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近日举办最新一期热点研讨会,主题聚焦「货币总量增长与居民存款行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宋科在会上发布CMF专题报告,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超额储蓄」现象,认为近两年「超额储蓄」更多来自高收入阶层,投资下降成为「超额储蓄」重要原因。
报告分析了居民存款的内部结构。从区域看,2022年和2023年相比2019年至2021年,新增住户存款占比均值明显提升的是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在新增住户存款比重提升的12个省份当中,区域经济比较好的提升得更为明显。这意味着什么?宋科解释,经济发达区域,高收入阶层人群比例会较高,居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也会更高。所以,发达区域带来的「超额储蓄」可能会更多地来自投资的下降。相反,区域经济落后区域的「超额储蓄」可能更多来自消费的回落。
从银行角度,一般情况下,高收入阶层会选择综合服务更强的全国性银行,中小银行服务的对象则更多聚焦于本地低收入阶层。疫情之后,六大全国性银行存款增量大幅度上升,而中小银行存款占比是有下降的。2022年之后,这个趋势更明显。
因此,报告判断,无论是从区域结构还是银行类型结构,这两年「超额储蓄」更多来自高收入阶层。在这个过程中,购房和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投资需求下降可能是主要原因。
消费下降倾向对「超额储蓄」贡献多少?报告进行了简单的测算,认为2022年和2023年,由消费下降倾向贡献的「超额储蓄」分别约为4万亿元和2.7万亿元,而2022年和2023年,居民「超额储蓄」均达到7万亿元以上。
众所周知,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如何提升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报告给出了建议,包括要提升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和预期;从政策上更好地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维护资本市场和房地产等一些资产市场的预期,提振信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