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宠物

从爱狗和虐狗的不理智对峙,看事件背后的共情本源

2024-06-22宠物

从宠物伤人事件窥探共情的复杂面相

近期,多起宠物伤人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别墅名犬咬伤路人,到流浪狗被残忍对待,再到小区毒杀动物的极端行为,一系列事件不断升级,折射出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共情关系,尤其大学生虐杀流浪狗事件,更暴露了人性中残忍与冷漠的一面,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本应充满善意的共情会走向失控与扭曲?

从宠物伤人到虐待动物

宠物伤人事件频发,暴露出城市管理和个人责任的缺失,缺乏完善的流浪动物管理机制,导致流浪动物数量难以控制,安全隐患增加;另部分养宠人士责任意识淡薄,放任宠物,忽视安全管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事件的发酵并非止步于此,从大学生虐杀流浪狗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共情更危险的走向——共情腐蚀,虐待动物行为一直存在,但如今却愈发公开化、甚至得到部分人的支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当共情被扭曲,当一部分人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残忍便披上了「正义」的外衣,这才是事件最令人心惊的部分

从「感同身受」到「冷漠残忍」

共情,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重要基石,它让我们能够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共情并非万能,甚至可能走向反面——共情腐蚀,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在【恶的科学】一书中深刻地探讨了共情机制的复杂性,他指出,共情并非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一个涉及认知、情绪、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复杂过程

过度共情可能导致「共情疲劳」,使人对周围的痛苦感到麻木,甚至产生逃避心理,例如,长期接触网络暴力信息,容易让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变得冷漠,相反,缺乏共情则可能导致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正如虐待动物事件中,施暴者往往缺乏对他者痛苦的感知能力,将自身利益凌驾于生命之上

重塑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面对共情失序的现状,我们需要反思和行动,要提升个人共情能力,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这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学习换位思考,关注他者的感受,并付诸实际行动,要完善社会制度建设,构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环境,这包括加强流浪动物管理、提高养宠责任意识、立法惩治虐待动物行为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警惕共情被滥用或扭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避免被情绪裹挟,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充满善意和温暖的社会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此事件的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