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GPLP,作者|perry
2024年新年伊始,2月16日,OpenAI公司发布了全新的视频生成AI大模型Sora,该模型可以通过文本快速制作出一段长达60秒的视频,视频中可以呈现多个角色、特定动作以及复杂场景。
Sora的出现震动了全球科技圈,OpenAI给互联网大厂带来极大的压力。
而这一结果,则是在技术和房地产之间,互联网大厂做出了集体选择。
技术or房地产? 互联网大厂的选择Sora的出现并非偶然。
考虑到开发人工智能系统极其昂贵,其庞大的运算能力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同时,其短期内盈利也绝非现实,因此OpenAI刚成立的时候就是一家以非营利研究为宗旨的公司。早在2015年OpenAI成立之初,由Elon Musk(埃隆·马斯克)、Sam Altman(萨姆·奥尔特曼)、Greg Brockman(格雷格·布罗克曼)、Wojciech Zaremba(沃伊切赫·扎伦巴)、Ilya Sutskever(伊利亚·苏茨克维尔)和John Schulman(约翰·舒尔曼)共同发起的时候,就明确表示,OpenAI是开发安全且开放的AI工具,以赋予人们权力(而不是消灭人类)。
直到2019年,OpenAI陷入资金危机的时候,OpenAI才宣布改组成一家「营利公司」OpenAI LP以吸引更多投资。即「有上限利润」组织,这是「营利和非营利的混合体」。
与此同时,OpenAI迎来了微软的大笔投资:
2019年,微软向OpenAI投资了10亿美元,为OpenAI提供支撑大模型开发所需要强大算力的服务器;
2021年,微软又向OpenAI追加了20亿美元的投资;
直到2023年12月,OpenAI凭借聊天机器人ChatGPT一炮而红,微软顺势在2024年1月增加投资100亿美元。
大笔投入技术,这让微软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微软2023年10月底公布的财报显示,微软 「智能云」业务(包括Azure、GitHub、服务器产品、企业和云服务)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9%,云业务的拳头产品Azure营收同比增速重新回到29%的高位,结束了连续7个季度的放缓趋势。
其实不仅是微软,老牌科技公司苹果也一直大笔投向科技:
2月初,苹果公司推出的虚拟现实设备Vision Pro正式发售,虽然第一代产品并不完美,但其可用度和操控性在一众虚拟现实产品当中已经是佼佼者,并且让许多消费者看到了虚拟现实设备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移动设备的潜力。
与互联网大厂的选择相比,二者的偏好一览无遗:
技术投资时间漫长且很难实现盈利,本质上来说,技术研发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不仅需要大量资本,更需要投入几年甚至数十年,这一点从三星早年研发芯片可以观察,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投入几年,这一度导致三星陷入危机,熬过这个阶段之后,三星芯片的地位牢牢稳固,三星依靠护城河发展至今。
然而,房地产则相对风险较小,且更容易一本万利,一次性投入,进而实现多年的房租营收,虽然利润率比较低,然而风险也足够低。
于是,在技术与房地产之间,最具创新风格的互联网大厂集体选择了房地产。
当然,作为企业来讲,这个选择无可厚非,无非是降本增效,降低风险,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已经告别了以前的创新精神。
观察互联网大厂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尽管时代在变换,但是互联网大厂爱买地的意愿似乎从来没有消散过。
早在门户时代,买地就是大厂发展的「标配」,2006年,移动时代还未来临时,当时的互联网「三剑客」之一的搜狐,就斥资2.77亿美元购入五道口的搜狐大厦,2010年又拿出至少20亿元购入中关村搜狐媒体大厦,按照目前的房价来看,大厦的价值早已高出搜狐公司市值数倍,不得不说,张朝阳投资地产还是别具慧眼的。
之后,互联网与地产业的发展,似乎交融在一起,土地的买方中,互联网大厂一直是常客。
2024年开年,一则消息火爆。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网发出公示,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底价摘得海淀区学院路北端A、B、C、J地块B4综合性商业金融服务业用地、B23研发设计用地,成交金额64.2亿元。对此,腾讯方面表示,本次交易将主要用于满足公司对办公用地的需求,为公司员工提供稳定集中的办公场所,而在此之前,腾讯还曾拿下海淀区西北旺东路10号地块建设腾讯北京总部大楼,该项目于2019年建设完毕投入使用,总投资18亿元。
事实上,随着房产政策的不断变化,房企与互联网「大厂」对于拿地的态度已截然不同。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受一系列政策的影响,房企投资力度开始大幅下降,百强房企中,全年拿地总额同比下降21.5%。从数据上来看,在Top100房企中,大多数是中小型房企,拿地金额占比为10.7%,而在2022年时,虽然民营房企的成绩也不够理想,但还能有一家位列Top10中,但在2023年已无一家跻身。
2024年1月份中国房地产企业新增货值TOP10
与房地产企业的谨慎不同,互联网「大厂」则是在激进拿地。例如此次拿地的腾讯,从其2006年第一次「跨行」,到如今,在不动产领域的花费至少高达数百亿元。而这在互联网行业中,只是「常规操作」,除腾讯以外,在近1年内,华为、京东、阿里巴巴等多家互联网「大厂」均有拿地动作,相较于传统房企,大厂们的买地速度明显快得多。以京东来看,2023年2月,京东以31.12亿元底价夺得北京亦庄新城一宗地块,该地块对面为京东集团总部大厦,除了商业用地外,居住地块也包含其中,2021年6月18日,京东又联合卓越,在上海首批集中供地中,以接近100亿元竞得上海普陀237坊地块。另外,买地阵营中,也有字节跳动的身影,从其90亿元收购大钟寺中坤广场,到20.42亿元拿下上海杨浦东外滩平凉街道1街坊南块,近几年字节共斥资约228亿元,拿下的6个项目总建面近百万平方米,基本都为「总部级」。2020年6月,字节跳动全资子公司深圳今日头条科技有限公司,以10.82亿元在深圳粤海街道拍下一宗商业用地。
互联网大厂变身「地主」究竟为何?表面上,各「大厂」买地都有「合理」的理由。
「大厂」们踏上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后,员工数也直线攀升,「居无定所」的状态既不符合身份,对于员工来说,也有诸多不便。因此,「安置」员工是原因之一。以字节跳动为例,截止到目前,其员工数已达到16万左右,若没有稳定的办公场所,很难想象16万人来回奔波是怎样的光景。与之相同的还有小米公司,在小米总部封顶完成后,创始人雷军曾激动表示:「北漂,奋斗9年多,终于买房了」。
也有某巨头表示拿地是为了准备内部购房福利,但其内部员工则表示:「这好消息我们一点没听说」。
深入来看,「大厂」们买楼的深层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买地盖楼能盈利」
这是2010年在搜狐媒体大厦建成时,张朝阳自信对外放出的「豪言壮语」。不过,搜狐是有底气说这句话的。地产作为银行、资本认可的优质资产,除了带来盈利增值外,关键时刻还可「求生」,例如联想。
在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后,联想资金量骤降,而当时受行业整体发展的影响,其主营业务PC的发展也陷入困境,联想彼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16年5月到2017年3月的半年时间内,联想先后出售旗下3栋大楼和地产公司融科智地的全部股权,换来约180 亿元的收入,这极大地缓解了企业发展的压力。
当然,世事无绝对,乐视就是地产投资失败的「前车之鉴」,不管是斥巨资购买莫干山的多块土地计划用作乐视生态汽车产业园,还是购买北京世茂工三,最后均因乐视「爆雷」而流产,可谓赔得血本无归。
2.大而不强,地产护城河相对稳固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土地是「恒产」的最佳代表。
互联网大厂,大,是事实,员工数均在几万、十几万,同时,依靠自己庞大的资金量,形成了矩阵,如「阿里系」「腾讯系」等等,市值在巅峰时,也可与全球互联网巨头「扳手腕」,但是大而不强,也是事实。很多巨头只是在国内强悍,放到国际上来看,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若仅依靠不断迭代来发展,其天花板肉眼可见。而依靠土地投资来构筑企业发展的「护城河」或许是最佳方式,要知道,大厂们拿到的地块一般都是核心地段,一方面可作为资产未来增值的「弹药库」,另一方面,在周期下行时,土地上的房产可带来保值,同时,为了吸引大厂「落户」,政策一般都会给予倾斜和优惠,这笔投资怎么算都不会亏。
地产政策能带来发展前景?从市场敏锐度、快速反应能力以及风险危机意识来看,互联网大厂不容小觑。
近年来,房地产经济模式已发生实质性改变,不动产存量经营和价值释放,即将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时代。而作为信息接收前沿的互联网行业,灵敏的大厂们当然会先发制人,提早行动。
同时,房地产发展的后续走向,是值得期待的:
一方面,目前库存周期已接近底部,但由于不同领域的库存周期不一致,供需改善程度不一,导致恢复转型的速度并不均衡。对于大厂来说,此时拿地,无疑是「天时」。
而另一方面,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以及对于行业的结构调整,都可看出,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改革的决心,对于投资房地产有一系列的政策利好。而对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朝阳产业,国家也开始大力扶持,并逐渐促进产业升级迭代的实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量房地产将与各行业发生有机结合,逐渐实现「空间+内容+科技」的新模式。
另外,对于大厂来说,大量购买房地产,也是资产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商用房地产是一个「以终为始」的实现资产金融价值的过程。通过资产管理来打通资本市场融资与退出通道,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和投资最优化。
投资土地以及房地产可以给互联网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和价值,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互联网巨头在房地产领域的布局有望进一步扩大,将成为该领域发展和变革的新兴力量。但是,当依靠「取巧」便能使财报好看,利润丰厚,又有哪家企业愿意去真正思考属于未来科技的发展前景与出路呢?投资土地与房地产,虽然构筑起了「护城河」,但难免有些遗憾。
互联网大厂在一向自誉为「创新」和「科技」的代表,在美国,诸如Meta、苹果,在告别多年高速发展之后,将利润大规模投入到了技术研发当中,形成技术壁垒,比如苹果芯片就一直加大研发,微软对人工智能的投入有目共睹,而房地产只是满足办公的需求仅此而已,然而诸多互联网大厂却将大笔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当中,这也导致其研发和技术实力的削减。
告别了流量时代之后,深陷流量焦虑的互联网大厂将何去何从?难道成为下一个「房地产大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