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点酷玩每日答疑,今天回答网友提问【键盘既然已经有了1-9数字键,那为何还要有NumPad区域?】原题截图和描述如下,这篇小文我来答疑解惑。
NumPad的前三个字母是「数字」(number)的英文缩写,这个小键盘区域一开始就是为了数字而设——独立出来的数字按键,明显可以大幅提高集中输入数字和进行运算操作的效率,以至于有人会专门买一个独立小键盘,配合没有NumPad区的笔记本或者非100%配列键盘组合使用。
不过,这个小键盘区域诞生较晚,大概40年前才逐渐成为键盘标配,在此之前,键盘的布局都以QWERTY主功能键区为主,即26个英文字母和顶上一排数字键加少许功能键(不包括F1~F12那一排)。
QWERTY布局早在1874年就已大规模应用,至今已经150岁了,甚至比1946年诞生的世界第一台电脑ENIAC还要早上70多年。
1874年的QWERTY布局并没有用在键盘上,而是作为打字机的按键布局得到正式商用。同一时期,也有其他键盘布局方案,比如1917年的JCUKEN布局、1936年的Dvorak布局等等,然而QWERTY先入为主带来的输入惯性过大,那些「更高效的」布局方案全数败北,最终QWERTY延续至今,成为绝大多数电脑键盘通用的主要按键布局。
以最早商用的个人电脑为例:无论是苹果1977年发布的首台带有键盘的Apple II型电脑,还是IBM于1981年推出的首台PC——IBM5150,都继承了QWERTY布局(但两台电脑的键盘按键数量和键位有差异)。它们的1~9、0数字键都位于QWERTY主键区的上边一排,可以通过换挡来打出特殊字符和标点,与现在的键盘基本一致。
然而这一横排的数字按键距离略远,双手击打也没那么顺畅。如果单独设计一个小键盘区,可以让右手单手快速、高效、低误触地输入数字,像操控计算器一样盲打,是不是更好用呀?
于是最初的键盘布局演化,便是在字母数字的主控区外(右侧),附加一个额外的「九宫格式」数字小键盘区;为了「键」尽其用,还在周围附带加减乘除和回车,并可通过NumLock来将一些数字键切换为上下左右方向键、上翻页、下翻页、Home、End、Insert、Delete等功能键。这样一来,就有了现在的独立NumPad区。
由于NumLock切换到数字功能时,方向翻页等功能键会暂时失效,于是又将集成在NumPad上的方向键、翻页键、Home、End、Insert、Delete「二次独立」,安置在NumPad与主键区之间,就演变成了如今常见的104/108键(100%配列)布局标配。
随着时间推移,键盘布局还在演化。比如砍掉NumPad,整合部分功能键,形成低于100%的各种配列。既有应对特定使用场景、需求之意,也有迎合用户颜值喜好之嫌。然而,附带NumPad小键盘区域的100%配列依然是主流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