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牛钰 水草葱郁、芦荻飞雪、碱蓬炽红如毯、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在这片广袤湿地里安营扎寨……这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深秋生态画卷。
30多年前,这个位于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曾是一片盐碱化严重的荒地。得益于长期的生态保护修复,2024年7月,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有了一个世界级新身份——世界自然遗产。
在黄河三角洲西南方几十公里处的盐碱滩涂地上,有大片的海参的养殖坑塘,坑塘上则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深蓝色光伏板,像向日葵般迎着太阳,双面吸收光源高效发电。
沿黄河入海口溯流而上,一路向西。滨州市的一粒粒小麦在「绿色循环」的加工全产业链里有序运转;另一座高度机械化的工厂里,一个包含18个零部件的汽车纵梁2分钟即可「一键生成」。在济南,一根根秸秆能从废弃物变成衣服、电池、塑料制品等产品,每年减排的二氧化碳相当于8个小型火电厂的排放量。
近日,在山东开展的「绿色先行」媒体行活动中,经济观察网自东营黄河入海口出发,走进东营、滨州等5个城市,看到了多地在生态保护和新能源动力、产业升级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渔光互补的海上光伏
为充分利用风光资源及可开发土地优势,东营市垦利区正在实施4个新能源项目,将浅海、滩涂变成新能源的「良田」。
垦利区老十五村盐碱滩涂地上,占地约2万亩的华润财金800MW(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已投入运营,这是山东省单体容量最大的新能源项目、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37.75亿元,2023年7月全部建设完成并网发电。项目年发电量11.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7万吨。截至目前,项目已全容量并网发电。
华润电力山东新能源公司东营检修基地副主任汪波介绍,项目所用2万亩土地均为水产养殖水面,能真正实现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互融互补。
「这些光伏板不是固定不动的,它们能够像向日葵一样,跟着太阳的方向正负45度调整角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发电量。光伏板采用双面双玻的单晶硅组件,不仅可以吸收太阳光,还能吸收水面上反射的光,发电效率更高。」汪波表示。
沿着东营市红光大道一路东行,在海岸8公里处,忙碌的施工人员正在安装光伏平台,夯实桩基,铺展平台。
这里是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MW项目建设现场,将有2934个光伏平台陆续铺在这片1223公顷的海面上。是国内首个采用大型海上钢桁架平台式固定桩基的光伏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进入实施阶段的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
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经理张泽成介绍,HG14光伏项目是全国首个进入实施阶段的GW级海上光伏项目,总投资76亿元,装机容量1000MW,配套建设220kV升压站和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达17.8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50.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47万吨。
依托丰富的绿电资源及电解液等新能源产业优势,垦利区正在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园区计划总投资5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
该园区重点围绕储能装备制造、Pack组装(将多个单体电池通过串联和并联的方式组合成一个电池模组或电池包)、电源管理、系统集成等上下游企业开展专项招引,目前宁德时代、福建巨电、天津奇驭等项目已实现落地。
产业园的建设标志着垦利区新能源产业迈上了快车道。
据了解,垦利区对该产业园寄予厚望,力争在2025年,建成国内最完整、最先进的储能产业园,园区落地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辐射带动全区新能源产业,打造富有活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锂电池产业生态圈。
地热取暖清洁又省钱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对对红蓝相配的水管能让地热代替燃煤取暖,许多锅炉房正在被这种新型的地热能源站替代。
「一般的区域锅炉房供暖面积为300万平方米,现在2、3座地热供暖的能源站就能取代一座大规模的区域锅炉房。」东凯开发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刘建军介绍称,部分地热供暖能源站会直接在原有的锅炉房位置建设,能够直接对接周边居民区的地下管网汇集点,能节省大量的管网投资。
刘建军表示,地热能源与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不同的,完全是清洁能源。这些来自地下的能源不仅大幅提升了居民的供暖需求,还能实现「零排放」,价格也实现了大幅度降低。
地热能源如何为居民供暖?
项目负责人介绍称,地下水开采到地面后,首先流经一级板式换热器,温度由73℃降低至43℃,将部分热量传递给来自小区热力站的一级网回水;然后流经二级板式换热器,温度由43℃降低至25℃,将剩余热量传递给来自热泵机组的循环回水。
东营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为该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该公司总经理李吉武表示,东营地热能源丰富,地热主要存在于灰岩地质和砂岩地质中,而东营以砂岩地质为主。这种地质孔隙度小、渗透率差,回灌比起灰岩地质更加困难。
回灌即地热尾水的处理方式。地热水的热量被「吃干榨净」后,不具有饮用等其他价值的水资源需要被再回灌到地下,可以减轻大量开采地热田带来的热储寿命缩短,地下水位下降,并导致地面沉降、化学污染等问题。
被开采到地面后,这些难题正在被技术的发展解决。
李吉武表示,其公司自主研发了砂岩地质100%负压回灌技术,实现「同层等量回灌,取热不耗水」。相比砂岩行业地热利用普遍存在3年后需要加压回灌、增补回灌的问题,该技术的突破可以实现连续20年以上稳定负压回灌运行。并且,回灌运行无动力需求,可将单套地热井采灌能耗由47万度/采暖季降至22万度/采暖季。运营成本上,相较传统地热供暖,电费可以降低20%。
目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清洁能源供暖项目总投资25亿元,可实现全区1480万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全覆盖。全面建设完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约22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万吨,每年减少硫化物排放约1900吨,每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600吨,具有可观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业链增效向绿
2分钟不够喝完一杯咖啡,但2分钟也可以生产出一个包含18个零部件的铝合金汽车纵梁。
在山东滨州市惠民县一个宽敞明亮的工厂车间内,传统铝合金结构件生产的铸造、锯切、焊接等流水线不见了,一台台大型压铸机列队整齐,正在智能机械臂协助下完成汽车铝合金零部件的生产。
这个车间属于山东宏灿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新能源汽车的减震塔、纵梁、后底板、电池壳、变速箱壳体等汽车一体化压铸结构件,全部达产后年可生产300万件,实现产值35亿元。一期项目于2023年4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12日投产,达到每年70万件产能。
山东宏灿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栋介绍,现在采用的大型一体化压铸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纵梁为例,传统的冲压、焊接技艺需要先将18个小的零件生产出来,然后再进行组装,全程需要两到三天,而现在只需要2分钟,节省时间98%;每生产1吨产品,可降低能耗10%以上;材料回收利用可达95%以上。
除了亟需向低碳高效转型的能源产业和制造业,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山东,正在挖掘粮食等产业集群潜力,一家家企业促进产业链升级的努力,也在为山东的农业强省建设添砖加瓦。
「一根秸秆可以变成什么产品?我们可以把它做成木糖醇,纤维素部分可以做成衣服,木质素部分可以做成生物炭,还有电池、塑料制品等等。」济南圣泉集团生物质研究院院长高绍丰表示,通过公司创新研发「圣泉法」生物质精炼一体化技术,可产出上百种产品,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物质精炼一体化产业集群,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一粒小麦可以衍生出多少种产品?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下称「中裕」)的答案是600多种。中裕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小麦全产业链,生产出了十大类600多种产品,包括面粉、挂面、谷朊粉、酒精、高纤维、糖醇蛋白肽、纯粮猪肉等。
普通小麦加工企业加工一吨小麦,总产值仅为3700元左右,若通过上述的全产业链,加工一吨小麦,总产值9140元,提升了2.5倍。此外,通过对小麦的「全价值利用」,大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彻底解决了加工、养殖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问题。
「我们通过大型沼气热电联产装置,集中处理养殖粪污和滨城区4.2 万户农村旱厕粪污,年产生物天然气3500万立方,产值6700万元,取代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万吨,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付蕊介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