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回流是趋势吗?除了富士康,还有哪些国际企业有类似的回流现象?

2024-07-26财经

除了富士康,确实还有多家国际企业正在或考虑将生产线从海外迁回中国。以下是一些具体迁回企业:

苹果公司: 根据调研结果,苹果公司已确定在中国建立新的研发中心,用于研制高端摄像头等手机部件。此外,谷歌Pixel6系列智能手机在越南疫情暴发期间已将产能回迁中国,美国家具品牌LoveSac的生产也从越南转至中国,美国鞋类生产商沃尔弗林集团已将部分耐克运动鞋的产能重新转回中国 。

微软和高通: 加快了在中国布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这可能涉及到将部分研发和生产活动迁回中国 。

联合利华: 位于江苏苏州太仓的联合利华以及路雪生产基地,成为当地「智能制造」的标杆,这可能吸引更多企业回归中国 。因为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智能化车间应用极高,用人少,效率高,已经不再像以往具有优势。

智能化车间基本看不到工人

这些回流现象表明,尽管全球化带来了国际产业转移,但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政策环境、成本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使得一些国际企业重新评估并调整其全球生产布局,选择回归中国市场。

产业回流: 中国的选择与策略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正常对待产业的迁移与回流,这是常态。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某些产业和企业的外迁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影响极大,如产业链供应链割裂、或者贸易转移效应等。因此,鼓励产业回流并为其提供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产业回流的必要性。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生效,东盟国家之间的产业关联更加密切,企业脱离投资母国的意愿与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不采取措施鼓励产业回流,就可能会失去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甚至可能面临贸易转移的风险。

其次, 一些国家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布局中着重别有有用心,主张「去中国化」,企图对中国制造业「抽血」。例如,日本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在华投资的企业从中国撤离,转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遏制,将会对中国的就业机会和营销渠道造成严重影响。

如何鼓励产业回流呢?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美国通过「回流计划」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虽然 美国制造业回归本土后生产成本依然比德国高15%,比中国高40%,但为了增加就业机会,美国近年来在积极促进产业回归。 在2021年上半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中,通过回流新增的岗位占了62%。而 日本则通过自动化进程的推进和制造业成本的下降,使得松下、大金、夏普、日产等企业有了回归本土的条件。
美国和日本都有强烈回归本土意愿,特别是可以推行人工智能代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机器人浪潮:释放未来劳动力的新纪元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自动化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曾经昂贵的机器人技术,如今正在变得更加亲民,它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文化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机器人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斯坦福大学的一项人工智能指数调查显示,过去五年中,机器人手臂的价格已经下降了46.2%。这一显著的价格降低,为全球范围内的机器人密度激增提供了动力。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负担得起机器人技术,从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

以美国为例,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自2016年以来,美国机器人密度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现在每万名员工操作的机器人数量为117台。这一数据不仅显示了机器人技术的普及程度,也反映了企业对于提高自动化水平的迫切需求。

对于那些仍然对机器人投资持观望态度的公司来说,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兴起——「租用机器人」。服务商如Formic提供的这种模式,允许企业以小时为单位租用机器人,用于自动化处理重复性的工作。这种灵活的使用方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初始投资门槛,也为劳动力的重新分配提供了可能。通过将重复性任务交给机器人,员工可以被解放出来,转而从事更加复杂和创造性的工作。

机器人技术的普及,正在逐步改变我们对工作的认知。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工作环境将会更加智能化,员工的角色也将从单纯的操作者转变为管理者和创新者。

在这个变革的浪潮中,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更要考虑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人的价值观和职业尊严。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去重新定义工作、技能和教育的内涵。

总之, 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正在开启一个释放未来劳动力的新纪元。在这个新纪元中,我们不仅要拥抱技术带来的便利,更要积极探索人与机器共存共荣的新模式

不可忽略的是,不仅仅是某一领域智能技术取得领先优势,还要看 全球产业供应链优势

中国在全球产业供应链中拥有多方面的优势:

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 。

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中国正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提高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压力,持续保持恢复增长态势 。

创新能力: 中国正逐渐成长为知识产权创造大国,在创新产出如无形资产、知识的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 。

区域化合作: 中国在推动区域化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在东亚建设中国主导的区域价值链体系 。

数字化转型: 中国供应链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显著,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

绿色化转型: 中国正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强大的工业化基建,为全球设施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持 。

多双边经贸规则: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努力推动双边和区域合作

供应链促进政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从战略层面重视供应链建设,发挥自己优势,提出全球供应链合作倡议,加快供应链金融创新 。

全球化中这些优势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促进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畅通提供了坚实基础。

当然,对于有意愿回流中国的企业,中国已经不能像改革开放初期,来者不拒,目前中国已经具备相当完善的产业供应链,所以需要「限」「引」并举区别对待。我们可以采用回归版模式,即「负面清单+鼓励发展」模式,即对于与国内产业政策「不搭界」的项目适当设置门槛;对于因自身经营水平有限、技术含量低,并且存在诚信问题的外迁企业,即使有意愿回归,也应予以劝阻;

总之,鼓励产业回流并为其提供帮助是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必要选择。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管理好这一过程以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