,但这两只鸟可比那只红色的鸟大多了。

其中一只是一位强壮的男性幻化的,所以他就是一只特别大的鸟。另一位男性比较瘦小一点,它则是一个想对他而言比较小的鸟。

就这样,这两只鸟骑着这辆自行车继续在天上骑或者是飞,就这样维持着这个状态。

突然,画面又进行了转换,他们很快从天空中摔落了下来。

为什么呀?

因为他们的年纪太大啦。

之后我就梦醒了。

关于这个梦中的意象展现,我个人感觉就很像超现实主义美学表达的那个氛围,而当我从梦中醒来回到生活中的时候,那种感觉则倾刻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觉或许是和一点点自由的感觉有关联的,不过这个感觉诱发了我的一些新思考, 我意识到最近我把自己封闭起来太久了,独处太久了。

我在想,我之所以会做这一类的梦,会享受这种氛围,或许可能就是因为家人尚在吧。

我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很多连结,尤其是精神上的,尤其是我们家的女性,我和她们之间在很多事上都有很多强烈的共鸣感,可能是我现在的家庭氛围帮我构建了这种安全感,所以现阶段的我更享受独处的生活状态,因为尚有坚实的情感后盾。

但我同时意识到,如果当从某天开始,家中的长辈们都逐渐离我远去之后,那个时候我的年纪也更大了,我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

难以想象。所以我暂时性的停止对这件事的遐想了, 当下想不明白的问题不如留到以后再去思考

所以说当这个梦醒的时候,我更加明白了。

绝对的自由要想贯穿到生命中来进行追求,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它永远只能放在追求的层面,它是不可能落地的。

好像对于很多习惯于向内求索的人,就是更容易陷入到关于孤独、关于自由这个思考的魔境中去,或许这种思考也让他很容易陷入到 虚无主义 的漩涡中吧。

其实我感觉人或多或少还是需要和外界进行一些链接的 ,虽然现实感就是和各种秩序高度的绑定在一起,但是它或许对我们生活是有更多积极的意义的,就秩序层面来看,生活中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对自由的向往永远只能是我们一个美好的臆想。

我们其实应该学会从生活的实感中找寻快乐和知足,就像我这两周和我的一个朋友深入地聊了很多,像在之前我是很少和人这样深入的聊一些东西的。

即使这个人是我多少年的好朋友,多少年认识的伙伴,儿时伙伴,但是我都很少跟他们聊一些深入的东西。

而我们两个之间不知道怎么就聊开了,紧接着就聊了很多,基本上就是每天都会打电话聊个两三个小时的状态。

因为我是一个需要独处来充电的人,虽然连着三五天都保持高强度的社交这种生活状态让我感到非常的疲惫。

但是我在这个过程里突然地意识到当我们和朋友之间进行一些深度对话,深度交谈的时候,不管是聊事业、聊爱好、聊生活等等等等。

其实我们之间是可以借助对话,来互相交换很多对彼此有用的信息的,以此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使彼此的内心更为辽阔。

而这种东西其实是非常启发人的,这种东西往往是关起门来,我们自己独处去看再多的内容也不一定就能想明白的。

有时候即使我们靠着阅读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也需要借助朋友之间对生活的不同实感来增进对这个道理背后的那些生活经验的理解,这样也许会让我们彼此一下子打通一个更好的能量来进行交互和链接,也可以让我们彼此之间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加的美好。

这是我最近从深度的社交和交流中感受到的一种能量,虽然对于我来说真的有点累,但是收获还是蛮大的。

关于此,让我想起我最近看的另外一本书 【艺术的罪语罚】 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这本书我前面也有简单提到:

「在历代大师中,伯恩哈德的另一个自我, 82 岁的一流音乐评论家告诉我们, 在他失去妻子的那一刻,所有最伟大的书, 无论是关于音乐还是关于哲学的,对他来说, 这些是他曾经的一切,都变得毫无用处, 无法给他任何慰藉, 完全是荒谬的。 他在这一刻发现, 虽然有莎士比亚、康德莫扎特和丁托列托相伴, 但自己孤独的可怕只有在妻子死后, 在他认识到妻子的好却无能为力的时候, 他才意识到精神生活意一无是处, 他与妻子的生活才是一切, 妻子才是他唯一的慰藉。 伯恩哈德的虚无主义作品的秘密就在于, 其实有某种只是一种重要的东西, 并不是完全虚无, 但他无法得到这种东西, 因为当他拥有的时候它无法珍惜。」

我感觉这段话和我前面对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那个思考就非常的相似,即我感觉对于我这种人来说,社交不能完全没有,但是我确实也更喜欢独处。

而在社交中,我确实也更喜欢进入到可以深入了解对方,并且可以互相关怀的这种社交状态。

那对于我下个阶段,我想我还是要积极地投入到人际环境中去的,去与不同的人建立情感链接。

但是我希望关于我的下个人际社交的阶段我就不要这么委屈我自己了。

不要总是认为我必须得讨好别人,才能营造出一种人际间地和谐氛围。我觉得我不应该那么敏感,更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我希望我可以找到这种平衡感,既可以表达我的自我,然后又可以尊重别人的自我。

简单来说,我希望我们不要害怕冒犯别人,也不要害怕被他人冒犯,敢于互相冒犯中,还要维持好彼此之间相处的这种愉悦性。

很难。道阻且长。

如果有关孤独,有和我在以上叙述中,相似感受的朋友们,其实我们可以一起加油,让我们互相鼓励一下,共同的向前探索。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鼓励下我,送出你的喜欢。

如果你还想收听有关这篇文章的第一版音频表达,欢迎你到音频平台搜索 [桃睠艺读]FM 的同名音频。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4773d1453a5e5ea149295a2

其实仔细想想,有关「孤独」背后的深层动因,我觉得或许 我们人类只是在外形上,从一个孩童长大成了一个大人,但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纯真,它并没有消失。

童年的我们,当时要的简单,然后看到的也简单,所以那个时候的我们,心灵层面自然就觉得很多规则和约束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

但是当我们渐渐地长大,那些有形的、没形的规矩懂得多了,我们就会感觉我们这个社会约束的太多了。

这时的我们,潜意识或许觉得所有的东西如果没有利益的捆绑,它好像就不再能给我们安全感了。

其实不然, 利益只是构建安全感的一小部分。

虽然儿时纯真快乐的那种感觉,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它变得更难得了,但是它其实一直是存在的,只是被我们深埋到了内心深处,它并没有消失。

就像有些人,他即使是披着大人的壳子,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依然可以做到很纯粹给予内外在充盈的能量,那这些人他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灵活地穿梭于童年和成年的。

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其实特别擅长 PUA 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总是在反复地自我暗示:

「当我们长大后有些东西就不重要了, 我们就不再需要生命最初时地那种纯粹美好的情感了。 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冰冷的,都是只讲求利益的。」

如果我们这样想,那人际相处间自然只能剩下利益,我们逐渐的会不敢再相信任何人。

这种状态多么可悲啊。

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代人已经不再少年时后,也就是当我们身体长大的时候,很容易感到孤独的原因吧。

难道这种东西消失了吗?这种童年美好的感觉消失了吗?

其实并没有,它就像是影院里突然上映了一些怀旧的电影。再次重温时,我们沉寂的内心,还是会被年少时的那份纯粹,那份热血唤醒吧。

就比如说2023年上映的灌篮高手,对于 80 后的情感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仔细想想,当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游走于社会中时,当我们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多的时候,其实我们内心深处还是会借助这样的艺术作品来怀念和追忆下我们年少时的那种简单纯粹。

也许年龄的增长往往意味着复杂,成年人的简单往往有别于童年时期的那种简单。

也许成年后,我们必须在独处时才更容易获得这种纯粹和简单。

但是当我们没想明白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想我们可能还是需要不断地去人群中进行这个探索。

先去人群中求索幸福,随之而来是不断地叠加失望,毕竟每个人想要的都是不一样的。然后让我们再学会与自己独处。当我们与自己独处时,依然可以获得年少时的那份纯真和美好。

总是有一段路,我们或许需要主动地停下来,此时我们的内心大概率会往回走,往回追忆这种感觉,试着去寻觅和探索这种感觉,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像小王子寻找「孤独」的旅程。

这让我想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里,我关注到的一名演员,宇文秋实。

我看他在台上就话剧扮演的某个角色进行采访的时候,非常严肃。

而当他在花絮中和 「老师好」 这个小团队的成员 松天硕 刘旸教主 两位小伙伴玩乐时,又很欢脱。这种反差感。当他认真工作时,他一本正经、侃侃而谈,言之有物,能明显感觉到他是一个热爱阅读,有思考有沉淀的人。

当他和同行的伙伴们一起玩乐和排练时,则又变的又赖又乖,那种少年感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何尝不是小孩子的一面?

我感觉这种类型的人的内心或许就像小王子一样。像小王子的作者一样,他们都走过这趟寻找「孤独」的旅程,然后他们在生活里找到了那种平衡感。

他们选择用一种温暖对外的社交方式,同时内心又保持一定疏离感的方式来与这个世界进行相处。可能这样就能更好地平衡好成年人的这种责任与少年人的这种纯粹吧。

这个向外求索到向内求索,再向外探索的过程,我觉得特别应我奶奶常和我提起的一句话:

「人就是在矛盾中生活的呀。」

人嘛,从一无所有中来,再到一无所有中去,可能就像是顽童和老顽童的区别。

要做到返璞归真, 或许我们得先从一张白纸开始, 涂涂抹抹,直至纸张变黑, 甚至这张纸被我们撕掉, 我们又把它重新粘在一起, 这个长大的过程就是这样涂涂画画变复杂的过程。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 什么都画了两笔, 然后这张纸彻底地成了一张黑色的纸, 这个时候我们的阅历其实是变丰富了的, 但是当这张白色的纸彻底变成一张黑色的纸的时候。 其实它的功能又变成了一张白色的纸, 它这个时候就像黑板一样, 当我们在用浅色的笔在这张黑色的纸上涂涂抹抹的时候, 它的颜色便会被描得越来越浅。 那这个过程, 或许就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所以我现在选择接纳自己的孤独。拥抱它,但同时更为开放自身去与他者进行社交。 我不再去奢求确定感。

也许这样我便不再害怕迎接所有与我的价值观相矛盾的人、事、物吧。让我们敢于听从内心的声音,然后敢于在有限的方圆内尽力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吧。

人生所有的经历皆是花朵,丰富的人生芳香四溢。

不要害怕孤独,朋友们。

也不要害怕社交,朋友们。

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对这两者之间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重要的还是要活出自己。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你的点赞、喜欢和收藏或转发,我需要你们的鼓励!

如果关于「孤独」,你们有什么想和我一起探讨的内容,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身影。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4773d1453a5e5ea149295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