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货币迅猛贬值,普通民众该怎么应对通货膨胀?

2024-10-07财经

一、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普通人如何应对?

坦白说,普通人对抗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手段相对有限,但并非无计可施。主要问题在于,很多人不理解这些方法的本质,以及这些方法往往与人们常识性的认知相悖。

1、历史上,通货膨胀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经济社会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的滞胀危机期间,许多家庭和个人由于剧烈的通货膨胀而财富大幅缩水,失业率创下历史新高,居民生活陷入困境。金融体系功能低迷,国家经济难以振兴,资本运作的效益远远跟不上货币的过度发行,导致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这次通货膨胀的情况与过去有所不同,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现代货币理论及其体系的广泛应用,市场分割和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脱节,使得资源分配逐渐从劳动向资本倾斜,从而损害了社会的整体效益。

现代货币理论在解释今天的金融世界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滞胀就是其直接产物。

后来,以哈耶克、沃尔克、弗里德曼、布坎南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等新思想出现,成功将全球经济从悬崖边拉回。

但由于人性中的贪婪因素,这些理论并没有持续下去,反而是重新回到了凯恩斯的理论,继续通过权力的幌子进行利益的掠夺,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此后,全球各大央行开始大规模发行货币,租金收入被极大化,货币供应被扭曲,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的错配加剧,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割裂越来越严重,经济泡沫也日益增大。

只要现行的货币传导机制不改变,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将持续上升,金融投资与实体需求的错位也将持续存在,风险因生产要素的流通而单向传播,最终导致全社会的市场价格普遍上涨,叠加货币贬值即购买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由货币过度发行驱动的通货膨胀。

2、本文所指的普通人是指那些依靠传统社会定义的劳动性工作为生的人群,这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他们除了工资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与普通人相区别的群体,是那些从事与资本运作和复利性工作相关的人,例如金融行业。

按资分配的社会模式虽可能符合自然规律,但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由于人类作为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技术等手段促进市场经济效率,实现帕累托改进。

但社会效用的损害和分配秩序的失衡,仅是因为个别主体实行垄断以谋取超额利润,使原本自由且充分竞争的市场变得非自由和竞争不足。

按资分配阻碍了社会效用达到帕累托改进,对社会公平观念及各阶层成员的个体效用都造成了伤害。

此外,实体经济和影子经济之间的区别也在于此。

实体经济基于真实物理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易行为,进行贸易和商业活动,而影子经济则是依托实体经济衍生出来的,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拓扑行为,将实体经济的价值即时实现,并通过资产证券化或信贷展期等复利手段进行价值最大化。

然而,这类价值的杠杆非常高,与实体经济的价值相比可能高出很多倍,甚至不成比例,由此产生的溢价和泡沫风险双重存在。

但基于人性的弱点,其对当前人类社会又将造成道德市场价格失灵或重估的消极作用,持续损害社会效用。

真正的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抵抗通胀,但也不是完全无策,只是能够实现这一点的人非常少,因为他们仅靠薪资收入难以抗衡通胀。

因此,不能仅靠工资收入,应将资金投入到具有持续收益性质的复利运作体系中,而非持续的纯支出或收入,无净收益的结果是收入增长永远也赶不上通胀。

普通人必须转变投资思维,例如针对现在房地产市场的「房住不炒」政策日益严格,炒房已不再可行。

二手房交易市场价格长期处于横盘状态,各种限购限售政策层出不穷,即使购入房产,也难以转手。

房价不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变成了虚无的记账数字。在横盘五至十年的情况下,随着通货膨胀的到来,房产的保值功能也难以保证。

3、对于按资分配的现状,改善只能依靠公共权力,个人难以抗衡。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问题在于其过度化的表现。面对当前的各种迹象,这表明了产业空心化和金融过度化的问题。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应对?

作者认为长期来看,应与公共权力协作改善现状;短期内,则应尽可能让自己准备好,投入到与金融相关的资本化运作行业中。毕竟,多年积攒的一点钱,比不上资本化运作行业从业者一年甚至一个月的收入。

对个人而言,最能抵抗通胀的是高质量的权益资产。

无论何时,最好的资产都是能长期增值或保值的,而非仅仅是短期增值的。

即使某些资产能为投资者带来短期高回报,也不能成为可持续复利的优质资产。

由于人性中的贪婪,绝大多数投资者很难做到见好就收,一旦形成投机套利的模式,就难以退出资金。

当这些短期增值的资产暴露出其劣质本性时,投资者想要撤资也为时已晚,市场的踩踏效应已形成,规模性的抛售导致恶性循环,使市场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遭受损失,成为受害者。

那么,哪些是优质的资产呢?

国债、货币基金、指数基金、上市公司的绩优股、蓝筹股等高质量权益资产,或者是购买海外的优质房产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些资产需要长期持有,但由于人性的弱点,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非常少,意志不坚定者无法通过这些资产实现财富的增值到财务自由。

二、在货币贬值时期,哪些资产最佳?

无论在何时,最好的资产都是能长期增值或保值的,而非仅仅是短期增值的。

即使某些资产能为投资者带来短期高回报,也不能成为可持续复利的优质资产。

由于人性的贪婪,绝大多数投资者不会在看到好转时就及时收手,一旦形成投机套利的模式,就难以撤回资金。

当这些短期增值的资产最终暴露出其劣质本性时,投资者想要撤资也为时已晚,市场的踩踏效应已形成,规模性的抛售导致恶性循环,使市场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遭受损失,成为受害者。

1、货币贬值通常发生在金融危机期间,那么在这一时期,最佳的资产其实是现金流。

现金及其流动性始终具有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属性以及偿债能力,但使其成为变量的唯一特性是其价值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稀缺性。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由于社会系统各环节的发展需求,货币供给是呈波动增长的。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大幅度的通胀,现金本身的价值也会因稀缺性的缓解而逐步降低,这反映在投资者的收益上是不尽人意的,例如储蓄利息。

因此,与其仅持有现金,不如将其转化为其他资产以增加持有价值。仅持有现金并不会对整体收益状况带来任何积极的改善。

另外,在金融危机期间持有现金并非明智之举,但如果能精确预判经济转向金融危机的具体时间点,那么在那时换入现金无疑是明智的。

2、为什么要在此时增持资产和资金流呢?这是因为从整个经济学和人类货币历史来看,通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通胀时期增持资产是为了对抗未来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造成的通胀,你此时增值的资产是为了抵消未来通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否则为什么现在的投资界将资产增值称为「资产保值」?

然而,在金融危机爆发时,由于社会各级市场上的交易对象价格普遍因通胀上涨,资本市场价格必然遭遇大幅下跌,这时增持资产将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或多或少会导致社会各主体或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失衡,债务问题难以解决。

因此,稳定的现金流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你平稳地度过这场危机,而不会成为市场清算的「牺牲品」或「代价的具体表现」。

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复苏开启新一轮发展时期,市场清理消除了一批过时产能,新的生产能力即将兴起,这时现金流将再次由货币稳定性主导,大量的发展需求迫使货币供给增长,从而回到金融危机前的场景。

金融危机前,现金流作为资本和投资资金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原始资本积累的外在表现,其对那个时期的经济形势非常重要。

金融危机期间,现金流作为缓解社会各主体债务和改善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来源,其对那个时期的经济形势不可或缺。

金融危机后,现金流再次作为新型投资行为的主要来源,其对那个时期的经济形势至关重要。

三、在中国,哪些投资行为最能抵抗通货膨胀?

在中国,最能对抗通货膨胀的是那些能够为未来经济带来效益的投资行为。

一些人可能认为是金银等硬通货,或者是那些可以代表货币信用的大类资产,但这些观点都过于表面。真正的本质是与经济周期相对应的前瞻性投资行为。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部分的投资行为都能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回报,而在通胀时期如何保证手中财富的保值,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1、对抗通货膨胀的行为绝对是相对的。

从长期经济周期来看,所有资产都会受到通胀的影响,要么是其真实价值的缩水,要么是由于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导致这些资产的价格在短期内上涨后受到需求减少的影响而下跌。

通货膨胀是人为增加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与经济周期的繁荣至衰退阶段相对应,受到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支配,并与康波周期及技术创新周期的走势相互影响。

2、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市场属于新兴市场范畴,经济发展依赖于出口导向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层面,对抗通货膨胀的最有效方法是投资于具有规模效益的制造业和工业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重工业领域。

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主要投向了光缆、特高压、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为过去十多年的移动互联网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