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几乎全是假货,利润率高达650%,为何消费者仍然愿意被「割韭菜」

2024-05-24财经

前言

你是否曾尝试过海外代购的产品? 那些声称直接从工厂发货、保证正品的商品, 最终却被证实为假货。

他们那些所谓的正品利润高达650%, 但是却仍有许多人明知是假货也依然选择购买。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和市场机制呢? 为什么消费者在如此明显的欺诈行为面前仍然选择继续购买?

仿冒品行业的兴起及发展

义乌如今享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 这里的很多加工厂都是只有几十名工人手工装配一些小饰品。

但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物件实际上却是备受市场追捧的"热门商品", 而且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这座城市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始大量生产低成本的日用品和小商品。 靠着廉价劳动力和基础原料, 义乌制造的商品价格实惠, 很快在全国乃至全球赢得了广阔市场。

但是渐渐地义乌的商人们发现单单靠数量和低价已经不够了, 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另一种更为诱人的商业模式,那就是生产「山寨版」。

这种"以假乱真"的营销手段一度让义乌声名狼藉, 但对商家来说却是一条通往财富的康庄大道。

从2006年到2020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年交易额增长了3.5倍之多。 可以说义乌的今天正是凭借着这些"热门仿制品"发家致富的。

还有另一个「山寨之都」莆田, 它原本是一个鞋类生产基地, 为耐克、阿迪等国际品牌代工。 但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跨国公司纷纷将工厂迁至其他地方。

之后莆田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专业技术,开始自主生产"莆田鞋"。

而且由于材料和工艺几乎一模一样, 这些"山寨"运动鞋的质量往往媲美甚至超过了正品, 但价格却只是正品的零头。

一时间"莆田鞋"在国内外风靡一时,引发了一股"莆田热"。 离家近、价格便宜又不失质量 ,这无疑是吸引大众的一大杀手锏。

所以即使有人知道这是"仿品", 但在价格面前也多少有些心动了。

就这样义乌和莆田成为了国内最为著名的两大"山寨重镇"。 它们的兴起代表着中国"仿冒品"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仿冒品背后的利益链条

也有人质疑这些卖「仿冒品」商家为什么没人制止呢? 其实仿冒品能够在社会上屡禁不止,与其背后高额的利润息息相关。

由于无需支付研发和品牌费用, 生产仿品的成本往往极为低廉, 毕竟只要在外观上模仿得足够像,就可以高价出售赚取暴利。

就拿一款常见的高仿箱包举例, 做工简陋的商家将原料成本控制在几十元, 但对外出售时往往标价数百元, 有时候甚至可以赔本赚吆喝,将假货贩卖为"专柜新品"。

业内人士透露这些仿品的利润空间最高可达650%以上。

"还怕不赚钱吗?"某个仿冒品市场暗藏的老板对身边人说。 庞大利润的诱惑下不少商家开始投身于此,整个仿冒品产业链也就是这么形成的。

他们不仅会精心模仿正品的LOGO和防伪码, 还雇佣专业团队拍摄产品实景,甚至动用海外买手现场直播"代购"过程, 制造"亲自海外购入"的假象。

某档综艺节目曾专门报道过这一乱象, 镜头前一个自称"代购"的主播正在向观众推销着一款名牌手袋。

"看,这就是刚刚从国外工厂拿到的新款包包,便宜好几千块钱哦!" 主播对着镜头大声吆喝。

但实际上这件"工厂直送新品"的成本可能只是区区几十元而已。 整个录制现场从拍摄背景到服务人员全是事先精心编排的,甚至有消费者事后怀疑被骗, 却遭到商家口诛笔伐。

而且这还只是仿冒产业巨大利润链条中的一小环节, 相关部门透露目前国内的仿冒品生产和销售链条已经形成了一股庞大的黑色利益集团, 上下游产业涉及金额高达数万亿元人民币。

"打击起来是很困难的。" 相关部门负责人无奈地说, "不仅生产商和销售商利益链条庞大,大量中小品牌由于权利维护成本太高,反而放任了仿冒行为的存在。"

虽然现如今国家加大了打击仿冒的力度,但与眼前的利益链条相比这无疑是一条漫长艰难的道路。

购买仿冒品的动机剖析

一些不懂行的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真伪根本无法辨别, 而一些商家为了营造真品的假象, 不惜在包装和营销上使出浑身解数。

他们伪造防伪码、雇佣"专业团队"现场直播"代购"、甚至在网上虚构"清仓甩卖"的理由, 让消费者在被蒙骗的情况下购买了仿品。

这无疑是一种欺骗行为, 但很多消费者由于对奢侈品缺乏了解,而成为了受害的一方。 追求虚荣、寻求"面子"自然就成了一些人购买仿品的重要动机。

甚至还有很多人将奢侈品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名牌包包、昂贵手表等成为了他们炫富的利器。

但是这些奢侈品的价格往往高得令普通人难以承受。 于是仿品市场就成了他们可供选择的"候补品"。

他们宁愿买假货也要让自己在别人眼中保有一种"有钱人"的形象。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名牌仿品无疑是一剂"补品",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外观也足以骗过周围人的眼睛。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购买仿品的动机更加另类,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爱国行为"。

"不给洋人送钱,支持国货!" 在网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这些人将正版奢侈品视为"外国货", 认为购买仿品可以避免给国外品牌"盖房子"。

当然这种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中国企业和设计师同样在奢侈品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生产仿品正是在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

再说奢侈品的核心价值在于独特设计和精湛工艺,与国别无关。 用"爱国"这种词语为购买仿品开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仿冒品的危害

更何况仿冒品制造商为了牟取最大利润, 往往会在原材料及工艺上有所偷工减料。 这无疑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不少仿冒品生产商为了压低成本会在生产环节中使用劣质或是有毒有害原料。 比如在加工一些假冒奢侈品时,他们会使用一些化学药剂来模仿皮质的颜色和手感。

而这些化学品在长期使用后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对从事生产的工人而言,暴露在这种环境中更是雪上加霜。

还有仿冒品生产商为了节省资金和时间, 往往会跳过产品检测这一重要环节。

但是任何一款正品奢侈品之所以价格昂贵, 都是因为它们经历了层层把关,确保了质量的安全性, 缺乏这一环节的仿品自然也就无法保障安全性了。

尤其是正品化妆品中所含人体无害的原料可能会被仿品中的剧毒原料所替代, 如果长期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早些年国内就曾发生过多起因使用仿冒化妆品而导致烂脸、烂肺等严重后果的恶性事件。

相比之下知名品牌在这方面就要谨慎得多,所以仿冒品虽然价格低廉, 但长远来看它们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是需要消费者三思而行的。

更不用说仿品的存在也构成了对于正版产品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了。

我们知道每一款设计精良的产品背后都凝结着设计师孜孜不倦的心血。 但是一旦被仿冒商家盗取模仿,这些心血便付诸东流。

仿品的存在也剥夺了奢侈品企业应有的利润空间, 无异是在扼杀整个行业的创新生机。

笔者认为

单从短期看仿制品给人们以物美价廉的实惠感,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剽窃"行为却扼杀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阻碍了社会进步。

而消费者衡量利弊之后或许更应该选择正版正货,维护知识产权,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企业也应顺应潮流,紧跟时代步伐转型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国家更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创新创造更好环境。 只有消费者、企业和国家三方携手并进,遵纪守法维护公平正义,我们的社会才能创新有为,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