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银行理财是否值得购买?面对三大疑问,网友:我还能投资吗?

2024-10-12财经

银行理财吸引广大民众的目光并不仅仅因为其本身的优劣,而是因为它关系到千万家庭的经济安全。在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两次亏损深深触动了公众的神经,因为这关乎普通人的钱袋安全,而非仅仅是投资者的资本增值。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普通民众是否还应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其中存在三个主要疑问:

首先,如果银行理财不再能保证资金安全,那么原本寻求稳定投资回报的客户还应不应该继续购买呢?

银行理财的投资者群体主要是传统的银行存款客户,他们选择银行理财是因为其本质上的稳健性,即在保本保息的前提下获取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然而,随着资产管理新规的实施和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转变,银行理财已经失去了保本保息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银行理财稳健的两大支柱——资金池管理和将理财资金投入银行信贷产品确保收益和本金安全——已不复存在,意味着其稳健的基础已动摇。

更可怕的是,随着外部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银行的理财初衷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所有银行理财机构,包括银行自有的理财部门和子公司,都放弃了追求稳健的目标,转而追求高收益和高风险,如通过期限错配来提高收益。这种变化与客户的期望形成了根本的冲突,尽管85%的银行理财产品仍标榜为稳健型,但实际上已无法保证本金安全,许多理财经理和销售经理依旧宣称其稳健无亏,这已远离了最初的承诺。

从银行理财不再具备稳健特性的现实来看,超过80%的投资者已无法承担购买风险,不再适宜投资银行理财产品。

其次,考虑到银行理财的平均收益率已接近或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而风险却大得多,是否还值得投资银行理财呢?

尽管银行理财的收益率远低于信托和券商资管产品,人们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和期望获得高于存款的收益,但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幅净值回撤和广泛亏损已显露出其风险。显然,投资者需要为可能的亏损做好准备,而亏本已经开始成为银行理财的新常态。

尽管当前政策不允许任何理财产品承诺保本保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不应追求至少保本的目标。然而,似乎没有一家银行理财机构将这作为明确目标。

再看银行理财的实际收益率,2022年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仅为2.09%,与近年来最低。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也创下了自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如果不考虑2022年底21%的银行理财产品亏损,单看2.09%的平均收益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相比,银行理财已无优势。例如,2022年12月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与银行理财收益率几乎相同,在风险和收益几乎一致的情况下,投资者显然应该知道如何选择。

最后,将银行理财产品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后者在风险更低的同时还提供了随时退出的灵活性,2022年底全市场存续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稍高于银行理财。因此,将资金投入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似乎是更合适的选择。

第三大质疑,银行理财的风险与收益不成比例,你还能信赖银行理财产品吗?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问题是收益和风险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其面临的一大难题。具体来说,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低而风险相对较高。原本,银行理财凭借其低风险低收益的特性占据了理财市场的30%,但现在其收益率依旧是市场最低的,而风险程度已经逼近市场平均水平。特别是其中的RR2等低风险产品,其风险程度甚至超过了收益率,这对投资者来说难以接受。例如,某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有3.5%,但实际亏损达到7%,这显然是投资者难以承受的。

其次,银行理财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风险与收益也不对等。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银行理财机构收取的各种费用并没有减少。这些费用包括销售服务费、托管费、管理费以及保管费、认购费、申购费和赎回费等,费率差异较大,投资者必须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和购买协议。在银行理财产品盈利时收取费用尚可理解,但即便产品亏损,这些费用仍然如数收取,这让投资者难以接受。银行为客户管理资金理所当然收取费用,但如果管理结果是亏损,继续收费似乎不合情理。很多投资者表示,盈利时收费理所当然,亏损时仍收费显得格外不公。

最后,投资者承担了所有的亏损风险,而超额利润大部分或全部归银行理财机构所有。最近,北方某农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就因为在单个开放周期的年化收益率超过基准时,将超额部分的100%计为浮动资产管理费而引发投资者不满。这种全部由投资者承担风险、超额收益全归机构所有的做法严重违背了风险与收益应相等的原则,被视为对投资者权益的侵占。不少网友戏称:用我的钱去投资,亏了全归我;赚了也是你的,这不是抢劫是什么?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一些大型理财公司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将所有超额报酬的100%计入管理费。

以前银行理财超额利润主要归银行的情况就已经很多,根据第三方数据(数据来源:choice),目前记录在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中,有684只产品明确收取浮动管理费,其中近90%的产品将超额收益的50%(含)以下作为浮动管理费,其余产品则是60%~95%。如今公然将所有超额收益作为管理费,实在有些过于霸道。

尽管银行理财曾是普通百姓青睐的投资方式,但它已经开始失去其初衷和为民服务的本质,转而成为一个追求利润的工具。这样的银行理财产品,你还会喜欢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