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的车间内,一排排印有「mihoyo」标志的零部件,被小心翼翼地搬运进流水线,整装待发。
很快,它们将经历一系列精细的工序:分料、走线和组装,装入游戏,并在某个机房里被点亮,成为米哈游云游戏世界的一部分。
对于很多玩家而言,云游戏有种莫名的吸引力,这种引力并非来自游戏,更多是这项技术本身,就带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未来感。
毕竟,将渲染好的游戏,实时通过高速网络,串流至本地设备中,意味着我们将不再需要下载安装,也不再需要考虑本地硬件的算力配置,只要拥有网络,就能畅玩一切。
而云游戏的分发属性,也几乎完美符合所有游戏厂商的期待——游戏作品可以最大程度摆脱设备、渠道的门槛,直接触达最大数量的玩家。
但技术,从来都不是凭空拔地而起的。在【崩坏:星穹铁道】的云游戏版本——【云•星穹铁道】正式上线之际,米哈游也发布了一则纪录片,讲述了这家公司在云游戏领域所经历的漫长探索与实践。
这也是一个关于技术与梦想的故事。
「负重前行」的云游戏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体验云游戏是在 2017 年,由日本云游戏服务商「G-cluster」提供的【最终幻想 13】云游戏版。
只不过,彼时严重的网络延迟带来的马赛克画面与卡顿掉帧,实在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云游戏更像是个看起来很美的概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七年后的今天,你随手找来一台市面上的千元级安卓机,打开自带的浏览器,登陆【云•星穹铁道】,便能享受到完全不亚于 PC 端的高画质建模和光影特效,人物的一颦一笑纤毫毕现,背景宏大打斗流畅过场丝滑。
这直接打破了「游戏体验好不好全看硬件配置高不高」的观念桎梏,一把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理想情况下,云游戏意味着任何人都能更快速、更便捷地在所有设备上畅玩游戏,这和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流程完全不同。
无需下载、不占用存储空间、解放硬件算力,让玩家低负担体验到高品质游戏,这便是云游戏的最直接的吸引力。
对米哈游而言,帮助玩家「突破本地硬件的算力限制」,是云游戏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
每个正在游玩的玩家背后,都相当于有一台服务器电脑在负重前行,而我们就像是开了一家 24 小时营业的网吧。
米哈游最初的计划,是直接采用市面上专门提供给第三方机构、企业使用的公有云服务器,从而解决庞大的算力需求,这也是目前行业内普遍会倾向采取的方案。
但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些痛点问题也凸显出来。
首先,当时市面上可供米哈游选择的服务器不算多,能满足标准的高性能公有云服务器更多服务于 AI 需求。
这也倒逼米哈游的云游戏团队,对游戏底层代码进行优化,使其能运行在大部分公有云服务器上。
但第二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高昂的服务器租赁成本。
在米哈游看来,公有云的服务器在功能上追求大而全,不仅很难与游戏做到完全适配,反而会带来算力的浪费。
这些多余的东西,让服务器成本变得很高,也会导致玩家要面对高昂的费用支出,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基本上,公有云的运营、租赁成本,也是所有采买这类业务的企业,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如果无法做到算力的合理调度、分配,那么这些原本替用户承担的成本,最终也会成为拖垮自己的根源。
总结下来,对于想要在云游戏体验更上一层楼的米哈游来说,公有云仅仅只是可用,但并不好用。
这就好比是选购西服,成衣作为一种「通用方案」,只要你对尺码细节要求不多,的确可以买一套现成的带回家。
但相比下,量体裁衣的定制款,在版型、面料等选定上都是为了买家服务,能更贴合解决个性化需求。
权衡再三,自己下场,走向自研,成了米哈游唯一的选择。
从零到一,押宝自研
米哈游云游戏团队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打造一套满足算力需求、稳定可靠、可大规模部署,且能盈利的云服务器硬件方案。
虽然我们不一定是最懂服务器的,但毫无疑问,我们是最懂我们游戏的。
对米哈游来说,这是一次走出舒适区的大冒险。
过去,亚马逊、脸书、微软和其他科技巨头,都曾试图利用自身庞大的数据处理中心优势,来创建云游戏系统。
但包括谷歌 Stadia 在内的诸多失败案例,都反映了云游戏平台绝不是看上去想当然那么简单。有的阻碍来自于技术,有的则归咎于「缺乏足够多的用户数」,最终商业模式沉沙折戟难以为继。
业内曾有个比喻,说云游戏就像是「资源与金钱的绞肉机」。除了技术问题,更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优质游戏体验」与「硬件运营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才是可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米哈游也不例外,一方面,自建服务器意味着在硬件上有更多选择,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通用解法,就势必会面对「厂商制造延期、冷门配件供货不足」等实体产业里普遍存在的供应链难题。
在研究了自家游戏的性能消耗,明确了产品形态和功能后,米哈游团队找出了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跟手机和 PC 类似,服务器也由多个关键组件构成,基本上,除了 CPU、GPU、硬盘、内存几大件外,只要是「用得不顺手」的部分,都被他们逐一列进自研清单。
比如为了解决远程管理功能,米哈游团队自研了一块名为「MiLO」的通用 BMC 板卡。它好比是服务器的「大管家」,不仅让运维人员实现了更高自由度的操作维护,并且也扩展了米哈游对主板的选型范围,不必再依赖于单一供应商的昂贵部件,降低成本。
而在电源管理方面,此前米哈游使用的电源不仅交期差且价格贵,方案还十分单一,为此他们也对供电方案进行了重新设计,自研了电源转换板卡,并对机箱电源做了整机供电调整,在成本和可靠性上都得到了改善。
在硬件选型确定后,米哈游的技术宅们甚至还量身定制了一个机箱,使自研的零部件能放进标准服务器机柜中,有效增加了服务器的密度。
但设计好一整套方案并不够,云服务器要想走向成熟,还要实现生产流程验证,并最终走向量产,形成规模。
不同于实验室里拼装出一台服务器,工厂里批量生产除成千上万的机器,那就是另一个难度了。
为了解决量产,米哈游专门打造了一条云服务器生产线,所有零部件都会运往这里,并经历分料、走线、组装、点亮测试等数道工序。
装好游戏后,这些机器还会放入高温老化实验室,进行 48 小时的压力测试,最终放入到印有米哈游 logo 的包装箱内,才算完成整一段的生产流程,等待出货。
至此,硬件端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体验端呢?
对玩家而言,云游戏能否提供接近本地游戏的体验,是他们愿意使用云游戏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网络延迟导致的卡顿和画面撕裂,也是云游戏体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
以今天的技术来看,完全消除延迟几乎不可能,为了最大程度将这种「不确定性」降低到用户可接受范围内,米哈游只能选择增加服务器数量,来提升玩家的连接体验。
这涉及到大规模铺设机房,自然也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
在中国,米哈游已经在南北方多个城市,搭建了专用的云服务器机房,服务范围足以覆盖全国区域。
服务器跟随货车来到此处,经过拆分后陆续上架到机柜,再通过软件跑测验证后,最终将被点亮工作,并在未来几年,持续向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云游戏服务。
目前,米哈游团队还在推进下一代硬件方案,比如像更高密度服务器方案、多节点冗余电源方案,还有带交换机、网卡功能的 BMC 板卡等……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他们将一直持续进行下去,一幅庞大的云游戏版图,正在徐徐展开。
让十亿人成为「头号玩家」
这已经不是米哈游第一次对前沿技术进行预判了。
在纪录片【中国游戏纪事】中,米哈游总裁刘伟,也就是「大伟哥」便曾透露,在【原神】立项的 2017 年 1 月,哪怕是当时性能最好的 iPhone 7 手机,也很难达到运行一款开放世界手游的标准。
简单来说,当时的米哈游,已经在为 2-3 年后的移动终端设计游戏,底气则来自于对算力发展的推演:
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讲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赌注,但这是我们公司的一种选择。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米哈游的确赌赢了。【原神】被视作是米哈游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而之后的【崩坏: 星穹铁道】,也在上线后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再次成为米哈游工业化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
如今布局云游戏,米哈游重新站到了技术预判的前沿。也许在 3-5 年内,「云游戏成为玩游戏的主要方式」目标还很难实现,但无论是客观趋势和主观认知,都不得不承认云技术会在今后占据一席之地。
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亚马逊、微软、谷歌,没有一家公司最开始的主业是云服务,但这三家公司分走了这个 5000 亿美元规模市场中 65% 的份额。这也意味着,云游戏是所有巨头都虎视眈眈的庞大市场,潜藏着巨大的平台型机会。
而在服务型游戏(GaaS)大行其道的当下,云游戏也是最契合其服务精神的形态——用最先进的技术,去服务最广大的受众。
但云游戏,是米哈游的最终目标吗?
回顾过去两三年,你会发现米哈游对于「硬科技」的关注,早已经超出一般游戏公司的范畴——不管是投资参与脑机接口、聚变能源的研究,还是对火箭公司的合作开发,都显示了他们对于新技术、前沿科学的追求。
还有苹果最新的 Vision Pro 头显,当大部分公司还在对空间计算时代徘徊观望,米哈游已经选择拥抱新技术所带来的机会——【崩坏:星穹铁道】成为了首批官宣登陆 visionOS 的游戏作品,颇有提前布局虚拟世界的意味。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突然联想到,两年前米哈游曾提过的一项宏大、迷人愿景:
2030 年,打造出全球十亿人愿意生活在其中的虚拟世界。
这可能是一场孤胆英雄的华丽演出,在外人看来,米哈游的身份更多是一家游戏公司,但对米哈游自己而言,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拟数字世界,或许才符合这家公司最开始的创办初心——「技术宅拯救世界」。
这也可能是一片燎原烈焰的星星之火,当我们若干年后,掏出随身设备,点开浏览器,打上酣畅淋漓的一局之余,也会忍不住看看天上,记住一朵叫做米哈游的云。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