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闹大了!浙江夜查电瓶车一晚清理三万多辆,重拳出击收获满满!

2024-05-31财经

浙江3万辆电动车遭清理 引发私有权争议

5月29日,浙江多地城管、消防、公安等部门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电动车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共清理了31146辆违规停放充电和795辆非法改装的电动车 , 引发关于保护公共安全与维护私有财产权之间如何平衡的议论。

引爆争议的夜查行动

这场备受关注的夜查行动肇始于5月22日深夜。 为消除电动车安全隐患,浙江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电动车集中整治。 当晚,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多地上万名工作人员出动,犹如铁桶阵猛攻各住宅小区和商铺,对违规存放和非法改装电动车进行检查和处理。

每到一处,执法人员门吭高悬,窗户沉闷关拴,连商家们和街坊邻居也被临危缩蹲的架势唬住了。 短短一周,据统计浙江各地共清理了31146辆违规停放充电电动车和795辆非法加装的电动车。 尤其针对了不少长期被指存在安全隐患的旧小区,将违停电动车一网打尽。

支持者:为安全着想理所应当

此次行动赢得了不少支持者的理解和肯定 。"小区里曾多次发生电动车充电自燃引发火灾的惨剧,这次处罚理所应当。"杭州市民黄先生对记者说,"只要不是为了开酒店照看而被没收的电动车,都是为了自身安全着想。"

有网友评论道:"终于有人出手了,这个行动太应该了!之前我家小区就因为有人私自在楼道里给电动车充电引发火灾,还有很多人家存放电动车,堵塞了消防通道,简直就是赌命!" "希望这次行动能让大家重视起电动车的安全隐患,不要存留旧车或擅自改装。违规的必须罚到底,否则整个小区的安全就无法保障。"

批评者:行政措施侵犯私有权

也有不少人对此次行动的方式提出了质疑 。"这不就是以权谋私吗?明目张胆地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完全是一种人治手段。"虽然政府出于维护公共安全的考虑,但不应如此一刀切地没收他人所有物,这已经构成犯罪了。即便存在违规行为,也应先予以劝阻和纠正的机会,而不是直接对私人财产动手扣押。"

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痛斥此举是赤裸裸的行政力量膨胀,民众权益遭踩踏。 "如今电动车早已融入民众生活,那么多人的代步工具被没收,该如何赔偿损失?就算违规了难道也不能阶梯式处罚吗?"一些法律人士也指出,此次行动涉嫌违反【物权法】等法律,没收财产需严格遵守相关程序。

否则相当于行政部门越权,即便是出于维稳考虑,也应加强规范性,切不可简单粗暴。舆论哗然,事件赢得全国关注度。 不少人认为,此次行动虽然出于公共利益的保护,但无疑给公民的合法权益带来了伤害,因此理应权衡利弊,得到公众监督。

如何平衡安全与私有权?

事实上,类似事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发生 。2021年,江苏无锡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拆除行动,当地城管部门清理了大量违规存放的电动车,引发轩然大波 对于如何在维护公共安全与保护私有财产权之间寻求平衡,各方观点仍存在较大分歧:

有专家认为,针对电动车这种半公共物品,政府有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只要程序合法合理即可。" 这就像私家车不能随意占道一样,一定范围内的限制也在情理之中。关键是要让民众了解到电动车的潜在危险性有多大。"

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既然电动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民众代步工具,那是否应尽快推出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指引,切实保护合法权益,而不是这种简单的行政手腕?" 电动车协会等相关部门也认为,电动车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但并非不可管控。他们建议增加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投入,并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通过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达成平衡。

"电动车一直是政府和大众、行业三方面关注的焦点,但一直没有切实有效的管控手段。 这次举措虽然力度过大,但也促使我们更多重视电动车的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 这场电动车清理行动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了执法力度与公众接受度间的矛盾,也反映出中国在保护私有权和维稳间仍需谋求更合理、更有制度保障的出路 。仅凭行政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整体提高公民社会的安全意识,并结合行业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引措施。

只有在坚持法治、听取民意、保护权益的前提下,推进电动车等新事物的规范管理 ,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公众利益与私人权益的有机平衡。